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氣候變化,必須要實現「碳中和」?他們這樣說

2021-01-18 中國氣象報

最近

「碳中和」成為熱詞

尤其是寒潮頻繁「出沒」

更讓大家對氣候變化的惡果

有了切身體會

小編也及時科普了下

到底啥是碳中和(點擊閱讀)

在這篇推送發出後

大家反映強烈

還有網友表示「不解渴」

作為最寵粉的「中國氣象」

自然要安排啦~~

今天

多領域的院士、專家

聊聊「碳中和」如何實現?

它真的能遏制氣候變暖嗎?

●專家觀點●

丁一匯

中國工程院院士

當前減排目標是兼顧我國國情和基本利益的積極承諾

減排承諾將帶來新一輪能源革命,未來十年是關鍵期

二氧化碳衰減期難以預測,未來考慮人工介入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丁一匯說

達到碳峰值並非簡單的單位GDP下的峰值,還需要碳總排放量控制增長。其目的是保持GDP穩步增長這一前提下實現達峰目標,以及達峰後儘快實現碳排放總量下降

中國做出碳排放的承諾,是兼顧我國國情和基本利益所做出的積極承諾,其背後需要大量數據和科技支撐。

儘管減排目標明確,但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仍有多座「大山」需要翻過。我國尚處在發展階段,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減排,背後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曆年能源消費總量↑

新能源帶來的技術創新將會是引領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因此我國提出減排目標,對於經濟和環境保護都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根據以往研究結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需要降到320百萬分比濃度以下,全球溫室效應才能得到有效緩解。但是二氧化碳衰減期在不同條件下是有差異的,因此,即使各國按照約定時間達成碳中和目標,全球溫度是否會按照預期有所下降仍是未知的。

柴麒敏

生態環境部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

控制地球溫升需各國採取快速有效的減排行動,分區域、分階段逐步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碳中和

全球而言,低碳轉型發展是機遇也是調整

對我國而言,技術進步和清潔能源發展提供了轉型基礎,綠色發展不僅 是要求,且適合我國國情。

柴麒敏說

無論是控制在1.5℃還是2℃以內,全球剩餘碳排放空間均非常有限,急需採取積極有效和快速的減排行動,分時間段和區域,逐步在全球範圍內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目前,我國有更好的經濟基礎和科技支撐,在應對挑戰過程中,同樣有較多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將以此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經濟形態,像可再生能源發電、智能電網、先進儲能、綠氫冶金和化工、零碳建築、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電氣化高速鐵路等新型低排放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未來重要的投資方向,創新和綠色發展也與我國所倡導的產業轉型向中高端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高度一致的。

對於產業轉型發展中一些高度依賴於能源發展的產業和區域需要國家制定和研究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從政策設計、產業布局等方面,實現公平轉型,為受影響的地區、產業和人群提供保障和支撐。

以GDP總量佔全球90%的G20國家為例,2019年這20國排放了全球78%的二氧化碳,但至今只有9個成員國以法律條文或者政策文件的方式提出了「碳中和」抱負,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尼、俄羅斯、沙特、土耳其仍未表態,美國、義大利、墨西哥、阿根廷還在討論。

翟盤茂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實現碳中和意味著全社會史無前例的轉型,涉及多部門深度減排的行動,全面的減排方案的組合以及顯著的投資升級;

翟盤茂說

實現《巴黎協定》溫控目標,需要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儘快達峰。過去10年中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每年增加1.5%,此外二氧化碳在大氣當中滯留的時間很長,如果不設定達峰時間,全球碳排放總量將很難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將越來越高,升溫幅度也越來越大。所以儘早實現碳達峰很重要。

中國零碳轉型七大投資領域帶來巨大市場規模和效益。圖片來源:《零碳中國·綠色投資》報告

黃蒙田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

國家應結合「十四五」規劃儘早部署「綠色經濟復甦」計劃和「碳中和」方案

黃蒙田說

雖然全球一直在呼籲溫室氣體減排,但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高達367億噸,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比1990年氣候變化談判開始時高出62%。儘管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2至5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降低,但在2020年6月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大多已恢復到接近2019年水平(低於2019年水平的5%以內)

風力發電和港口夜景

張國斌

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應對氣候變化管理處三級調研員

林蓄積量的增加,可進一步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儲碳功能

吸收並固定大氣中更多的二氧化碳,有助於促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

張國斌說

氣候變化對森林蓄積量產生重要影響,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森林可持續經營、加強保護和合理利用等是「關鍵一招」

