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2021-01-18 中國法院網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

  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穿梭於城市霓虹中的我們,或許已經很久沒有注意到手機日曆中關於節氣來臨的推送,或許要靠著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冬至這天為自己煮一碗餃子。

  那麼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二十四節氣?而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我們保護的是什麼?又該如何保護?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被收錄於小學語文課本的《二十四節氣歌》,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詳。

  「應天時而動,就地利而興,二十四節氣的本質是一種時間制度。」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曹幸穗說。

  淮南市政協文史專員程晉倉進一步闡釋:「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將運動軌跡分為24等份,每一個等份為一個節氣,即二十四節氣。它是中國人在觀天察地、認知自然的實踐中創造發明出的一套科學時間知識體系,是中國農耕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也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

  翻開史冊,先秦《尚書·堯典》中即有「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記載,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周禮》中有「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的表述,明確提出了冬至和夏至。

  《呂氏春秋》中出現了「日夜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始雨水」等稱呼。

  二十四節氣第一次得到最完整的表述、計算和記載,是在被胡適譽為「絕代奇書」的《淮南子》中。「淮南王劉安崇尚自然科學,對天象星宿進行測量,劃分節氣。二十四節氣體系的完成和發布,至今已有2159年。」陳廣忠說。

  在曹幸穗看來,「淮南之於二十四節氣,有著極為重要而特殊的意義。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

  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為什麼要保護二十四節氣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深深根植於傳統農耕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穿越數千年,與現代氣象科學完美「重疊」,「撞個滿懷」。

  「不僅如此,二十四節氣仍在深深影響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安排,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對二十四節氣進行保護的理由之一。」曹幸穗說。從清明節、冬至節到近年設立的豐收節,二十四節氣為中國人安排時間與相關實踐提供了依據,激勵中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2016年,二十四節氣從「中國非遺」走向「世界非遺」,成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最生動、最鮮活的文化符號之一。與此同時,保護傳承、發展利用好二十四節氣也成為中國人對全人類的鄭重承諾。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濃縮了傳統文明的高度智慧,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值得,也必須加以保護的。」曹幸穗說,「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是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經濟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必須是個性的,而且經濟越是全球化,越要注重保護文化的個性。」

  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過程,既是進一步培育、壯大民族自信心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加強、提升與其他民族文化溝通交流的過程。通過雙向互動,尋求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火炬更加閃亮。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漫漫歷史長河中,二十四節氣形成了諸多民俗,儘管帶有各自地域色彩,但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一以貫之。保護二十四節氣,就是保護民族精神。「二十四節氣及其實踐活動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徵。」曹幸穗說。

  對此,淮南師範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應克榮呼籲,結合實際重新拾起二十四節氣民俗。她將二十四節氣民俗分為節日民俗、生活習俗、飲食習俗三方面,節日習俗如立春時的「鞭打春牛」、大寒節氣的「尾牙祭」等;生活習俗如「春分立蛋」「做夏至」等;飲食習俗如「冬至餃子夏至面」等。

  「不得不承認,二十四節氣民俗的儀式感正在快速淡化。尋求適應現代社會的『新民俗』,需要政府引導、民眾參與以及新手段介入,這必將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儘管創新是永恆的主題,但是二十四節氣所代表的民族精神這一『母本』永遠不會變。」應克榮說。

  保護節氣是在保護什麼

  「保護二十四節氣,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陳廣忠認為,從學術指導層面「正本溯源」,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任務,更是當務之急,「把理念理清楚,才不至於『進錯了廟、拜錯了祖』。」

  「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高度總體看待,從專家學者科學引領這一角度率先出發,才能帶動全社會形成對二十四節氣的正確認知、深刻理解。」王福州表示,時至今日,儘管農業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根與魂」,依然能夠發揮著「激活全盤」的「酵母」作用,保護其理念上的科學性對於整體保護工作至關重要。

  「保護二十四節氣,也是保護二十四節氣背後所蘊含的『天人合一觀』,這將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陳廣忠認為,二十四節氣不僅與現代氣象科學完美「重疊」,也與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不謀而合」:不與「老天爺」作對,在順隨自然規律中摸到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古代「農業法則」的思想基礎及其認知體系,將為當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

