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科學!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我們很熟悉二十四節氣,你知道它背後有哪些科學價值嗎?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大思維 大科學

 記者: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最根本的特徵、最核心的要義是什麼?

丁一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據傳起源於山西中部的一個縣城(臨汾地區翼城縣)。它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曆法,是黃河農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農業文明的產物。我們的祖先知道氣候在變,他們根據天象、物象等的變化,來判斷這個節氣是什麼樣子。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最早產生於夏朝,但是夏朝並沒有文字記載。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的誕生地不完全一樣,但都是在山西、陝西、河南這些當年黃河文明誕生的地方。

按照傳統曆法,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二節氣,每節氣三候,每候五日,共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種特定的自然現象,最早的完整記載見於《逸周書·時訓解》。

大雪三候:一候鶡鴠不鳴。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不再鳴叫。二候虎始交。陰氣最盛時,陽氣亦萌動,老虎開始求偶。三候荔挺出。蘭草也感到陽氣的萌動,抽出新芽。

我們的祖先如何觀察氣候變化對農業農耕的影響?第一個是天時,就是我們所謂的天文。第二個是物候。七十二候所反映的那些物象,我們叫做物候,就是開花、結果、樹木發芽、河水結冰等大自然現象。第三個是農業和氣候變化的配合。古人的耕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首先都要看太陽,看太陽的變化。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思維,一個大的科學,並且和農業密切有關,並不是一個一個簡單現象的描述與記載。這個大科學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綜合的觀測結果,也是長期歷史總結的結果。

丁一匯院士(右)近日接受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左)專訪。

記者:在農耕時代,二十四節氣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到了今天,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還具有什麼樣的價值,還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丁一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誕生於農耕時代,但它的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它所包含的大科學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確,節氣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準確的。

今天再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肯定會有一些變化,但我們可以不斷修正。不少專家已經在做這個事情了。其實3000年前據物候觀察和記載出來的結果也未必就是現在這樣,在一代一代傳承過程中,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得到不斷修正和完善。

變與不變

記者:在這種傳統與發展之中,哪些東西是變的,哪些東西是不變的?

丁一匯:天文的要素變得很少,因為宇宙本身是以1萬年、10萬年、幾十萬年為尺度變化的。變的主要是物候,物候隨著氣候而變。比如開花結果與收穫季節的時間在變化,當地農民就會根據農時的情況對曆法進行修正,但基本框架我認為沒有真正大動過。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總結來說就是天文變得很少,物候、物象有變化,但變化也是相對穩定的,只需做一定程度的修正。所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到今天也還比較精準,這也是它能長期使用和傳承的重要原因。

記者: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不僅從科學上來肯定,也從文化的意義來肯定。您覺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對世界的氣候學、科學、文化上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丁一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是大科學,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農事等等,是人類觀察大自然變化和農耕時代需求相結合的一個產物,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雖然現在我們對農耕的依賴度不像過去那麼強烈,但農業依然受大自然變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必然會長期存在下去。

舉個例子,比如北京地區,原來9月23日之後,就慢慢進入到秋天,而現在有不少年份的9月從溫度的角度來看還是在夏天,天氣炎熱。有些年甚至是過了「十一」以後,仍和上世紀後期夏天的溫度差不多,這是因為氣候變暖了。所以,在用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評判」的時候,也要靈活。

記者: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是什麼關係?在二十四節氣裡面,哪些節氣最關鍵?

丁一匯:兩者關係密切。二十四節氣側重於天文,七十二候更側重於物象。

二十四節氣裡,春夏秋冬的四個「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關鍵,因為它們代表了季節的更替。在春夏秋冬更替的大背景之下,我們才有候的變化。「東風解凍」是立春的初候;立秋涼風至,什麼時候涼風出來了,就意味著秋天開始了,我們開始進入了冷季;立冬初候「水始冰」,水開始結冰了,真正的冬天、地凍天寒就來了。所謂的關鍵點,就是在節氣裡面有最明顯變化的物候。

立春三候: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陟負冰

立夏三候: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

立秋三候:涼風至,白露生,寒蟬鳴

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精準坐標

記者: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發展演進到一二百年前,就落後了?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限導致了我們歷史上這種科技的落後?

丁一匯:歐洲人研究曆法比我們要晚得多,他們在研究物象天象的變化時,主要是研究物理的解釋,追求的是這個現象是怎麼發生的,譬如說為什麼會有雨水?雨是怎麼越來越大的?水滴怎麼會變成水蒸汽?水又怎麼會結冰?這些研究後來就成為現代科學的基礎。

工業文明給西方帶來了大規模的現代化觀測設備、觀測儀器,使得他們有了科學的數據,這些數據更為精確。這是為什麼工業文明發展起來以後,我們就落後了的重要原因。

記者: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科學和文化,產生於農耕時代。那我們要克服以前的一些局限,再去挖掘它的當代意義和世界意義的時候,要做什麼樣的結合?

