反映氣象、民俗、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2020-12-22 淵淵淵老淵
春季燈籠花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形成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曆法,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應用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和各種民俗活動,許多民眾都掌握二十四節氣的知識,各地都編出一些詩歌,或者是「順口溜」,幫助記憶、理解二十四節氣,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二十四節氣歌就是這樣的產物。

牡丹花

一、幫助記憶的二十四節氣歌

多少年來,流傳最廣的二十四節氣歌,幾近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秋季菊花

共八句話,每句七個字。前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順序和名稱。每個節氣只用一個字代表,每句話是一個季節,三個月共六個節氣,每兩個節氣為一個月。前四句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四句說的是二十四節氣所在的時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不過,二十四節氣對應日曆月份是從2月開始的,2、3、4月是春季,立春、雨水在2月,驚蟄、春分在3月,清明、穀雨在4月;按照這種方法,哪個節氣在哪個月都能對應上。接下來,5、6、7月是夏季,立夏、小滿在5月,芒種、夏至在6月,小暑、大暑在7月;8、9、10月是秋季,立秋、處暑在8月,白露、秋分在9月,寒露、霜降在10月;11、12、1月是冬季,立冬、小雪在11月,大雪、冬至在12月;小寒、大寒在1月份。按照二十四節氣與月份的對應,每個月裡的兩個節氣,「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就是1-6月每個月第一個節氣交6日,第二個節氣交21日。「下半年是八廿三」,是說7-12月份前一個節氣交當月8日,第二個節氣交23日。「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一看就明白了。

這是一首比較簡練的二十四節氣歌,還有比較詳細一點的。比如:

秋末冬初的石竹花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並明如鏡的湖面

二、反映氣象、物候、農事的二十四節氣歌

有一些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反映「雨水漸」、「小雪飄」等降水天氣,反映「蟲不眠」、「雁南飛」、「紅葉染」等物候現象,反映「採茶」、「開鐮」等農事活動,反映氣溫變化。比如漁者新編的五言詩,順口有意境的二十四節氣全歌: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流傳很廣,小學生都能背誦幾句的東北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對天氣、物候、農事等表述的更多一些,更契合當地情況。內容是: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這裡有一些東北方言,比如「大雪河叉上」,意思是大雪時節氣溫很低了,河水凍冰已經封住。在這裡叉是冰凍住、水不能流的意思。「打靛」,在松遼平原是指割甸子裡自然生長的草。在長白山區是指割山上一種類似葦子的「黃草」、「洋草」,這種草莖稈結實抗雨漚。早年東北到處都是草頂的土房,打靛割草主要為的是苫房防雨雪保過冬。

三、各具特色的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在各地口口相傳,不斷完善,反映了當地的實際情況,人們按照「節氣歌」的說法掌握氣候變化特點、安排農事和生活,這是二十四節氣歌遍地開花,久久流傳的內在原因。

比如以農事為主的節氣歌:

立春雨水暖洋洋,驚蟄春分家家忙。

清明穀雨浸谷種,立夏小滿插稻秧。

芒種夏至拔稗草,大暑小暑熱難當。

立秋處暑割早稻,白露秋分打稻忙。

寒露霜降種麥子,立冬小雪修魚塘。

大雪冬至天寒冷,小寒大寒過年忙。

再比如其他一些地方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飛片片;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還有一首比較風趣的反映過去農村佃戶情況的節氣百子歌: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

