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2020-12-26 心慧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那麼,中國的古人是如何制定二十四節氣的呢?又為什麼能制定得如此精確呢?

可惜至今仍有少部分

但是根據古籍中的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根本不是按照八卦來制定的,而且跟伏羲的八卦沒有任何關係。

在二千多年前的《尚書虞書堯典》中記載:(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可見,在上古的帝堯時期,中國的古人並不是利用八卦,而是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等天象,來制定節氣曆法並指導農耕的。

在古籍中,明確記載了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方法有三種,分別是鬥轉星移法、圭表測影法、黃赤交會法。

第一種鬥轉星移法,在戰國時的楚國隱士鶡冠子所作的《鶡冠子環流》中,對於一年四季的制定依據,有這樣明確的記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

這段記載就是說:如果在每天晚上觀察北鬥七星的話,就會發現:當鬥柄指向東方時正是春天,當鬥柄指向南方時正是夏天,當鬥柄指向西方時正是秋天,當鬥柄指向北方時正是冬天。

按照這個規律,就可以根據鬥柄指向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來確定四個季節的中間日期,然後就可以制定二十四節氣了。

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也證實了中國的古人,就是按照《鶡冠子環流》中的說法,來制定一年四季的,《史記天官書》: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司馬遷的意思就是說,北鬥七星,相當於天帝的車子,在天球的中央運行,以掌控四方。人們要分別陰陽,明確一年四季,確立五行的對應關係,調整節氣,確定十二個時辰,全部需要依靠這北鬥七星。

被稱為 「究天人之際」的《史記天官書》,被公認是我國最古老的綜合類天文百科全書,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全面繫辭的天文學專著,對於司馬遷的記載,是值得我們相信的。

那麼,北鬥七星為什麼會隨著不同的季節,指向不同的方向呢?

我們知道,北極星剛好就在地球北極的位置上,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地球的北極始終對著北極星。所以,在地球上的人看來,北極星永遠是不動的。

北鬥七星是北極星附近最亮的七顆星,由於地球的自轉,地球上的人們所看到的北鬥七星和天上的群星,都是以北極星為中心而旋轉的,地球自轉了一周,在人們看來,就是北鬥七星繞北極星旋轉了一周。

由於地球上有白天黑夜,人們只有在晚上的時候,才能看見星星,在白天的時候,雖然人們看不見星星,但北鬥七星依然繞著北極星在旋轉。

按照這個原理,地球自轉一周,就相當於北鬥七星繞北極星旋轉一周,只要每天在同一時刻看北鬥七星,都應該在同一位置,指著同一方向才對,那怎麼會在不同的季節裡,北鬥七星的位置和指向都會變化呢?

對於這個問題要這樣理解,如果地球沒有公轉,始終在同一個地方自轉,那就會在每一天的同一時間裡,看到同一位置和指向的北鬥七星。

但由於地球是在繞太陽公轉的,如果從今天中午陽光直射的地方開始,當地球剛好自轉一周的時候,太陽光卻還沒有直射到原來的這個地方上,還要再過四分鐘,陽光才跟昨天一樣直射到這個地方上,也就是說,地球在自轉了一周之後,還要再轉動一點點,才能讓陽光再次直射到原來的地方。

我們現在的時間,是以兩次陽光直射的時間間隔為24小時的,也就是地球要自轉一周再多一點點,到達了第二次陽光直射的地方才算24小時,對於我們來說的24小時,對於地球來說已經轉了一周又多轉了4分鐘,所以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其實只有23小時56分。

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天一夜24小時,可不等於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而是比地球自轉一周還多了4分鐘噢。

如果地球用半年的時間,差不多自轉了180周之後,就是4乘180等於720分鐘,也就是地球經過了半年要多轉12小時,才能保證地球上的人們,永遠是每天中午時太陽直射。

如果按照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一夜24小時的話,那半年以後的中午12點,就成了半夜三更了,只有按兩次陽光直射的時間為一天一夜24小時,才能保證每天中午都是陽光直射。