丁一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為我們研究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很精準的坐標。這個坐標經過幾千年積累,集合了很多歷史大數據和分析。

我們現在說氣候異常不異常,就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它對世界的貢獻非常大,所以我說是大科學。

節氣和物候表現的是一種平均的變化,該在什麼時間發生什麼現象,如果和它發生偏移,就說明氣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科學家管這種「平均的變化」叫做平均氣候。平均氣候是較長時段內的氣候的平均。古人沒有精準的儀器進行觀測,但是他們通過目測,通過觀測天文和現象,總結出了物候的表現。別的國家沒有像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樣的科學體系,沒有這麼完整的經過3000多年一代一代積累的平均氣候的觀察總結,這是我們獨一無二的。

冷冬?暖冬?

記者:大家感覺今年冬天好像來得晚,這個冬天到底是冷還是暖?

丁一匯:根據預報今年前冬偏冷一些,後冬也是趨向於冷。

原因在哪兒?第一個就是大形勢。現在全球包括北極都在增溫,北極的溫度升得很快,海冰融化得很快。北極上空本來是一團龐大的冷空氣,非常寒冷,現在北極暖了以後,中高緯度的氣流不斷向北走,到達北極,把北極的冷空氣「擠出來」。北極的冷空氣被擠出來以後,它不是亂跑,而是有一個優勢路徑,就是往歐亞跑,所以我們這邊受影響非常大。在氣候變化界裡有一句科學行話,叫做「冷歐亞暖北極」。

雖然全球氣候整體在變暖,但是北極冷空氣不斷「跑過來」,就會不時有頻繁的冷空氣影響我們。冷空氣活動頻繁,實際上正是氣候變暖的影響結果。

記者:按照目前這個趨勢,北極的冰將來會完全融化嗎?

丁一匯:完全可能。科學家有地球6億年以來的冰期記錄。早期和後期南北極有冰,但中間有相當長的時間無冰,這是自然原因,而非人為造成的。現在因為人類活動,導致很多二氧化碳排放,我們現在有6億年以來地球二氧化碳含量分布的資料,可以看到它的變化曲線和溫度的變化曲線是完全一致的。

我們現在關心的是南極。北極的冰並不多,而且是海冰,融化了也基本不影響海平面的上升,只有格陵蘭的冰融化可以使海平面上升。但南極的冰是大冰蓋,科學家們測算,對比無冰期的時候,南極的冰全部融化以後,海平面能上升30米,這對地球的環境與海岸人類的生存將是災難性的影響。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氣候不要變得太暖,人類必須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我國也一直很關注這個問題。

新角度 新視野

記者:我們在繼續挖掘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價值上,還應該做些哪些工作?

丁一匯:我們不要忘記曆法和節氣的貢獻。現在通用的做法是把曆法和節氣印在日曆上面,懂的人一看就懂了,不懂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看不懂也不願意學。所以我覺得要推進的第一項工作,就是要讓年輕人能夠接受曆法和節氣,要讓大家知道,曆法和節氣不僅僅是表象的觀測,更是與實際儀器測量結果相吻合的。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得出這些結論,是非常了不起的。

記者:當代人研究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視野,就是站在全球氣候變化來研究,二要有新的工具新的方法,用現代氣象學的科學工具和方法來進一步完善它,讓它和現代科學的表述能結合在一起。是不是可以這樣說?

丁一匯:對。因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基本是一個平均的狀態,可是現在老百姓更關心異常的狀態,就是那些極端天氣和氣候。極端天氣和氣候,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不能描述,這是它的缺陷。但「極端」也是相較於平均氣候而言,這也進一步顯示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這個標尺的重要意義。這個標尺還可以再豐富,可以再增加20年、30年以至更多年,通過它,我們就能了解地球氣候變化的平均軌跡或歷史軌跡是什麼樣的。

記者:對於大眾文化與社會生活,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還可以有些什麼樣的關注點,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丁一匯:現在年輕人不是很懂這些,要普及。我覺得應該在中小學裡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我們以前在中學學過,但節氣這些東西都講得很淺。應該把二十四節氣的精髓和它的科學性,以現代的觀點闡釋後,納入到教科書裡面。

現在年輕人不大喜歡曆法,認為這是老古董,甚至認為存在迷信,這個觀點不對。其實這是大科學,它是我們祖先通過「天地人」進行物象觀測的總結,總結了地球氣候平均變化的情況,以及和農業文明相聯繫的情況,我們現在離不開這個科學體系。

如果你對二十四節氣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什麼是平均氣候的話,那麼你對現在的氣候異常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向第一梯隊邁進

記者:在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中,我們國家是處於什麼地位呢?

