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杜甫《小至》
又是一年冬至時,陽氣起,年關近。
在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冬至為首。
南朝《三禮義宗》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
冬至的含義有三個層面:
陰極之至,天氣陰寒至極,大地寒徹;
陽氣始至,陰極轉陽,陽氣開始回升;
日行南至,當日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
冬至過後,白晝漸長,
陽光愈發和煦,
下一個循環開始,
乃大吉之日。
冬至簡介
冬至為古時的四時八節之一,
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故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伏,冬至後第一個壬日開始數九。
民間歌謠「數九歌」唱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中文名:冬至
·外文名:Winter Solstice
·別名:冬節、亞歲、小年、日短至
·代表寓意: 陰陽交割,白晝逐日增長
·所屬季節:冬季
·時間: 每年公曆12月21或22或23日
·氣候特點: 低溫
·風俗活動:吃水餃
冬至的起源
春秋時期,中國已通過「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
故「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節氣。
在商、周、秦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
而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冬至在當時相當於春節。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新的循環開始,為大吉之日。
因此,如今春節期間的祭祖、聚餐等習俗,源於最早的冬至節俗。
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節氣之首,稱為「亞歲」。
到了漢代,冬至上升為節日,稱為「冬節」,之後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三候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侯:
「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 一候:蚯蚓結
古人認為,蚯蚓為陰曲陽伸的生物,
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依然強盛,
故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陰陽不同。
麋的角朝後生,古人視其為陰,
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 三候:水泉動
因陽氣初生,山中的泉水開始流動且為溫熱狀態。
冬至民俗
冬至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
1、冬至祭祀祈福
《荀子·禮論》:「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
古代皇帝在冬至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
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2、冬至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同時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冬至日,古代朝廷規定放假休息,親朋相互拜訪,度過一個歡樂的「冬至節」。
3、冬至美食
(1)冬至吃餃子
俗語有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這個習俗,據說源於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流傳下來的。
而冬至吃餃子,也是來自整個北方的靈魂呼喚。
(2)冬至吃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吃湯圓盛行於南方地區,「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
(3)冬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
冬至的人生啟示
杜甫有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天時人事,每天變化得很快,轉眼又到冬至了,
過了冬至,白日漸長,日漸回暖,春天即將回來了。
四季有春夏秋冬,月有陰晴圓缺,
人生有春風得意,亦有顛沛流離,
這便是世間變化之「道」。
冬至日,歲寒至極,
正如人生的低谷期。
「物極必反」「陰陽互易」,
大劫難,亦是大因緣,
在最為艱難困苦的人生低谷,
我們反而能更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本心與初心也日益澄明。
一陽初動,萬物化生。
與天道相應的正是人的本心。
順應天道而不失初心,
蓄力至厚積而最終薄發。
正如潛龍在淵,而後方能飛龍在天。
時光匆匆,四季時節不停流轉,
一如人生的榮辱盛衰,往復循環。
大地寒徹,但新陽又已經到來,
春生冬至時,新的輪迴與希望再度開啟。
冬至陽生春又來,物極必反新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