就這樣,對於地球來說,經過了半年之後,所謂的每天晚上的同一時刻,其實地球已經多轉了半圈了,也就造成了北鬥七星的位置和指向,也多轉了半圈了。

所以,在春天的晚上,北鬥七星是指向東方的,到了半年以後的秋天,北鬥七星就指向西方了。

中國的古人,就是觀察到這個現象,再經過仔細測量推算,就可以制定出一年四季的二十四節氣了。

第二種方法叫圭表測影法,就是在地上插一根筆直樹立的杆子,在每天中午太陽直射的時候,看杆子影子的長短,以影子最長的這一天作為冬至日,以影子最短的這一天作為夏至日。

然後以冬至日為起點,將兩個冬至日之間的時間定為一年,再根據夏至時的時間,也可以制定出二十四節氣。

第三種方法,就是最複雜的黃赤交會法,首先要把我們所看到的星空想像成一個圓球,這個圓球就叫作天球,我們人就在球內的中心點上,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分布在天球的內球面上。

雖然白天看不到星星,但我們可以根據晚上所看到的星星,畫成一張天球星象圖,再經過推算,也能夠精確確定白天時的各個星星,在天球上所在的位置。

再根據太陽在一年中,在這個天球上所走過的軌道,畫成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就是黃道。

什麼叫太陽在一年中,在天球上所走過的軌道?

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是太陽在早上從東方升起,到晚上在西方落下,這是由於地球的自轉造成的。

如果,我們在白天的時候,把天球星象圖作為太陽的背景,就是假設我們既能看到太陽,又能看到星星,再來看太陽的位置和運行,在粗看之下,會覺得太陽連同天球上的星星,一起由東向西的在轉動。

但如果連續幾天的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前幾天的太陽,處在那幾個星星之間的位置上,連同著星星一起由東向西的轉著,而今天的太陽位置又變了,處在了這幾個星星的位置上,也隨著星星一起由東向西的轉著。

太陽和所有的恆星都是固定不變的,怎麼會出現太陽在星星間變動的情況呢?

這也是地球的公轉造成的,如果我們在一個廣場的中心樹立一根杆子,然後我一邊繞著杆子轉圈,一邊看著杆子和杆子所對著的廣場邊上的樹,就會發現隨著我的轉圈,似乎杆子也掠過了一棵又一棵的樹。

這個原理,就跟我們坐在開動的火車上,看著遠處的房子一樣,似乎房子也跟著火車在跑,火車停了,遠處的房子也停了。

廣場中心的杆子就好比太陽,廣場四周的樹就是天球上的星星,當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時候,也就會覺得太陽在天球的星星間運行。

地球用一年的時間繞太陽一周,地球上的人也會覺得太陽穿行了天球一圈又回到了起點。

我們再在天球上標出太陽運行的軌道,這一個圓圈就是黃道。

確定了黃道之後,還要再確定赤道,這個赤道可不是穿過非洲的地球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將地球赤道向外一直放大,一直放大到天球上所形成的一個大圓,就是天球赤道。

測定天球赤道的方法也很簡單,根據《淮南子天文訓》:正朝夕,先樹一表,東方操一表卻前表十步,以參望日始出北廉。日直入,又樹一表於東方,因西方之表,以參望日方入北廉,則定東方。兩表之中與西方之表,則東西之正也。

就是先在早上太陽剛升起時,插兩根杆子A和B相隔十步並對準太陽,讓太陽跟兩根杆子成一條直線,再在傍晚太陽下山前,再插一根杆子B1,讓A和B1跟太陽連成一條直線,然後找到杆子B和B1的中心點,再將杆子A和杆子B與B1的中心點連接起來,這就是正東西方的方向。

確定了正東西方的方向之後,就可以在傍晚時,在正東方找到一顆星或者天球上的一個點,根據這顆星或這個點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畫一個圓圈,這就是天球赤道。

天球赤道與黃道會有兩個交會點,當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來到這兩個黃赤交會點的時候,就是太陽正處於地球赤道的上空,陽光正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也正是春分和秋分的時刻。

確定春分點和秋分點之後,就可以將黃道劃分為二十四份,這樣就制定了二十四節氣,這種利用天球上黃道和赤道的交會點,來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方法,無疑是最精確的方法。

由此可見,古代的中國人,能夠想出這麼科學的方法,精確地測定這多的天文數據,制定這麼精確的二十四節氣,真不得不佩服中國的古人太有智慧了。

了解了上述三種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方法,我們就完全可以知道,節氣的制定跟伏羲畫的八卦,沒有絲毫的關係,認為伏羲畫八卦是為了制定節氣的說法,絕對是錯誤的。

