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閏四月,「曆法」還有這些必備知識!

2021-02-13 張其成

「閏月」、「閏年」、「陰曆」、「陽曆」,這些詞都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今天的《新聞聯播》會說「今天是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農曆庚子年 (閏)四月初三」,傳統文化的學習,以曆法為基礎。中國傳統曆法的年月日時、春夏秋冬,無不凝聚著古代祖先們的智慧。

「歷」,是指「經過」;「法」原指「效仿」,後引申為「標準、規律」。因此曆法的含義就是「通過天文星相及萬物的現象和經過,總結出來的相關規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這就是說人生存在天地之間,只有依據天時而動,憑藉地利而起,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與天地萬物的存在規律相吻合。天時地利如何對應,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曆法。曆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 

曆法的起點稱為曆元,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則稱為紀元。依功能分生活曆法、法定曆法、特定社會活曆法、研究曆法。依歷年、歷月分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常用的曆法有陰曆、農曆、公曆、幹支歷,介紹如下。

陰曆別稱太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是月亮歷,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曆法。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

在天數上看,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農曆屬陰陽合曆,以夏曆(陰曆)為基礎,吸收了幹支歷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曆法,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所以我國的傳統曆法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曆。現被叫做「農曆」。農曆是涵蓋月亮運行規律同太陽位置變化的陰陽合曆。

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陽曆年與陰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農曆。方法是在曆法中加入二十四節氣以及「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閏年多一個閏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天21小時32分,而農曆平年平均有354天8小時44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置閏法」,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21小時32分,稱為閏年。

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製,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曆法的重要問題。

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的規則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農曆以十二個中氣分別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各個月都有一定的中氣。如果一個月裡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稱為上一個月的「閏月」。

2020年5月20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5月23日至6月20日)只有一個節氣「芒種」,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受「閏四月」影響,自此以後,庚子鼠年內的農曆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在陽曆中的對應日期相較去年來說,都將向後推遲18天。下一年「閏四月」,應為2058年,本世紀共8次!

幹支曆法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幹支歷通過天幹地支論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是基本內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黃道面劃分出來的,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幹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目前,幹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自明末以後傳入中國的儒略曆和格里高利曆都是參考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的陽曆。明末清初之際,以湯若望等人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迎合曆法改革的需求,將當時西方天文學最新的成果介紹到中國,對中國曆法發展做出了貢獻。

1645年,湯若望改編當時曆書,被重用,此後欽天監依此編訂的曆書封面都題有「欽天監依西洋新法印造時憲曆日頒行天下」字樣。

公曆作為革新的產物,於辛亥革命結束後的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即時憲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為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侵刪

註: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張其成教授講解《易經》、《黃帝內經》、《國學五經》語音課程,歡迎收聽!

向公眾號發送「優惠」可得課程7折優惠機會!

↓↓↓ 點擊「閱讀原文」,張其成教授帶你品《易經》!