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

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

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

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

臘月去躲帳主子。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如果以地球為參照物,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太陽的運動,而陽曆(又稱公曆)是根據太陽的位置變化所制定的曆法,因此節氣在現行公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說到這,便可向大伙兒公布節氣歌的後四句:「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二十四節氣之——小寒
    一、節氣的時與度 1 公曆時間 2018年1月5日 17:48:41  2 黃道位置 太陽運行至黃經285°時  二、節氣的釋義  小寒,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這時,太陽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附近徘徊,北半球接受的太陽光熱仍是極弱小的。
  • 二十四節氣是用來指導農事的,其實還可以用來預測人生的運氣旺衰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我們現在常用到的有三種曆法,分別是公曆、農曆和陰曆,公曆是國際通用的,陰曆是月亮歷,還有就是農曆了,我們小學字典後面就有一首二十四節氣的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民族小學 | 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計算時間的方法。早在春秋時期,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經過勞動人民不斷的觀察、總結,在秦漢年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伴隨民族小學胡晨陽同學的朗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與冬至有關的常識和民俗吧。
  • 二十四節氣之歌
    這首小時候背熟的二十四節氣歌,沒想到會在不平凡的庚子年裡再次刷新發酵。因新冠疫情,長時間窩居宅家,故特別關注節氣變化情況,期待春噯花開,期待夏日豔陽,期待秋風送爽,尤其是期盼疫情早點過去。還天以青,還地以淨,還人間四季祥和,歲序井然,黎庶安康。    心有所寄,便有所動。於是從立春始,至大寒終,逢節一歌,居然都堅持下來了。
  • 上海農民畫家手繪二十四節氣圖 動畫展現詩情畫意
    中新網上海6月6日電 (張踐 勾瑞)近日,上海金山農民畫時令節氣圖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畫作線條細膩、色彩鮮豔,頗具民俗氣息。6月5日,記者來到了上海金山農民畫家陳惠芳的家中。一進門,她就向記者介紹起了立夏節氣圖。
  •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準?得從節氣的由來說起,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 二十四節氣之「小滿」養生篇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小暑,便有大暑與之對應;有小寒,便有「大寒」與之對應。但是有小滿,卻沒有「大滿」。因為在中國人的心裡,完美其實並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太過完美,往往接下來就「亢龍有悔」了。所謂「滿招損,謙受益」,說的是人生太滿,易招致損失;不滿,則空留遺憾;小滿,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質疑,提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日是冬至。
  • 回顧∣二十四節氣之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麥苗起身」「芒種忙忙栽」「清明斷雨,穀雨斷霜」等等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民間諺語,多帶有傳統農耕文化的意味,而與二十四節氣相生相伴的還有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
  • 還記得小時候的《九九歌》和《二十四節氣歌》嗎?
    冬季也有很多節氣,尤其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還有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 二十四節氣 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
  • 「內方同學」二十四節氣|小寒
    來源:共產黨員網今年1月5日11時23分迎來小寒節氣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小寒:悽悽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小寒摘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 每年1月6日前後為小寒節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古人認為:「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但很多人根據生活體驗認為:「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 氣候、歷史和民俗: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小知識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當太陽達到黃經240度的時候,便是小雪節氣了。明代學人王象晉的名著《群芳譜》中有言:「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也就是說,小雪這個節氣前後,由於天氣變得寒冷,降雪也就開始了。但由於「地寒未甚」,所以這時的降雪還不會很大,故稱「小雪」。與春季的雨水、穀雨等節日一樣,小雪也是一個與降水有關的節氣。
  • 春節放大假你該感謝他 落下閎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
    二十四節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太初曆》演化而來的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我的「節氣故事」】 編者按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
  • 二十四節氣之小雪|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
    小雪,英文名為:Light Snow,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日期為每年公曆的11月22日或者23日。 「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隨著天氣逐漸變冷,人留在室內時間變長,戶外活動變少,身體血液循環減慢,人體抗病免疫力降低,容易患疾病,要積極運動,加強鍛練身體,強健體質,預防疾病。
  • 展覽上線啦|光陰的故事——二十四節氣藝術展
    二十四節氣,蘊涵了從遠古開始就存在於中國文明中的自然時間屬性。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飲食、習俗、詩詞曲賦、農事、祭祀、中醫、養生、書畫、音樂等內容中蘊藏著「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時令、氣候、物候在一年中的變化及相互作用,傳遞出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的宇宙觀和哲學觀。  在庚子年的秋冬時節,我們精心遴選了藝術作品,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創作的節氣作品,與新加坡觀眾共同體悟人類對時間、對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