子午流注常用的按時取穴方法有4種,還有8種很少有人知道

伏羲畫八卦是為了定節氣嗎?《史記》等書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理解了孔子的四個聖人之道,即可理解太極生兩儀的真正含義

伏羲畫八卦只是為了卜筮,為什麼還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相關焦點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新近有學者對二十四節氣排序方法提出質疑,提出以春季立春為首、以大寒為尾的排序方法錯誤,應當以冬季的冬至為首,以大雪為尾。那麼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排序是否正確呢?  河南省登封市二十四節氣代表性傳承人呂宏軍說:出現以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源自《淮南子》等書的記載。《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日是冬至。
  •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準?得從節氣的由來說起,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每年天氣如何異常,總是和二十四節氣能夠對應起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 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今天,一年之中的第22個節氣——冬至如約來臨。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凝結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民廣博智慧,彰顯著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與民俗風尚。雖然其深植於農耕文明,但在時代變遷中,仍不斷被傳承弘揚,煥發著溫潤的光彩。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 二十四節氣,用古老智慧溫潤現代生活
    如何讓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活態傳承,與人們的生活如影隨形?我們邀請致力於節氣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講述自己與節氣的點滴故事、對節氣的深邃之思。 2015年,我和團隊創立「度兮」品牌,提倡「人生有度,大美化兮」。 有一年,我們帶著「度兮·二十四節氣」時裝發布會走進了「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現場。這場發布會,把節氣文化與舞臺表演、服裝設計充分融合,觀眾的反響很是熱烈。
  • 古裝劇常說夜觀星象,你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依據星象制定嗎?
    咱們今天不談音樂,正兒八經的說說節氣。每當提到二十四節氣,我就對祖先的智慧嘆服不已。因為科技進步至今,對季節變化、農業耕種,參考意義最大的依舊是二十四節氣。我們常說二十四節氣,你了解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嗎?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王福州同樣認為,「從科學層面引領示範,是保護二十四節氣的首要工作」。  氣象科學蓬勃發展,現代農業方興未艾,在急速奔湧的新時代,我們與二十四節氣似乎已經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脫鉤」。
  • 傅東文博士:為何要順應二十四節氣時令養生
    >系列講座《二十四節氣時令養生》,帶您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背後的奧秘,學習如何順應天時和節氣進行養生,讓我們遠離生病、吃藥,用最簡單的方法獲取健康。二十四節氣——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 新年伊始,跟著「觀復貓」認識二十四節氣
    觀復博物館資深講師劉暢給讀者帶來一場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講座觀復貓眼中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二十四節氣歌,每一句對應一個季節,每個季節中包含6個節氣。
  • 國子監大講堂第156講:二十四節氣與九九歌
    講座現場韓茂莉首先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基本知識。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曆中隨季節變化形成的24個特定節令,每個節令都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 氣候、歷史和民俗:二十四節氣之小雪的小知識
    一、小雪的氣候古人將二十四節氣中的每個節氣都等分為三,每五日為一候,從而以三候來描述每個節氣的氣候變化特點。小雪的三候為:「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一候虹藏不見,虹為彩虹,也可以理解為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說進入小雪節氣,降水的形式逐漸從雨變為雪了,天上不再下雨,自然也就沒有了彩虹。二候天騰地降,這體現了古人的陰陽觀念。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在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四周年之際,新報記者專訪了民俗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教授。蕭放認為,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它理應跨出國門,為世界文明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
  • 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永遠醒著的時鐘
    在二十四節氣的功課裡,有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等你擷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四時華章·二十四節氣丨陽生春又來,金城迎「冬至」
    的確,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測出來冬至這個特殊的日子,並把它作為24節氣最早被制定的一個。曾經,人們對冬至的重視程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過年。早在中國的殷周時期,把冬至前一天作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而周代,則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武帝時期,才把歲末改定在12月,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用的曆法。但直到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冬至的重要性。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到至日的時候,太陽似乎「停止」在天空中移動,「停」在其最北赤緯點或最南赤緯點。
  • 冬至是第幾個被制定的節氣 冬至還被稱為什麼節
    冬至是第幾個被制定的節氣 :第一個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 回顧∣二十四節氣之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 民族小學 | 二十四節氣——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計算時間的方法。早在春秋時期,只有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經過勞動人民不斷的觀察、總結,在秦漢年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12月21日是冬至節氣,伴隨民族小學胡晨陽同學的朗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與冬至有關的常識和民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