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
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慶
也稱冬節
亞歲
「日照數九冬至天,清霜風高未辭歲」
自此真正的數九寒天便開始了
近日,本報專程採訪了甘肅省文史館館員、蘭州史志專家鄧明,分享了「冬至」乃至二十四節氣背后豐富、精彩的人文故事。
冬至大如年,蘭州人曾有冬至拜小歲習俗
冬至曾是古人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清嘉錄》中記載「冬至大如年」,足見其重要性。對老百姓而言,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代表著舊去新來。在古代,冬至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祭祖。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曾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人們在這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彼此「賀冬」,漂泊在外的人也要回家過冬節,祭祀祖先,傳承孝道。
鄧明告訴記者:「冬至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白晝逐漸變長。冬至在農曆11月,即大雪後15日,按我國傳統陰陽觀念,則認為陰極而陽至,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
「至遲在明清時期,蘭州人就有冬至拜小歲的習俗。」他說:「所謂小歲,即漢晉時為臘月的第二天,要『敬酒尊長,修刺賀君師』。至明代以冬至夜為小歲。冬至這天,蘭州人要請私塾先生吃飯飲酒,弘揚尊師重教之道。還有紳民從黃河沿搬來冰塊,用綢子包住,放在轅門督署南面大照壁下,或其他官衙的照壁下,給官府獻冰。」
1943年,家住蘭州的詩人張質生曾賦詩吟此習俗,題為《冰柱》:獻冰官府一條斜,照壁驚看插象牙。鍾乳倒垂綿歲月,生綃硬裹護英華。配成顏色孤山鶴,合署頭銜處士家。獨抱冬心撐玉骨,陽春一曲和誰誇。
百年前喝「頭餚」 今日裡吃餃子
「那時的蘭州百姓一大早要吃『頭餚』泡饃。」交談中,鄧明說起了老蘭州人過「冬至」的風俗習慣:「所謂『頭餚』,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蘿蔔丁、金針、木耳、粉條子,加粉芡熬製的稠湯。滴水成冰的寒冬,喝一碗泡著饃饃的『頭餚』,真是熱到心裡、暖到身上,期盼一冬天都不要凍著。」
「何以在冬至要吃稠糊糊的『頭餚』呢?」鄧明笑著說:「因為按幹支計算,農曆十一月屬子,子為混沌初分,混沌就是天地未開闢以前糊裡糊塗的狀況。或許,蘭州人冬至吃『頭餚』就是以應開天闢地的日子呢。不過近年來,隨著各地移民的增多,蘭州人已經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據說,吃了餃子不怕凍耳朵,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蘭州的冬天耳朵也不凍了。」
的確,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就測出來冬至這個特殊的日子,並把它作為24節氣最早被制定的一個。曾經,人們對冬至的重視程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過年。早在中國的殷周時期,把冬至前一天作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而周代,則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武帝時期,才把歲末改定在12月,逐漸形成了我們現在用的曆法。但直到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過後「數九歌」
「從冬至開始,天地之間的陽氣開始生發,逐漸增長。」鄧明告訴記者:「這意味著,在看似萬物蕭索的寒冷中,自然界的生機開始醞釀和萌動,這種萌動充滿著春意和希望。因此也可以說,冬至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不過雖然冬至日後陽氣逐漸回升,但因為積蓄的寒氣仍在釋放,所以冬至後氣溫還是逐漸下降。」
「從冬至到春風,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也是從寒冷變暖和的轉折時期,這段時期總共9個9天共81天。」他說:「因為大致9天之內,物候具有相似性,而每個9天之間物候有明顯變化。因此,從南北朝起,民間就有吟誦數九歌的風俗,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據鄧明介紹,蘭州位於黃河之濱,民間流傳的數九歌更為口語化。又因蘭州各地人文地理的些許差異,導致「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因此數九歌也有些微差異。
顏家溝人顏永楨在《蘭州二十四節氣與生物發生之關係》中所載,流行於蘭州黃河谷地中部、即今城關區的數九歌是這樣的:頭九二九,關門死守。三九四九,凍破碴口。五九六九,淨屁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盡,收拾打牛棍。此外,據《七裡河區志》、《安寧區志》所載也都有略不相同的數九歌。
「這些數九歌結合蘭州的物候特點,運用蘭州方言,出語幽默,概括了冬至到春風,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鄧明感慨地說:「也是由寒冷漸變暖和的轉折時期物候特點,形成從冬至起數9個9天即81天的風俗,被人們用來消磨沉悶、枯寂又嚴寒的冬季,期盼春暖花開的一種精神需求。同時,也是向小孩傳授氣候知識、物候變化、農事事項的一種歌謠。」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物候變化帶來的人體感受,也是生命個體順乎自然之道的養身之法,更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總結自然氣候的智慧結晶。」鄧明由衷地說:「中國人的生活都在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無論是所處的環境還是交替循環的氣候,是自然界動態變化的一種規律,而人體的機能也只有順勢而動才能在身體健康方面取得最大的收益。」
「所以說,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二十四節氣都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文化財富,所以才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說:「在國際氣象界,這一已有千年歷史的時間認知體系甚至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
千年智慧需要更好傳承
的確,「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僅48個字的24節氣歌蘊含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濃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二十四節氣是一種自然傳承的科學文化財富,只是如今的有些年輕人不知道,而且多半等上了些歲數也就理解了節氣的重要性。」鄧明告訴記者:「當然,還是需要更廣泛、生動、細緻地宣傳,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並從中受益。尤其是現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更多方面的滿足,而二十四節氣也是人們最好的精神需求和慰藉之一。」
他感慨地說:「現在年輕人都記著『聖誕節』什麼的,說白了那不過是西方宗教神話故事裡衍變出的節日,而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卻蘊含著歷代先民觀察、總結自然的千年智慧。因此,人們還是要多遵守二十四節的規律,在生活中『勿失時節』。」
即日起,本報將持續關注二十四節氣對蘭州人生活的影響,以及和地方風俗文化的關係。將多方走訪相關專家、學者,探尋節氣背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精神價值。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本期編輯 | 費勇瑋
本期校對 | 束建紅
值班主任 | 郭俊宇
值班總編 | 張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