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天,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民俗專家表示,冬至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習俗
祭天祭祖
許多老一輩人至今依然將冬至祭祖看作這一天最重要的習俗,要在這一天向逝去的先人表達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在過去一年的庇護。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數九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後,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築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後,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冬至團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冬至養生
一忌暴飲暴食:冬至正值歲末年初,期間多有聚會,切記不要暴飲暴食。
二忌受寒:冬至時節,身體的抵抗力較差,外出時一定要戴圍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風寒的侵襲,才能不感冒生病。
三忌大汗:中醫認為,大量排汗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精氣。冬季應順應天時,注意養藏,安靜休養,不宜劇烈運動,大量出汗。
四忌是非:冬季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儘量保持心態平和,不要招惹是非,避免因情緒激動引起的突發疾病。
三九「補冬」,小心上火
常言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令時節是給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大家稱之為「補冬」。專家認為,正確的「補冬」能使身體強壯而又保持窈窕。因為進入秋冬季節後,體內代謝下降,體力消耗減少,此時進補,藥物易被吸收和蘊蓄,從而發揮較大的功效。
冬季進補可食用羊肉、牛肉等溫熱的食物防三九寒冷。還適宜進補阿膠、膏方等,效果幾乎是平時進補的兩倍。
然而,冬季養生飲食不宜過鹹,過鹹會傷腎,損傷陽氣。此外,飲食上還要注意不可過食辛辣刺激之物,容易上火。
此外,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乾燥,導致鼻咽乾燥、皮膚缺水,易上火,別忘補充津液,可食用荸薺、藕、蘿蔔、白菜、獼猴桃、柚子、橘子等滋陰去燥的食物。
來源:綜合網絡整理
編輯:張慶芳
【來源:諸城人民醫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