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月」、「閏年」、「陰曆」、「陽曆」,這些詞都時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今天的《新聞聯播》會說「今天是2020年5月25日星期一,農曆庚子年 (閏)四月初三」,傳統文化的學習,以曆法為基礎。中國傳統曆法的年月日時、春夏秋冬,無不凝聚著古代祖先們的智慧。
「歷」,是指「經過」;「法」原指「效仿」,後引申為「標準、規律」。因此曆法的含義就是「通過天文星相及萬物的現象和經過,總結出來的相關規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這就是說人生存在天地之間,只有依據天時而動,憑藉地利而起,才可能使自己的生活與天地萬物的存在規律相吻合。天時地利如何對應,這就是我們要說的曆法。曆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
曆法的起點稱為曆元,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則稱為紀元。依功能分生活曆法、法定曆法、特定社會活曆法、研究曆法。依歷年、歷月分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常用的曆法有陰曆、農曆、公曆、幹支歷,介紹如下。
陰曆別稱太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陰曆是月亮歷,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曆法。陰曆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
在天數上看,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
農曆屬陰陽合曆,以夏曆(陰曆)為基礎,吸收了幹支歷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曆法,是兼顧了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所以我國的傳統曆法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曆。現被叫做「農曆」。農曆是涵蓋月亮運行規律同太陽位置變化的陰陽合曆。
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陽曆年與陰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產生了陰陽曆,即農曆。方法是在曆法中加入二十四節氣以及「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農曆閏年多一個閏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天21小時32分,而農曆平年平均有354天8小時44分。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因此這種曆法既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置閏法」,每19年中設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一年383天21小時32分,稱為閏年。
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左傳文公六年》:「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於是乎在矣」。三年一閏還不夠,還要五年閏兩次,所以《說文》說「五年再閏」。五年閏兩次要多了些,後來規定19年閏7個月。
關於閏月的安插問題,在殷周時代就有記載,閏月一般放在年終。當時置閏尚無定製,有的年份甚至出現一年兩閏。但到了春秋時代就再也沒有這種狀況了。漢初在九月之後置閏,稱為「後九月」,上古還有年中置閏,如閏三月,閏六月。當閏而不閏叫「失閏」。如何安插,是古代曆法的重要問題。
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置閏」的規則是依據二十四節氣來定。農曆以十二個中氣分別作為十二個月的標誌,即各個月都有一定的中氣。如果一個月裡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這個月就稱為上一個月的「閏月」。
2020年5月20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5月23日至6月20日)只有一個節氣「芒種」,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受「閏四月」影響,自此以後,庚子鼠年內的農曆節日,如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在陽曆中的對應日期相較去年來說,都將向後推遲18天。下一年「閏四月」,應為2058年,本世紀共8次!
幹支曆法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幹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年長即回歸年,一節一中為一個月。幹支歷通過天幹地支論太陽與地球的關係,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是基本內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黃道面劃分出來的,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二十四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幹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需通過人為調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規律的一部曆法。目前,幹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自明末以後傳入中國的儒略曆和格里高利曆都是參考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的陽曆。明末清初之際,以湯若望等人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迎合曆法改革的需求,將當時西方天文學最新的成果介紹到中國,對中國曆法發展做出了貢獻。
1645年,湯若望改編當時曆書,被重用,此後欽天監依此編訂的曆書封面都題有「欽天監依西洋新法印造時憲曆日頒行天下」字樣。
公曆作為革新的產物,於辛亥革命結束後的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曆法農曆(即時憲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曆、西曆、新曆,為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侵刪
註: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張其成教授講解《易經》、《黃帝內經》、《國學五經》語音課程,歡迎收聽!
向公眾號發送「優惠」可得課程7折優惠機會!
↓↓↓ 點擊「閱讀原文」,張其成教授帶你品《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