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背景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30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了「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續做出艱苦卓絕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做出更大努力和貢獻。」
什麼是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因此碳中和對中國而言並非實現「絕對的零排放」,而是到2060年前,要將人為活動排放對自然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達到人為排放源和自然新的平衡,真正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在國際上,氣候中性(Climate neutrality)和淨零CO2排放量(Net-zero CO2 emissions )的定義與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一致1 。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部分其他國家碳減排承諾
由上表可以看出,從碳排放達峰到達碳中和,上述其他國家過渡期有50—60年的時間,而中國只有30年時間。因此,我們能預期我國在能源和經濟轉型、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減排的強度都要比其他國家要大得多。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環境與發展挑戰之一。中國目前承諾的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提前於《巴黎協定》中2攝氏度溫升控制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中國將在減緩全球變暖方面做出更大貢獻,以應對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不利影響。
1來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於2018年發布的《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