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共產黨員網
今年1月5日11時23分迎來小寒節氣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小寒:悽悽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小寒摘自《二十四節氣志》/宋英傑 每年1月6日前後為小寒節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大寒,凍成冰團」。古人認為:「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但很多人根據生活體驗認為:「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總體而言,北方冷在小寒的更多,南方冷在大寒的相對多一些。古人認為,小寒、大寒之寒溫,即偏冷、偏暖具有指標意義。
諺語說「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暖,倒春寒」,「小寒大寒大日頭,來年開春凍死牛」。意思是只有小寒、大寒「凍透了」,來年開春之後才能順利回暖。
古人描述的小寒物語是: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大雁北遷,喜鵲築巢,野雞鳴叫。
二十四節氣中只有白露和小寒是完全以鳥類作為物候標識的。古人認為,「禽鳥得氣之先」,鳥類在感知陰陽之氣流轉方面有難以比擬的天賦。
古人以花、鳥、草、蟲等物候表象為每個節氣進行註解,每個候(每一天)有一個候應,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物候,作為這個候的物候反應。然後把每個候的候應統合在一起,組成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個候應。
七十二候應呈現的是綜合性的物候,其中關於花事的候應並不多,最著名的是驚蟄一候的「桃始華」和清明一候的「桐始華」。
於是,偏愛「拈花惹草」的人們便另起爐灶,專門以花作為某些節氣的物候標識,這便是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番花信風這一稱謂,約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始梅花,終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風。」所謂花信風,就是某種花、某個方向的風,在某個時節應期而至,風而有信。
於是人們在此時開放的眾卉之中遴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花作為花卉界的代表,「晉升」為物候指標。
不過,各地並非每個節氣的物候都能與花相關聯。
花信風始於小寒,終於穀雨,涵蓋了從隆冬到盛春的八個節氣而已。倘若長夏無冬的華南以花事來表徵節氣、物候,或許可以梳理出七十二番花信風。
如果能夠嚴謹地基於本地實際氣候,相對精準地挑選一兩種最能反映某一節氣或某一候的時令之花,作為時令物語,不啻為一種具有爛漫意味的物候觀測。
風有常,花有信,以花事次第記載時光,於是歲月含香。
小寒民俗
「冷在三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的說法。「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恰在小寒節氣內。 「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儘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度。
九九消寒圖古時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冬季,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小寒到,年味漸濃小寒節氣中,將迎來臘八節。臘八為新年的前奏,過了臘八,春節的序幕也就拉開了,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為春節作準備。
小寒養生
小寒前後之所以寒冷,是因為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活動頻繁,易造成氣壓、溫度、溼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人們往往難以適應而感染各種疾病,如呼吸道疾病等。
除了多穿衣服和加強體育鍛鍊之外,在日常飲食中,如能多吃些紅棗、蘿蔔、橘子、牛肉、雞肉、鵪鶉等禦寒食物,也可以提高機體的禦寒能力。
小寒「保胃戰」小寒時節,人體受寒冷刺激後,胃腸易發生痙攣性收縮,有胃病的老年人容易舊病復發,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併發症。此時節,老年人應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飲食宜選溫軟、淡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菸酒。
「冬練三九」有講究俗話說「冬練三九」,但 「三九」時節,室外氣溫很低,體表血管遇冷容易收縮,血流速度減慢,肌肉的黏滯性增加,韌帶的彈性和關節的柔韌性降低,走出溫室馬上進行大運動量後,極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因此,運動前要做一些準備活動,如慢跑、擦面、拍打全身肌肉等。在時間的選擇上,不要太早就去戶外鍛鍊。鍛鍊身體的時間適合選擇在太陽出來以後,傍晚日落之前,並且要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保證正常的運動需要。
編輯:沙檢宣傳
大家在看
【來源:沙洋縣檢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