相關焦點

  • 2020年閏四月,古人講「閏四月,吃樹葉」,這其中有怎樣的深意?
    引言我國的古人很早就發明了天文曆法,而他們在曆法當中將一年分為12個月。不過偶爾也有特殊的情況,那就是一年會有13個月。但實際上這個重複的月份是不被古人計算在內的,而是被單獨地稱為閏月。而今年2020年恰好是閏四月年,難道今年真是有災禍嗎?閏四月,吃樹葉實際上直到今天在我國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村,依然流傳著一些關於閏月年的俗語。也許大家都曾聽說過這句話「閏四月,吃樹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關於「閏四月,吃樹葉」這句話究其實仔細琢磨的話,也不難發現其中的奧秘。眾所周知,四月是每年春季的開始月份,而閏四月則延緩了春季到來。
  • 「閏四月」來了!為啥是閏「四月」?
    細心的小夥伴在翻日曆時可能會發現,23日,我們並沒有迎來農曆五月,而是「閏四月」的第一天。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個回歸年,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農曆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1天。為了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古人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
  • 「閏四月」來了!還有更驚喜的……
    細心的小夥伴在翻日曆時可能會發現,23日,我們並沒有迎來農曆五月,而是「閏四月」的第一天。天文專家解釋說,農曆年出現閏月是因為中國幾千年所採取的傳統農曆實際上為陰陽合曆,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曆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曆朔望月。
  • 農曆閏四月出生,有人等「生日」等了好多年,還有人第一個「生日...
    2020年是農曆庚子年農曆上閏一個月這在開年就已經被大家關注剛剛過完第一個農曆四月我們又迎來了閏四月今年距離上一次出現閏四月的2012年已過去了八個年頭,蔡聰老師終於又一次迎來了農曆生日。「藉助網絡,我查到有閏四月的年份是1974年、1982年、2001年、2012年、2020年。」蔡聰笑道,已經年近花甲的他,今年才要過第五個農曆生日,是個「學齡前兒童」。
  • 今年為什麼要閏四月下一個閏年是閏五月嗎?
    春秋戰國時不同區域使用的有夏曆、殷歷和周曆三種曆法制度,主要的區別在於歲首的月建不同。一年十二個月是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我們今天沿用的傳統曆法是夏曆,也叫農曆、陰曆。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
  • 說說閏四月是怎麼回事
    今天是6月17日,農曆四月廿六。有沒有發現這是今年第二個四月了?對,今年是閏四月。那為什麼會有閏四月呢?這是怎麼回事?我來給大家說一說。先要從陽曆和陰曆說起。陽曆是以太陽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為依據,即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年有365.24天。
  • 今年閏四月,有兩個四月初八佛誕節,應該過哪個?
    今年有閏四月,也就是說有兩個農曆四月初八,那對於佛弟子來講,是不是意味著可以過兩個佛誕節了?01、何為閏月?先來說說為什麼有閏月?因為農曆以月球繞地球定曆法,每年會和回歸年的365日5時48分46秒相差約10日21時,故用閏月來使兩者相協調。在我國,設閏月定四時的做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記載,民間一般流傳著「十九年七閏」或「五年二閏」的說法。天文專家表示,「閏四月」較罕見,但屬正常曆法現象,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長相隔38年一次。上一次閏四月是在2012年,距離我們已經八個年頭,但下一次閏四月要到2058年。
  • 今年「閏四月」極為罕見 如果沒有,可能……
    據安徽商報報導,5月25日是農曆閏四月的第三天,四月結束後為何又來一個四月,而且兩個農曆四月共計59天?天文專家表示,「閏四月」較罕見,但屬正常曆法現象,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長相隔38年一次。今年由於受「閏四月」影響,接下來的端午、七夕、重陽等農曆節日的陽曆對應日期比去年推遲18天。
  • 閏四月生的孩子,命會不好嗎?
    前些日子一個朋友問我說,他女兒要在閏四月裡生孩子,聽別人說閏四月孩子命不好,他想起我對周易文化懂就趕忙問一問,好做下一步打算。因為八字與月令節氣有關,但那是與陽曆月份關聯,閏四月無非是一年的陰曆年月份多一個月,天數多十幾天而已。與易學文化的講命根本不挨著。
  • 閏四月!本世紀僅8次!
    閏四月!本世紀僅8次!小編偷偷告訴大家在這個四月之後還緊跟著一個「閏四月」兩個農曆「四月」共計59天天文專家表示,作為一種曆法現象,「閏四月」比較罕見,一般相隔8年或11年,就21世紀來說「閏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01農曆年為何會出現閏月農曆年出現閏月是因為中國幾千年所採取的傳統農曆實際上為陰陽合曆,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曆回歸年
  • 四月,再見……哦,四月,你好!網友:究竟啥是閏四月?多發工資嗎?
