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嚴眼看天下。寫好玩文章,交天下朋友。
最近北京疫情形勢又緊張了,再次勾起了大家春節期間困在家裡每天看數字的痛苦回憶,特別是疫情發生在嚴防死守的首都北京,讓人揪心,畢竟,誰也不希望再次演變成非典一樣的情形。
提到年初,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放假的快樂啊?這不,端午節假期又要來了,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今年的端午節來得很晚啊!難道是因為疫情影響?
顯然不是這個原因!細心的人會發現,今年農曆四月過後,又來了個閏四月,因此就直接把端午節搞到6月底了,這玩意是怎麼回事?
(一)
這就是咱們國家農曆的特色了,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前後擺動一個月都是有可能的,就看多不多這麼一個閏月,而閏月設置的規則又是「十九年七閏」,算下來,每2、3年就會有個閏月。
區別無非就是閏幾月的問題,比如今年的閏四月、還有閏七月、閏八月什麼的,在閏八月的年份,是可以過兩次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哦!那麼,什麼時候能閏正月,過兩次年呢?
不好意思,大家想多了,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包括我在內,有生之年都見不到閏正月的,這得好幾百年之後了,畢竟,上一次,也是好幾百年之前的事!
(二)
既然講到這兒了,那我們就把曆法的相關歷史和知識聊聊吧,給大家以後增加點談資。
咱們現在用得最多的,是公曆,這是來自西方古羅馬帝國的,以耶穌的誕生為公元1年,然後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後,每個月的天數之所有多有少,是因為早期的古羅馬的皇帝們,把自己出生的月份天數加來加去,就搞得2月天數這麼少,7、8月又都是大月了。
這些歷史一般人都知道,下面重點給大家講講很多人不知道的、但是和我們密切相關的國家傳統曆法—農曆的故事。
曆法作為天文學的分支,主要目的是為了指導農業,所以對於遊牧民族來說,曆法不重要,只有農耕文明才重視這玩意,而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很早就有了很先進的曆法。
先秦時期,確切的說在黃帝時期,就有了黃帝歷,然後它與《夏曆》、《殷歷》、《周曆》、《魯歷》、《顓頊曆》一起,合稱古六歷,這些都沒流傳下來。
唯一現在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由《周曆》演變成的周公解夢,或者是什麼老黃曆上所謂的今天宜婚嫁什麼的、不宜蓋房什麼的,這東西吧,反正每次2月14日情人節我記得都是不宜同房。
(三)
上面這些可靠性都不高,真正比較實用的,得從公元前104年西漢時的太初曆說起,那時,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引進了曆法,可以說,有了這玩意,就算沒曆法,也足夠指導農業生產了。
你比如清明這個節慶,不管它在哪天,下雨基本是跑不了的,這就很利於農業的實際操作。然後就這麼一直用啊用,一直用了500年,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祖衝之出現了。
此時,時間已經到了463年南北朝時期,咱們國家古代的數學家一定得是個搞曆法的好手,祖衝之搞出來了大明曆,第一次引入了「歲差」,直白點說,就是要在391年中安排144個閏月。
這個精度比最開始的「19年7閏」高多了,怎麼樣?你是不是第一次發現,原來搞圓周率精度的祖衝之還搞曆法的精度啊!
(四)
又過了100年,619年唐朝的時候,第一次頒布了通行全國的曆法,也就是說,雖然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並且要求書同文、車同軌,但是曆法是直到唐朝時期才全國統一的。
時間過得飛快,到了1280年元朝的時候,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修訂發布了授時曆,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好吧,更加體現了和農業有關的水利、曆法不分家。
等到1645年清朝頒布《時憲歷》時,廢除了「平氣」,採用了「定氣」,這又是什麼意思?就是把我們24節氣中的間隔15天進行微調,更加符合地球繞太陽旋轉的運行規律。
再最後,就是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前夕,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中國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了。
咱們國家的農曆有個最大的特點,我們既不是以月亮為主的陰曆,也不是以太陽為主的陽曆,而是兩者的結合,或者說是「陰陽曆」,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