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2021-01-12 獺的實驗室

傳說上古的黃帝創造了曆法,至遲在商代時期,中國已經有了詳盡的天象記錄以及曆法。除了指導農業生產以外,中國古代許多宗教性節日都必須根據天象制定,御用天文學家必須不斷地觀測天象,以修正曆法,安排節日。

至遲從商代開始,中國人就使用著綜合太陽和月球運行規律的陰陽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農曆。農曆的月份長度以朔望月為標準,為了契合地球公轉和四季變化,每隔幾年,就需要插入閏月進行調整。從甲骨文中,我們得知,商人將一年劃分為12月,閏年13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已經和今天的農曆很接近了。

和今天不同,中國古人最初是通過黃昏時分星宿的出沒來確定四季的。《尚書.堯典》中以鳥、火、虛、昴四宿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黃昏時刻的中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土圭,用來觀測日影,確定冬至和夏至。當時農曆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備,人們採用19年7閏的調整周期,這要比古希臘的冬周期早了一百多年。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兩分兩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到了秦漢時期,又逐漸確定了其他節氣,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節氣。

漢代以後,中國的天文學研究主要局限於曆法方面。古代曆法除了需要確定年月,還要推算日月食和行星的運動。為了使曆法符合天象,就需要不斷進行觀測,並制定新的曆法。

漢武帝時期由落下、鄧平等制定太初曆,是中國最早根據實際觀測而制定的曆法,也是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曆法。太初曆囊括了二十四節氣、五星、交食周期、閏法、朔晦等,已經具備了後世曆法的各項主要內容。太初曆沿用了19年7閏的置閏法,以365.25天為回歸年(指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的長度,以29又43/81(29.530864)天為朔望月周期,已經和今日的觀測數據非常接近。之後由劉歆編制的三統曆,進一步完善了日月食和五星運行周期,成為後世曆法的規範。

在三統曆中,為了推算日、月和五星的運動,劉歆設置了一個理想起點(曆元)作為運算基準,從曆元往上推,得出一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時刻,這個時刻就稱為上元。劉歆將這一23639040年的大周期稱為太極上元,從上元到年份的年數稱積年,通稱上元積年。

漢代之後,隨著計算手段和觀測方式的進步,曆法精確度也不斷提高。南宋時期楊忠輔的統天曆已經以365.2425天為回歸年長度,和今日通行的公曆回歸年長度相同(但早了三百多年),統天曆還廢除了繁雜的上元積年計算,提出了回歸年長度有變化的概念,不過這些改革,直到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曆才得以實施。

近代之前,農曆通行於東亞各國。元代以前,中國的曆法主要還是以中國傳統天文理論為基礎。元代時,隨著和中東的交流,伊斯蘭世界的回曆傳入中國,並對之後的曆法產生了一定影響。明代中後期,隨著歐洲傳教士的到來,以《崇禎曆書》為標誌,中國傳統天文學的計算方式逐漸從代數方法轉為希臘式的幾何學方法。不過在形式上,依舊延續著傳統的陰陽曆體系。

太平天國時期,使用過一種與眾不同的太陽曆,稱天曆。天曆由馮雲山主導創立,以節氣為基本準則,1年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共366天。天曆的月份根據節氣制定,不計朔望,不分吉兇,不設閏月和閏日,為了調整1年的長度,每40年設置一「斡」,除了「斡」年以外,其他年份的日數、月數,季數都很整齊,非常容易記憶和統計。儘管天曆有著不少值得稱道之處,不過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這種曆法實行不到20年,就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至於紀年方式,中國古代先後使用過歲星和幹支紀年。

歲星,是木星的別稱,古人以12年(實際為11.86年)作為木星運行的周期。使用歲星作為紀年標準,可以避免各國年號差別帶來的混亂。歲星紀年起源於周代,流行於戰國到秦漢之交,由於和木星實際運行周期的差異,累積久了,就不符合實際天象了。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通行於東漢之後。幹支是天幹和地支的總稱,兩相搭配,正好構成了60年1循環的周期。漢章帝元和二年,政府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並一直延續至今。結合流行於幹支之前的歲星紀年,就可以得出從東周至今的歷史年表。

清末,為了弘揚傳統,塑造民族認同,並表達與清廷勢不兩立的態度。經學家劉師培提出以黃帝誕生為紀年起點,革命黨人採納了這種意見,並以邵雍和皇甫謐推算的黃帝誕生之年(公元前2711年)為起點。武昌起義後,黃帝紀元推行至各省,民國時,則並行使用著黃帝紀元和民國紀元。