    今天,細心的小夥伴翻日曆時會發現5月22日是農曆四月的最後一天。轉天,即5月23日並沒有迎來農曆五月,而是「閏四月」。可是,4月23日不正是「四月初一」嗎?原來問題出在這裡今天,5月23日是閏四月第一天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個回歸年,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
  • 為何今年閏四月?
    就是閏四月了。直接在農曆五月前面加了一個月,這就導致了今年端午節會比較晚。而且歷史上端午節比較晚的年份都是閏四月,比如今年,2001年以及未到來的2058年,他們三個月份就是21世紀並列最晚的端午節。2058年的閏四月首先說下為什麼會出現閏月呢?這就和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有關了。
  • 農曆鼠年「閏四月」,罕見!這樣的年份21世紀僅有8次
    23日,農曆庚子鼠年四月初一,而在這個四月之後還緊跟著一個「閏四月」。兩個農曆「四月」共計59天。天文專家表示,作為一種曆法現象,「閏四月」比較罕見,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長相隔38年出現一次。就21世紀來說,「閏四月」的年份一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是2012年(壬辰年),再下一次是2058年(戊寅年)。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解釋說,農曆年出現閏月是因為中國幾千年所採取的傳統農曆實際上為陰陽合曆,既考慮到與太陽直接相關的陽曆回歸年,又考慮到與月亮位相變化的陰曆朔望月。
  • 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閏四月,吃樹葉」是很古老的俗語,是古代農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總結出來的警示俗語。這是針對氣候而來的,它直接關係到農作物的生長和農民的生活問題。「閏四月,吃樹葉」俗語的關鍵詞是「閏四月」。緊跟後面的「吃樹葉」是形容詞,是說明人們遇到「閏四月」,農業生產不好,減產,農民的生活自然也不會好,沒糧食吃,甚至到了吃樹葉的地步了。因此,弄明白「閏四月」的含義十分關鍵。「閏四月」是怎麼回事?知道了閏月是怎麼來的?就明白了「閏四月」是怎麼回事了。閏月是根據太陽公轉周期和月亮圍繞地球公轉周期時間差而產生的。
  • 今年閏幾月?
    閏年的出現是為了彌補人為曆法算出的一年天數與地球公轉造成的時間差。除了閏年之外還有閏月,有了閏月那麼按照農曆來算一年就會多一個月。那麼今年是閏年嗎?今年閏幾月?本篇文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2020年是閏年嗎2020年是閏年,這一年閏四月。
  • 閏四月不好嗎?為啥有農村老人說閏四月吃樹葉?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首先是雙春年,其次是閏4月,在這樣的一個年份裡,有人就搬出了以前老人們喜歡說的俗語:閏四月吃樹葉。為什麼閏四月要吃樹葉呢?閏月本來是很平常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是三年一閏,五年兩閏,十九年七閏,但俗語中單單提出了閏四月吃樹葉,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分析分析。陽春四月是春暖花開的季節,閏四月的話就是說今年的春天比往年多了一個月的時間,按說擁有這麼長的春天是件讓人開心的事情,誰不喜歡春暖花開、滿目春色?
  • 2020:閏四月,雙春年,這些禁忌不能犯!
    (四月生的朋友,可以過兩次生日了)2020.5.23——2020.6.20農曆閏四月初一——農曆閏四月廿九編輯3.2月有29天。(那些傳說中2月29日出生的朋友們,恭喜啊!時隔四年終於可以過生日了!)「十九年七閏」,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這就是閏月最開始的由來。閏月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月份,而「閏四月」屬於比較罕見的,一般相隔8年或11年,最長相隔38年才出現一次。編輯農村老人們非常害怕閏四月!
  • 農村俗語「閏四月,吃樹葉」,金鼠年碰上閏四月,老農為啥害怕?
    閏月其實是一種農民自古以來所用的農曆的中的一種現象而已,閏四月有啥不一樣的呢?農村有句老話叫做「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婚,閏八月兆兵荒」,也有句俗語說「閏四月,吃樹葉」。意思是說遇到閏四月的年份,往往意味著一年的收成不好,要鬧饑荒;遇到閏六月的年份,那麼這一年不適合結婚;如果遇到閏八月的年份,那麼意味著這幾年可能會出現兵荒馬亂的情況。不管是哪句俗語,反正意思一致,就是說遇到閏四月的年份,可能預示著今年要餓肚子了,為啥這樣說,這樣說有道理嗎?
  • 「閏四月,吃樹葉」,雙春年遇到閏四月,田間收成會怎麼樣
    2020年,今年是閏年,閏4月,看日曆你會發現有兩個四月。在這個閏四月,農業上有一個俗語:「閏四月,吃樹葉」是民間俗語。「閏四月,吃樹葉」,這句諺語其實主要反映的是農耕時代,人們在遇到閏四月時,災荒年比較多,糧食也不夠,比如農作物受凍、病蟲災害頻發,給糧食生產造成過欠收的現象。
  • 不懂曆法別瞎說啊
    細心的人會發現,今年農曆四月過後,又來了個閏四月,因此就直接把端午節搞到6月底了,這玩意是怎麼回事?(一)這就是咱們國家農曆的特色了,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前後擺動一個月都是有可能的,就看多不多這麼一個閏月,而閏月設置的規則又是「十九年七閏」,算下來,每2、3年就會有個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