丁一匯:應該說在態度、意識與行動上,我們是在第一梯隊。各方都在積極地推進相關工作,在各種場合我們都大力贊成、大力支持氣候變化研究,推進減排。我們的氣候變化研究水平目前在前列隊伍中,但不是領先,處於向第一梯隊邁進的狀態,正在追趕。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我們提出來2060年實現碳中和,歐盟提出來在2050年實現;碳排放在2030年達峰,歐盟在今年已經達峰了。這就是說我們還有至少10年的差距,這10年要追上很不容易,必須非常努力。

記者:「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您認為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丁一匯:第一是觀測問題,它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我們要加強對重大氣候圈層的研究和觀測,比如去北極、南極、青藏高原考察。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性科學考察,考察的關鍵點就是青藏高原的水資源與生態是不是失衡,因為它是亞洲水塔,如果水塔失衡,不但影響我們國家,而且會影響周邊很多國家。我國抓住了最關鍵的點去研究,這就抓得很準,對國家、國際都是重大的貢獻。這方面的科研,我們國家從來沒放棄過。

第二是發展氣候模式。我們要做預報,要告訴大家、告訴全球,10年以後氣候怎麼樣?20年以後怎麼樣?在這個氣候之下糧食生產有沒有風險?生態系統有沒有危險?每個人日常生活會不會受氣候極端事件的影響?颱風是不是更嚴重了?暴雨是不是更嚴重了?……我們要做到預報100年。國家對這方面工作非常重視,加強科研,提高我們的預報能力。我們現在已經有幾個模式可以預報百年氣候了,但是精確度和國外領先的相比,還有一些差距。

「80後」寄語年輕人

記者:您的研究是面向未來的,您又是「80後」,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麼寄語?

