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2020-12-26 澎湃新聞

氣候變化關係全球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並承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

01

1.5℃升溫幅度目標艱巨

行動要及時、協調和持久

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了全方位、多方面的影響和風險,並引發食物和水短缺、貧困、洪災、物種滅絕、暴力衝突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指出,由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組成的全球氣候系統正在變暖,冰凍圈普遍退縮,海洋持續增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預計今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之前高出1.2℃。

#

「 他說

秦大河——

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加速。秦大河表示,如果不管控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系統將進一步變暖,進而導致地球系統喪失恢復力,進入「熱室地球」這一不穩定狀態,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加劇,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2010年至2019年是全球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採取及時、積極、協調和持久的行動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所在。」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和潛在風險,秦大河認為,急需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採用低碳和清潔能源,增加碳匯以及改變生活和行為方式等,進一步促進地球可持續發展。

他呼籲,每個人從身邊做起,小到避免使用一次性杯子、不浪費一粥一飯,大到投身科學事業、創新科學技術,這都是為實現中國承諾、實現地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秦大河指出,要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實現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之前2℃以內、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的目標,需全球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團結合作,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02

全球增溫無一倖免

科學認知至關重要

從19世紀後期開始,地球五大圈層均發生了明顯變化。雖然,從古至今氣候總在不斷變化,但是近幾十年或上百年的增暖是過去幾百萬年乃至更長時期內前所未有的。

丁一匯介紹,現代的全球變暖是快速的。從1850年至1900年的50年間至今,地球增溫約1℃,尤其是最近50年的增暖速率超過了過去兩千年地球任何時期50年的增溫速率。這樣的增暖發生在全球每一地區。

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導致了暴雨、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及海平面上升、極地海冰融化等相關問題。對此,人類的應對和適應至關重要。丁一匯強調,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科學問題,其應對與適應還是人類可持續性發展和繁榮的重大科學體系與行動計劃。

#

「 他說

丁一匯——

「為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需做好氣候風險評估工作;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系統,減少與避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災害和全球性災難。」丁一匯說。此外,為更好地預報預估地球氣候的未來變化和情景,還要大力發展無縫隙氣候與氣候變化預測系統。

中國在《巴黎協定》開啟的共同治理氣候變化新時代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並承諾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前,我國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這是艱巨的挑戰,也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責任與擔當。」丁一匯說,「需要全方位做出重大轉變,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以最優的路徑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

03

嚴守三條紅線

保障我國水安全

水文水資源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直接和最明顯的領域之一。氣候變化對其時空分布及循環過程也產生深刻影響。有關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觀測的水面蒸發總體呈現減少趨勢,平均降水量總體呈現非顯著性增加趨勢,水資源一級區水資源分布有顯著變化。

張建雲介紹,近年來,我國北方河流河川徑流量總體上呈現顯著性減少趨勢,特別是海河、黃河、遼河流域,這一變化使得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更加嚴峻。

基於模擬技術對河流徑流減少原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北方河流徑流減少主要受到人類活動影響,例如黃河流域徑流減少,人類活動對其影響超過6成;而南方及西北地區河流河川徑流量的變化則主要由氣候變化引起。

#

「 他說

張建雲——

「這些變化將會使得我國原本不平衡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所帶來的水文極端事件,如大暴雨、長期乾旱等發生頻率也將有所增加。」他呼籲,為了減緩需求壓力,應嚴守「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達標率控制」三條紅線,同時大力推進高效節水農業、工業。同時,還需提升水系統韌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

隨著全球變暖持續影響,我國冰川融水整體上呈現增加趨勢,增幅與局地升溫強度有關。冰川融水的增加改變了西部流域洪水季節性節律,導致洪水提前、洪峰提高。此外,溫度、溼度和降水的變化也會對農業灌溉需水、工業冷卻用水造成影響,據調查結果顯示,溫度每上升1℃,我國冬小麥灌溉所需用水增加約3%,工業冷卻用水增加約1%-2%。