  這一點上,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肖克之也有同感,「二十四節氣背後所蘊含的『規矩、自信、希望』,是我們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規矩」,只有按照節氣進行生產,才能延續生命與文明;「自信」,通過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堅信勤於勞作就會有飯吃;「希望」,有能力為自己和他人創造生活的希望。

  「保護二十四節氣,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向生活的延展,即二十四節氣與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養生健身、飲食文化等相結合的部分。」陳廣忠說。二十四節氣的思想與精神,是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的命脈所在,但對其物質載體的保護也應當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二十四節氣的物質載體本身與生活緊密相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對於傳承二十四節氣具有重要的紐帶作用。

  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文化遺產是非物質的,但是保護它、傳承它,亟須物理空間的參與。」文旅部非遺司規劃處處長楊曉輝認為,讓「非遺有抓手」是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需要建立包含傳承館(所)、傳承體驗中心等在內的傳承展示場館體系,充分發揮其在保存、研究、宣傳、展示、傳承上的作用。

  「目前已建成的各類場館,以表演藝術類居多,民俗類較少。」楊曉輝坦言。而且在推進場館建設的過程中,如何正確處理各類參與資本的關係、如何平衡統一場館的學術性與社會性等,都是棘手的命題。

  「沒有物理空間是萬萬不行的,但是光有物理空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期待在館中看到既不過於學術化,也不流於庸俗化的展覽,更希望看到一支專注社會教育的專家隊伍。」曹幸穗指出。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斌表示,「辦展要細且有個性,要選取最有益、最能讓觀眾產生興趣的內容,要實現客觀條件與主觀形式的統一」。

  淮南市作協主席金妤認為,保護二十四節氣必須「從娃娃抓起」。2013年,她創作了童話《風生水起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2017年,該書被改編為同名動畫片,深奧莫測的節氣文化在孩子們眼前一下俏皮可愛起來。「讓孩子們以二十四節氣為參照,養成對生命的理性認識,才能讓二十四節氣更好地傳承下去。」

  貴州省石阡縣文化館副館長饒莉也認為,「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將傳統節氣習俗持續推向新一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民眾參與」。在當地,「說春」這一傳統節氣習俗正在走進校園,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了解、參與,他們勢必將成為保護傳統節氣習俗的生力軍。與此同時,「說春」也「說」到了景區,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等方式,這一傳統節氣習俗得以讓遊客記得住、帶得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浙江省遂昌縣今年將傳統節氣習俗「班春勸農」「搬」到網際網路上。「春分前後,我們通過微信小程序、H5、短視頻等形式進行的『線上班春』,創新了手段、展示了成果、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參與互動。」遂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尹萍介紹。

