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1月4日。《二十四節氣集解》:「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後北半球的白天漸增,冬至夜是一年中最安靜的長夜。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代冬至日百官放假,因冬至是一個安靜的節氣,此時陽氣初萌,要注意養「藏」,靜神少慮,節慾保暖,減少精神和體力的消耗。
有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哮喘、反覆感冒、慢性咽炎的人不要錯過「三九貼」,這可以增強夏季「三伏貼」的效果,也可以事半功倍地防治此類疾病,正規醫院中醫科都提供「三九貼」。2016~2017年三九的具體時間為:一九,12月21日至29日;二九,12月30日至1月7日;三九,1月8日至16日,即使夏天沒有貼三伏貼,冬天仍然可以貼三九貼,貼敷治療三年一個療程,堅持才能見到效果。
適宜:牛肉、冬筍、菠菜、芹菜、鱅魚、草魚、鯽魚、雞蛋、豆腐、芡實
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初生時,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遵生八箋》曰:「冬至日陽氣歸內,腹中熱,物入胃易消化。」此時進補最好。北方乾冷,加上暖氣烘烤,可適當吃些牛肉,以燉煮為好,同時搭配 「滋潤清熱」的食材一起吃,如蘿蔔、白菜、豆腐、茼蒿、冬筍、菠菜、芹菜、馬蹄、甘蔗、豌豆苗、塌菜等,防止乾燥上火出現便秘、口瘡、咽喉腫痛等症。
中部地區如溼、寒重,適宜溫補,鱅魚、草魚、鯰魚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多吃些溫中散寒的食物,如蒜苗、茴香菜、韭黃、韭菜等,也可以在烹調時佐少量胡椒、香菜、花椒、辣椒等以溫陽驅寒,但不可過量。
南方氣溫雖有所下降,但卻不會很冷,感覺多為潮溼。古人有冬至食赤小豆粥的習俗,「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赤小豆既補養又利溼,煮粥或煲湯時放一把,都很好。如果沒有體虛之象,選擇一些平補的食物就可以了,像鯽魚、蛋類、豆腐、花生、山藥、芡實等。
少吃:人參、鹿茸、附子、肉桂、肉蓯蓉、動物血、墨魚、蛤蜊、文蛤、海膽、青稞
寒冷的冬至節氣需要養藏,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以免助火傷陰;晚餐不宜超過20點,吃肉宜久燉熟爛,不宜半生不熟或幹硬。平和體質陰陽平衡,無需使用藥物進補,否則容易上火。非醫囑,不宜用人參、鹿茸、附子、肉桂、肉蓯蓉等大熱之物進補;感冒、發燒、咳嗽時,不宜進補。
孫真人《修養法》:「是月腎臟正旺,……絕鹹」,少吃鹹味食物,如動物血、墨魚、蛤蜊、文蛤、海膽、青稞等。
忌吃:龜肉、鱉肉、蝦、蚌、蚶類、貝類、牡蠣、螺螄、螃蟹、燒烤、腰子、生蔬菜
《纂要》:「是月勿食龜鱉肉,令人水病。勿食生菜(生的蔬菜),發宿疾。勿食蝦蚌帶甲之物,勿食獐肉,動氣。勿食火焙食物(燒烤)。勿食生韭,多涕唾。」
《千金翼方》:「(農曆十一月)勿食螺螄螃蟹,損人志氣,長屍蟲。」
《金匱要略》:「冬三月,勿食豬羊等腎。」
運動昇陽,精力充沛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冬天天氣寒冷,自然界陽氣不足,而人體與自然界之間都有一個相對的平衡,那麼人體也就會出現陽氣不足,自然也就容易犯困了。而動能昇陽,多參加體育鍛鍊,比如說快走、慢跑,每天運動最好,至少保證隔天一次,每次30分鐘就可以了,避免大汗淋漓,這樣會感覺到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調控室內溫度,養腎固精
《養生鏡》中強調:「冬三月乃收藏閉塞之時,最宜固守元陽,以養真氣。」故冬季要注意調控室內溫度。室內溫度太低,易傷人陽氣;室內溫度過高,又易出汗傷陰。同時,衣著應禦寒保暖,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內衣以彈性良好的棉毛織品為佳,貼身保暖。外衣要稍寬大一些,使氣血流通,四肢伸縮活動自如舒暢。
中醫認為,腎是元陽的發源地,要想養藏就要養腎固精:一要睡好子午覺,晚上11點之前一定要睡,中午小憩一會兒;二要多練「吹」字功,即深呼吸,呼氣時念「吹」字,音調宜長,使氣呼盡為止;三要少色慾,夫妻最好分床而睡,節慾保精。《千金翼方》中有「冬至後庚辛日(12月30日,12月31日)不可交合,大兇」一說,以資借鑑。
喜憂不經心
憂者見事而憂,喜者見事而喜,全取決於情緒。冬至有神補之說,「清心寡欲」便是神補的首要,《列子》上說:「少不勤行,壯不競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慾,閒心勞形,養生之方也。」當人不被世俗所累時,由於精神負擔小,人體的臟腑機能便不受七情所傷而能恪守其職,自然會健康長壽。
蕎麥茶
將蕎麥茶5~8克放入杯中,用200毫升開水衝泡5分鐘後即可飲用,可衝服2~3次。蕎麥又名淨腸草,蕎麥茶是用嚴格精選過的蕎麥烘煎而成。據《本草綱目》記載:「蕎麥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痛」;《食療本草》說它:「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當體內有熱,消化不良時飲用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