中國森林覆蓋率正在逐年提高

End

廣告

相關焦點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伊利股份率先承諾實現碳中和 切實緩解氣候變化危機
    因此,在近日,中國乳業龍頭伊利股份率行業之先承諾實現碳中和,積極響應「中國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國家目標所謂「碳中和」,是指測算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或購買碳信用的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零碳排放。
  • 日本氣候立場為何發生巨大轉變?2050年「碳中和」目標能否實現?
    (圖源@參考消息)日本為何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標?據悉,日本政府此前設定的減排目標是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3年降低26%。日本曾表示,其本世紀後半葉儘快實現「碳中和」,而非制定一個明確的時間表。那麼,日本在碳減排方面的立場為什麼會發生巨大轉變?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新華社記者高敬「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淨零排放」、「氣候中性」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碳中和」(carbon-neutral)、「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氣候中性」(climate-neutral)經常出現在氣候變化相關的新聞裡,這幾個術語具體是怎樣定義的,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 能源基金會中國戰略合作副總裁:實現「碳中和」需要中美攜手領導
    拜登政府承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並投資1.7萬億美元以實現2050年「碳中和」,接下來可以期待什麼?中美間的清潔能源走向將如何發展?能源基金會中國戰略合作副總裁David Vance Wagner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的「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上提到,氣候變化在全球範圍內仍然是緊急的危機,中美作為排放大國,必須採取實際的行動推動全球範圍的減排;拜登上臺後會推動美國儘快回到《巴黎協定》,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美需要在「碳中和」的技術路線、政策層面、融資層面、空氣品質、經濟復甦等方面展開對話合作。
  • 生態環境部李高: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做好碳中和工作
    以下是演講實錄:氣候變化是重大全球性挑戰,事關人類未來和各國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 外交部:對日方宣布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表示讚賞和歡迎
    記者:日本首相菅義偉今天向國會宣布,日本將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主席此前也宣布了中國將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請問中方對日方的目標有何評論?是否考慮與日本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合作?趙立堅:中方對日方宣布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表示讚賞和歡迎,日方此舉有助於加強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共同努力。
  • 深圳就在達峰的路上 更可爭做新時代碳中和先鋒城市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表示,面對錯綜複雜的發展環境,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時,要高舉多邊主義旗幟,世界各國人民必須聯合起來,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這一合同共贏的思路引起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主席、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新氣候經濟)聯合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的共鳴。
  • 2060年前要實現的碳中和 中科院成立專門機構來研究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董瑞豐)全國首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科研機構2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立,旨在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科學路徑和科技支撐。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曹軍驥說,新成立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將通過建制化的科研隊伍,聯合中科院內外相關單位,預估2030年和2060年我國及全球碳收支特徵,研究規劃碳中和最優路徑,評估可能的生態工程方案和轉換能源結構的科學途徑。
  • 文在寅宣布韓國「碳中和計劃」,中日韓三國氣候目標聚首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參考:「碳中和」「淨零排放」「氣候中性」有什麼區別?10月28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關於下年度預算案的施政演說時宣布,以2050年為目標,力爭實現國內溫室氣體零排放。
  • 「碳中和」雄心下,全球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碳中和」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被列為明年八大重點工作之一。繼兩個多月前明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節點,一周前在氣候雄心峰會上許下量化的承諾,中國的「碳中和」路徑正逐漸清晰。針對中國的「碳中和」抱負,國際社會一片讚揚聲。但也有人開玩笑,中國「碳中和」一出,澳大利亞先慌了。
  • 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秦大河指出,要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實現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之前2℃以內、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的目標,需全球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團結合作,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全球「碳中和」之戰勝負,關鍵在城市
    作者:時代財經 王文 編輯:梁勵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20年12月召開的氣候雄心峰會上如上呼籲。他敦促各國採取更有效的措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亦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儘管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上面臨著比發達國家更大的壓力和挑戰,但中國依然向世界展現了堅定不移的減排決心和大國擔當。與此同時,全球目前已有110多個國家相繼提出了21世紀中葉的「碳中和」目標承諾,國際「碳中和」之戰的正式打響。
  • 什麼碳中和?
    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八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呢? 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會議從根本和源頭上作出部署,明確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大力發展新能源,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等。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院士說丨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秦大河指出,要遏制逐漸失控的全球變暖,實現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之前2℃以內、努力將升溫幅度限制在1.5℃的目標,需全球共同努力,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團結合作,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共建清潔美麗的地球家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姜燕:投融資行業如何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不久前,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提出,表明了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低碳發展方面的鄭重承諾,也勾畫了綠色低碳轉型的路線圖。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森林、草原、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今天下午,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有兩個涉及碳中和的公式引發人們關注。  據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介紹,這兩個公式,即碳排放等於能源消耗乘以化石能源的佔比,再乘以單位化石能源排放;其次是碳匯,等於碳吸收加上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碳移除。
  •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如果要問什麼是「碳達峰」和「碳中和」你是不是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在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氣候雄心峰會及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為何要實現、以及怎樣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