除了農曆,中國各地的少數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曆法。

藏曆生肖對照表,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

雪域高原的藏曆起源於文成公主傳過去的農曆。藏曆也使用幹支紀年,但以五行代替了十天幹,以十二生肖代替了十二地支。1025-1027年間,從印度傳來一種曆法,被稱為星曆。此後,藏族歷史文獻採用星曆紀年,以60年為1個世紀。總體來說,藏曆是與農曆相似的陰陽曆,但採用了印度傳來的星曆計算節氣。使用28或27星宿計算吉兇,採用七曜命名的星期。藏族人把1天分為60水時,1水時60水雨,1水雨6息(相當於4秒),以連續的兩次日出為1日。

潑水節

雲南的傣族使用傣歷,其歷史可追溯至西漢的太初曆,屬於陰陽曆。傣歷採用和古代中國相同的19年7閏法,並將閏月設在9月。傣曆紀元始於638年的3月22日,他們的新年大約相當於公曆的4月,每到新年那天,就會舉行盛大的潑水節。傣歷使用幹支紀日法和七曜一周法,他們把一天分為4個部分,每個部分3個段落,共12時辰,或將1晝夜分為60時度,每個時度相當於24分鐘。

火把節

每年夏至前後,是各彝語族群的火把節,不同的火把節傳說大同小異,都講述著人類不畏強權,勇鬥神明的故事。

西南的彝族使用著幾種曆法。除了類似農曆的陰陽曆外,據人類學家劉堯漢考證,雲南寧縣彝族使用著一種以月經周期28天為1個月,1年13月,共364天的曆法。另有10月、12月和18月的太陽曆,三種太陽曆1月分別有20、30和36天,年末的5天為過年日,逢閏年則加上1個閏日。18月曆與中美洲的古代曆法非常相似,這也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關注。