  「目前,我們正在引導更多地方對傳統節氣習俗、傳承人等進行申報,以期實現更好的保護。只要太陽不滅,二十四節氣就將一直存在。」王福州說。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淮南召開
    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淮南壽縣成功舉辦。研討會圍繞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及相關知識體系進行了理論研討。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館員肖克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新風、北京大學教授陳連山和安徽大學教授陳廣忠做了重點發言。
  • 迎秋分,天壇公園二十四節氣門票今天恢復發售
    記者今天從天壇公園獲悉,從今年年初起暫停發售的二十四節氣門票今天恢復發售,上午,遊園的市民領到了頗具特色的「秋分」節氣門票。9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節氣。今天上午9時,「秋分」節氣門票在天壇公園四大門區及東門停車場票務服務窗口進行對外發售。售票現場支持現金、微信及支付寶等多種支付方式。此次發售節氣票為公園全價聯票單一票種,包含大門票、圜丘壇、回音壁和祈年殿景點門票,限量發售1萬張,售完為止。今年是天壇建壇600年,為更好打造天壇文創品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天壇公園特別推出了二十四節氣紙質版紀念門票。
  • 自然筆記 | 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清明
    3.26我們今天下雨了以上就是清明節氣自然筆記的內容啦~感謝「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成員的精彩呈現。愛自然的你,有創造力的你,要不要跟我們一起來記錄、分享自己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共賞美麗的自然麼?往期精彩回顧:自然筆記 | 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立春自然筆記 | 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雨水自然筆記 | 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驚蟄自然筆記 | 家門口的二十四節氣—春分如果你也分享自己的自然觀察,享自己的自然觀察,歡迎加入我們:
  • 讀吧|傳統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永遠醒著的時鐘
    故宮日曆:品讀千年積澱和東方審美傳統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蔣勳作為知名美學大家,在他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這幾年炙手可熱的文化明星,全國各地舉辦的各類研討活動時常佔領媒體重要位置,圍繞二十四節氣發展的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這種現象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依然生機勃勃、熠熠生輝,讓人不禁為中華文明的不朽生命力而讚嘆唏噓。
  • 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_二十四節氣_小雪_小雪節氣_節氣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進入小雪之後天氣會越來越冷,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開始禦寒了,那你知道小雪節氣的含義嗎?。小編整理了小雪節氣的含義是什麼_二十四節氣小雪的寓意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 【二十四節氣專欄】小雪.積善而慶餘
    從萬物運行規律的本源出發,以「易經十二消息卦氣圖」為背景,從二十四節氣的緣起開始,遵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規律,清晰對應人生不同階段的生命節點,關照我們如何順應天地宇宙運行的大道,提高我們運氣的能力,做到有禮有節,得享「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護持。
  • 二十四節氣——小雪
    二十四節氣--小雪「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小雪」的到來,意味著冬季降雪即將拉開大幕。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它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曆法,是黃河農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農業文明的產物。我們的祖先知道氣候在變,他們根據天象、物象等的變化,來判斷這個節氣是什麼樣子。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最早產生於夏朝,但是夏朝並沒有文字記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誕生地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在山西、陝西、河南這些當年黃河文明誕生的地方。
  • 二十四節氣,是永遠醒著的時鐘
    故宮日曆:品讀千年積澱和東方審美傳統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蔣勳作為知名美學大家,在他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
  • 傅東文博士:為何要順應二十四節氣時令養生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二十四節氣節氣是中國文化非常有代表的組成部分,從今天開始,恆萃明德將分24期,連載傅東文博士>系列講座《二十四節氣時令養生》,帶您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背後的奧秘,學習如何順應天時和節氣進行養生,讓我們遠離生病、吃藥,用最簡單的方法獲取健康。
  • 小雪到,冬始俏——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教育之小雪主題活動
    本周即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進入該節氣,氣溫下降,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為了讓孩子了解小雪的相關習俗和知識、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八角街道中心幼兒園開展了「小雪到,冬始俏」主題教育活動。各班老師為孩子們介紹小雪節氣的由來、關於小雪的民俗文化和有關小雪的詩歌等,通過老師的講解和互動,讓孩子們了解「小雪」的意義、傳統習俗,也更加形象地感受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 二十四節氣,用英文怎麼講?
    China Daily推出了一門非常優秀的知識付費課程——《二十四節氣雙語精講》,用中英文雙語講解二十四節氣的譯法及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
  • 回顧∣二十四節氣之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準?得從節氣的由來說起,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每年天氣如何異常,總是和二十四節氣能夠對應起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詩:小雪其二
    二十四節氣詩:小雪其二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是冬季的第2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11月22或23日,即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人類非遺的精彩個案,它豐富充實了世界非遺文化寶庫的內容,同時也表明中華傳統文化地位的提升。新報記者 梁爽  蕭放:是否「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重要 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認知價值更重要  新報: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新年伊始,跟著「觀復貓」認識二十四節氣
    古人從中總結出了「季節密碼」——二十四節氣。在辭舊迎新之際,上海新華傳媒聯袂上海觀復博物館和《上海學生英文報》共同舉辦的市民文化客廳第十三期「文化跨年 萬象更新 觀復貓暢談二十四節氣」在上海書城舉行。觀復博物館資深講師劉暢、觀復博物館資深英文講解趙倩雯給讀者帶來了一場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