丁一匯: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們國家的氣候變化,是非常複雜的科學。研究這方面內容,一定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要有濃厚的興趣,還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因為這些大範圍氣候一年兩年看不出變化,要分析10年、2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數據,才能得出一定的結論。但是它對我們國家、對全球、對人類非常重要。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研究它。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徐立京 監製:喬申穎 主編:王玥 審核:閆偉奇 )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丁院士在報告中闡述了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與前沿問題,包括驅動力、變化特點、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適應氣候變化和在科學研究方面的發展方向等內容。
  • 院士說丨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他呼籲,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小到避免使用一次性杯子、不浪費一粥一飯,大到投身科學事業、創新科學技術,這都是為實現中國承諾、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 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他呼籲,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小到避免使用一次性杯子、不浪費一粥一飯,大到投身科學事業、創新科學技術,這都是為實現中國承諾、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 二十四節氣,用英文怎麼講?
    China Daily推出了一門非常優秀的知識付費課程——《二十四節氣雙語精講》,用中英文雙語講解二十四節氣的譯法及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您認為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意味著什麼?從傳統文化傳承角度,對於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蕭放:二十四節氣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的成功申遺是件振奮人心的事。中華傳統文化項目在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背景下被承認,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認,也是現代社會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
  • 聽二十四節氣歌,走進大自然的秘密
    點擊上方圖標收聽本周新詩《二十四節氣歌》你有觀察過,四季有什麼樣的不同嗎?
  • 海豚社發布融媒升級版《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升級版)》新書發布會現場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是海豚出版社2015年底推出的原創科普繪本,自上市以來累計銷量已近500萬冊。本次推出的全新升級版,在修訂原有內容基礎上,不僅新增了圖文詳實的《我們這樣學習節氣》指導手冊和花期圖海報,還以「內容+服務」的媒體融合方式提供豐富的音視頻學習資源及服務,圖書的教育指導性得到提升。   海豚出版社社長王磊表示,「二十四節氣」是海豚出版社近年來重點打造的文化IP。圍繞這一主題,海豚社研發了一系列的繪本、指導教材、自然教育課程等產品。
  • 為什麼說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意義重大?中國人都得知道!
    從去年立夏到今年小雪,物道君已經寫了38篇節氣文,在與你相約的一年多時間裡,四季不再是四季,我們已經把自己活成了24節氣。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成功,所有的朋友都在第一時間跟我們說:「物道快發文祝賀一下啊,你們把24節氣普及做了這麼久。」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好玩、好看、可唱、可讀的《二十四節氣地板拼圖認知大書》中文版,還有配套音頻暢聽!
    《二十四節氣地板拼圖認知大書》以超大地板拼圖這一讓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切入專業的傳統文化領域;輔以優美趣致的二十四節氣美文誦讀與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童謠,吸引孩子在吟唱/誦讀中了解節氣文化的真諦,可動手,易記憶,簡直一舉兩得。
  • 立春,給你講個二十四節氣的故事(11:58:27)
    今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幹支年之始。雖然北方的屋外依然寒風料峭,但大地深處正在醞釀著浩大的生機,天地即將甦醒。
  • 國子監大講堂第156講:二十四節氣與九九歌
    2017年3月25日上午,由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與北京市東城區教委聯合舉辦的「北京大學國子監大講堂」第156講在東城區社區學院開講。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韓茂莉教授作了主題為「二十四節氣與九九歌」的講座。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到至日的時候,太陽似乎「停止」在天空中移動,「停」在其最北赤緯點或最南赤緯點。
  • 【主題館】大二班|二十四節氣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之後天氣回暖,萬物起始,所以立春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節氣,鳥語花香,耕耘播種。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大二班的小朋友開展了中國元素迎「春」特色活動。周子鈺:春分:天氣變暖和了,柳樹發芽了,小燕子飛回來,草地上開滿小花了!唐藝菲:大寒:大寒到了天氣變得更加冷了,要下雪了我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
  • 杭州這所學校的老師同學太能玩了!二十四節氣方言版出爐,你能聽懂...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茜 方言版的二十四節氣百科,你聽過嗎?上網課的日子,杭州有個科學老師,帶領著班上的小神獸們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30多個學生錄製了二十四節氣百度百科家鄉方言版。簡單來說,就是用方言介紹一種節氣,錄個小音頻,再說說和節氣相關的家鄉習俗。
  • 全球首發 | 好玩、好看、可唱、可讀的《二十四節氣地板拼圖認知大書》中文版,還有常青藤爸爸配套音頻暢聽!
    《二十四節氣地板拼圖認知大書》以超大地板拼圖這一讓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切入專業的傳統文化領域;輔以優美趣致的二十四節氣美文誦讀與朗朗上口的兒歌和童謠,吸引孩子在吟唱/誦讀中了解節氣文化的真諦,可動手,易記憶,簡直一舉兩得。
  • 《二十四節氣生活》將播關注節氣背後的生活故事
    6日,文化探索類真人紀實綜藝《二十四節氣生活》在北京舉行發布會,製作團隊表示,這是對二十四節氣「最生活」的視聽演繹。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在大部分觀眾心中是既近又遠的文化傳統。因此,《二十四節氣生活》節目組希望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來給大眾科普。節目主創沒有將節目內容變成一本民俗視頻教材,而是創新性地採用了「綜藝節目+紀錄片」的混搭拍攝方式,讓古老的習俗,與每一個當代普通人的生活發生真實、切身的共鳴。
  • 黃磊多多為你解讀二十四節氣:每一天都如此美好,值得你慢慢去品味
    如果你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農業時代的過時傳統,對現代社會用處不大。那麼你就錯了。那麼,問題來了,「博大精深」的二十四節氣怎麼講給孩子們聽呢?晚上將由多爸為孩子們講每個節氣的物候知識、自然變化、民俗文化和傳說故事。通過二十四個節氣的故事,希望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堅持打卡,留住孩子的好奇心,也能增進親子關係,一起重新學會發現這個有趣的世界。
  • 二十四節氣詩書——夏至
    夏至 6月21日卯時(5-7點)  夏至是我國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夏至日最長,從夏至始日逐漸短,到冬至日最短。有「夏至一陰生」的說法。  夏至氣候特點: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時有雷陣雨。唐代劉禹錫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名句。物候為: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夏至陽極陰生,一直到「三伏」陽氣盛於外。《黃帝內經》主冬病夏治,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吸收陽光,多食苦菜,治療秋冬疾病。送你一首養生歌謠,幫你度過「夏熱」:「夏至心靜自然涼,晚睡早起午休躺。
  • 古裝劇常說夜觀星象,你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依據星象制定嗎?
    今年6月5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芒種,說到芒種,你想到了什麼?是下面這首風靡大街小巷的《芒種》嗎?「一想到你我就 Wuhuwuhuhu~~~~空恨別夢久 Wu~~~~」NO!咱們今天不談音樂,正兒八經的說說節氣。每當提到二十四節氣,我就對祖先的智慧嘆服不已。因為科技進步至今,對季節變化、農業耕種,參考意義最大的依舊是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