推 薦 閱 讀


劍指中國氣象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他們爭分奪秒!北方的冷 VS 南方的冷,畫面太真實!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原標題:《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院士說丨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圍繞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及對策等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和張建雲各自給出觀點。#「 他說秦大河——人類活動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加速。秦大河表示,如果不管控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候系統將進一步變暖,進而導致地球系統喪失恢復力,進入「熱室地球」這一不穩定狀態,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面臨的氣候風險加劇,甚至面臨滅頂之災。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氣候變化系列講座陸續在河海大學舉行。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聽丁一匯院士給你講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
    經濟日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聽他闡釋二十四節氣的當代意義。大思維 大科學 記者: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最根本的特徵、最核心的要義是什麼?丁一匯院士(右)近日接受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左)專訪。記者:在農耕時代,二十四節氣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到了今天,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還具有什麼樣的價值,還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 遏制氣候變化,必須要實現「碳中和」?他們這樣說
    今天多領域的院士、專家聊聊「碳中和」如何實現?它真的能遏制氣候變暖嗎?●專家觀點●丁一匯中國工程院院士當前減排目標是兼顧我國國情和基本利益的積極承諾減排承諾將帶來新一輪能源革命,未來十年是關鍵期二氧化碳衰減期難以預測,未來考慮人工介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 這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竟都師出同門,來自此百年名校
    其中,蘭大"大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在數十年的教學過程中,就曾培養出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李吉均,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家;我國地理學領域的骨幹力量和學科帶頭人,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稱,「現在有四條曲線都說明變暖的趨勢是十分清楚的。最近五十年,是每十年增加0.2℃,這是氣候模型所給出來的結果。實際的變化大概也是這樣。因而模型給出的結果和實際觀測到的結果是一致的,所以說贊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很有信心。」
  • 「大尺度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項目啟動
    項目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主持,參加單位有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遙感所、國家氣候中心等。 項目專家組成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瀾評價說:本項目難度非常大,這個項目實際動員了國內長期在此方面有研究優勢和積累的團隊。 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可以歸結為:溫室氣體、氣溶膠——會影響到輻射、雲過程等,以及土地利用活動。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
  •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在不停地變化著。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總體狀況表現為冰川廣布的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的相互交替。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文 / 趙序茅(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所謂「氣候變化」,一方面指自然界自身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變化。而後者,正是人們研究氣候變化尤其是氣候變暖關注的重點。
  • 氣候變化帶來哪些影響?
    近幾年關於氣候這個話題最熱的就是氣候變化很多小夥伴覺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和改變離自己很遠殊不知,影響和改變就在身邊下面跟著小據一起看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離我們有多遠?影響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以不利影響為主。氣候變化導致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氣候變化對我國糧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種植結構和耕種制度改變、糧食產量波動,以及農業災害加重等諸多方面。近30年,因熱量資源增加,我國南方雙季稻可種植北界北推近300千米,冬小麥種植北界北移西擴20~200千米,促進了作物的穩產高產。
  • 川普下臺對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影響
    這組圖片被全球媒體廣泛轉發,他很無奈的說了一句:「也許我不經意間拍了氣候變化的代言照片。」而另外一邊廂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Amy Coney Barrett(川普親自挑選的保守派)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被競選下一任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問道是否相信氣候變化時,她拒絕回答這個「充滿政治爭議性的話題」。
  •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涵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到2035年我國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 氣候影視助力綠色復甦 第五屆氣候影視大會開幕
    第五屆氣候影視大會開幕本屆氣候影視大會主題是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同時設有「氣候變化與企業環境責任」「氣候變化的風險與治理」兩個平行論壇。、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原環保部副部長周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袁佳雙、原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劉建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環所氣候政策研究室主任吳平、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前駐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波蘭大使徐堅,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高力醫生、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前執行秘書德波爾、中國國土經濟學會黨委書記柳忠勤、深圳市科協黨組書記、
  • 中國與波札那籤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 開啟中博應對氣候...
    1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與波札那環境、自然資源保護與旅遊部關於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物資贈送的諒解備忘錄》籤約儀式在波札那成功舉行。我國駐波札那大使趙彥博代表生態環境部與波札那環境部部長凱倫出席籤約儀式並致辭。  趙大使表示,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發展的重大挑戰,需要全世界攜手共同應對。
  • 應對氣候變化表現不及格!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氣候變化雄心峰會上...
    12月12日,在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籤署五周年之際,由聯合國和英國、法國主辦,全球70多個國家首腦共同參與的氣候變化雄心峰會在線上舉行。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認為,澳大利亞並未遵守巴黎協定的承諾,其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可以直接說是不合格。僅有2000多萬人口的澳大利亞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佔全球排放量的3.6%。而按人均計算,澳大利亞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人均的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