相關焦點

  • 公曆、農曆閏月之別及與節氣關係|文化傳家·曆法
    農曆閏月是一種中國傳統曆法置閏方式,在亞洲(尤其在中國),閏月特指農曆每逢閏年增加的一個月,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農曆年月與陽曆年及四季脫節。《太初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古代天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該曆法測算出一太陽回歸年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故又稱為「81分律歷」。還首次把廿四節氣編入曆法,以五日一候,三候一氣,一朔望月置一節一中氣,月初為節,月中為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就為上一月的閏月。
  • 「立春」「冬至」,誰才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這兩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智慧的古人早已發現和思考,並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與四季輪迴和生產生活更為應時應景的排序,既把立春排序為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節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劃分法。這樣排序後,立春一般都在農曆春節前後,有時還會與除夕和春節重合,比如2019年除夕就與立春重合,而2038年又會出現春節與立春的重合。  另據了解,古代二十四節氣與陰曆並和使用,統稱陰陽合曆或農曆。
  • 中國文化:陰陽八卦、古代曆法
    二、古代天文曆法(一)古代計時的方法1.漏壺 2.圭表 3.香篆 4.輥彈(二)古代農曆1.陰陽曆陽曆主要以太陽運動為依據,以一個回歸年,即太陽從春分點運行到下一年的春分點為一年。現在通用的公曆就是陽曆。
  • 春節放大假你該感謝他 落下閎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
    《太初曆》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曆法,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落下閎還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民間觀星臺,改制了觀測儀器渾儀。二十四節氣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太初曆》演化而來的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我一聽,糟了,應該是問節氣的事兒了。唉,媽咪對陰曆、陽曆、農曆、公曆比較暈菜啊,長這麼大了,還是沒有弄清楚他們的計算規則。於是,我裝作很淡定地說:"嗯,今天是4月5日,4月5日陽曆。"直接寶哥說:"很奇怪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都是陰曆的日子,為什麼清明節是陽曆的日子?"臉上無數條黑線呀!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2020年12月21日 冬至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是中國農曆中的重要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當太陽到達其一年中離赤道的最北點或最南點時,將發生二至,也就是夏至和冬至。這是由於地軸的傾斜以及地球繞太陽軌道的運動引起的。到至日的時候,太陽似乎「停止」在天空中移動,「停」在其最北赤緯點或最南赤緯點。
  • 中國農曆有多牛?王蒙:世上沒有任何曆法可以同時涵蓋太陽和月亮
    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可謂是婦孺皆知。在這短短的數語之間,蘊含了巨大的智慧,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它也能夠派上巨大的用場。 古代農民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事都包含在其中。它對農業生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牽扯到了百姓們的衣食住行,巧妙的把日月運行規律以及自然節律和民俗結合了起來,二十四節氣屬於幹支歷,也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中國農曆到底有多牛呢?
  • 天文曆法之紅山文化的七十二候農曆
    如果我們將彩陶腹部兩組圖像中的數字兩兩相加,恰好為「24」,這隱示著農業氣象「二十四節氣」的定論。二十四節氣常與自然地理、生態環境中二十四方位相配,而二十四方位又常與十二辰、十二宮相對應,故中國古代羅經、經盤均分為二十四層,以應歲時二十四節氣。彩陶罐腹下部繪有六組雲氣形圖像,均衡環布。
  • 除了閏四月,「曆法」還有這些必備知識!
    「閏月」、「閏年」、「陰曆」、「陽曆」,這些詞都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今天的《新聞聯播》會說「今天是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農曆庚子年 (閏)四月初三」,傳統文化的學習,以曆法為基礎。中國傳統曆法的年月日時、春夏秋冬,無不凝聚著古代祖先們的智慧。「歷」,是指「經過」;「法」原指「效仿」,後引申為「標準、規律」。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不懂天文曆法的人講二十四節氣把它說得很玄乎,其實沒有二十四節氣的時候就先有了「立春」這個日子——它不過是太陽視運動軌道上的一個特定的點。明白了這一點,大家也就很容易理解,每年都從「立春」這一天開始的年份,只能是個太陽年,必須是個太陽年;換個說法,也就是說,人們過的這種年,是個地地道道的陽曆年。
  •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這麼準?得從節氣的由來說起,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 在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什麼 年月日的之間的關係
    在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什麼 年月日的之間的關係時間:2020-12-09 09:56   來源:中國小康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在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什麼 年月日的之間的關係 在古代曆法中申代表的月份是?
  • 清代的農曆和現在的農曆一樣嗎?有何特點?
    中國古代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即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作為歷月的基礎,又根據太陽回歸年周期來計算一年的時間。我們現在的農曆因為以正月為歲首,和夏曆一樣,所以也叫夏曆,但不能叫陰曆,因為是陰陽合曆,民間流行的陰曆叫法是不準確的。
  • 揭秘2月只有28天的原因,世界上最複雜的曆法竟然是中國農曆!
    我們中國現在使用兩套曆法系統,一是國際通用的公曆,也就是羅馬曆,另一套就是我們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農曆。陝西天文臺我們中國立法它是一個陰陽合曆,通過月亮的圓缺,來獲得月和日,通過24節氣來獲得一個陽曆,指導我們的農業。
  • 《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1)——陽曆、陰曆、農曆篇
    到目前為止,運氣七篇的第一篇《天元紀大論》已經直播了四講,裡面涉及到大量的古代天文曆法的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相關知識,那麼對於運氣七篇的理解就肯定是不到位的。 了解了這些古天文曆法知識,我們將會更懂《黃帝內經》,更懂中醫。 今晚(2月14日)晚7點,我將和大熊在「大熊學中醫」的這個視頻號中,為大家直播《黃帝內經的曆法知識與五運六氣理論》。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 農曆2019年為何有春節,沒有立春?「無春之年」真的不能結婚嗎?
    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是西曆,也就是格里高利曆,「農曆」則是中國傳統的曆法,按照中國傳統的曆法,2019年的1月1日至2月4日,其實還是2018年,並沒有到2019年,到了正月初一,才是2019年,那麼這樣一來,農曆的2019年,是沒有立春的,沒有立春的年份,在民間,通常也被稱為「無春之年」,為什麼說農曆的2019年沒有「立春」這個節氣呢?
  •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制定的?這三種方法真有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文化,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是一項已經被二千多年的實踐證明了的科學成就。2016年11月30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還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是用來指導農事的,其實還可以用來預測人生的運氣旺衰
    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我們現在常用到的有三種曆法,分別是公曆、農曆和陰曆,公曆是國際通用的,陰曆是月亮歷,還有就是農曆了,我們小學字典後面就有一首二十四節氣的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高分秘笈,中國天文曆法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高分秘笈,中國天文曆法 一、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