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揚文字群裡有師友分享了所謂的倉頡碑二十八字,來徵求大家的看法,叔揚老師即興分享了這一段隨想,也是他長期構想與畢生想要做的項目。
謝謝子張老師分享所謂的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那二十八個字,我個人觀點就是不可全信,也不可完全不信。就是怎麼說呢,倉頡或者說倉頡部族,或者說他同時期的人創造文字,這個事情應該是有的,作為我們現代漢字的前身而存在。但是,倉頡他們親自造出來的字,能夠保留下二十八個,還長成這個樣子,這個是值得懷疑的。
而且,就算當年倉頡他們流傳下了這二十八個字,通過大家傳抄等各種方式得以保留下來,但是,往往以前的人因為缺乏古文字的功底,他們往往會臨摹前人的古文的時候會走形、走樣。所以,就算流傳下來這二十八個符號一樣的文字,相信大部分也已經變形了、走形了。
所以,就算是真的,它也是變形版本、變異版本,我們今天再去試圖去辨認,做這種簡單的辨認是沒有什麼意義。或者說有人說他認得,也沒有什麼根據。
但是,不是說這個東西就完全沒價值,它有可能雖然走形了,但是藉助將來的技術,比如說,我一直想搞的課題,用人工智慧進行分析。它可能可以提示我們一些某些走形的這個符號,可能是什麼樣的形象,可能會對我們更好的了解最初造字,會提供一些幫助。這個只是純粹的個人的想法,所以,大家就當一個好玩的東西,了解一下就好了。
所謂「禹王碑」
補充說明一下,就好比禹王碑,就是衡山上有一塊禹王碑,上面也是很古老的這種文字,據說是大禹治水的時候留下的文字。但是,從今天我的角度來看的話,它不是大禹治水時期的文字,它時代要更晚,大概是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花鳥篆那一類的文字,就是從它的形體上面看是這麼回事兒。但是,它也畢竟是古文字,前人就把它傳抄,還翻刻到石頭上面流傳下來。他們知道是古代的文字,只不過說杜撰了、假借了,以為是大禹時期的文字。
第二點,前人傳抄南方春秋戰國時期的這份文字的時候,因為他們並不真正認得那個文字,然後都走形了。所以,經過幾次傳抄翻刻,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禹王碑,就完全只保留了南方春秋戰國時期的花鳥篆的形體和意象,但是你卻辨別不出一個文字,因為它全部都抄變形了。所以說,它雖然流傳下來了,但是它流傳的是一個模糊的馬賽克的版本,可以這麼理解。
第三點,儘管它目前不能辨別,完全變形了、錯亂了,但是不代表將來不可以辨別,這個也是我一直感興趣的、想要做的一個課題,也是藉助電腦計算機將來去進行分析。相當於我現在做的就是基礎功課,我現在就是靠我自己的人力,再結合前人的一些結果,來進行人工的破譯,這個比較緩慢。但是,將來積累到一定程度,我準備做的項目就是用計算機,把前面累積的這些成果,作為它的訓練的基本的參考數據和基本的模型,然後來訓練它。當它能夠破譯我們已經破譯的東西以後,它就有可能有能力去破譯禹王碑了。
它可以根據它大致的形體去進行分析,然後給出我們一些建議,比如說,它認為禹王碑上面的某些文字,可能之前是哪一個字。然後,我們再通過人工的方式來進行校驗,這樣的話就可能真正可以破解禹王碑,這個我是相信的。
當然,這個同樣的方法是可以用在倉頡造的所謂二十八個字上,只不過說,那個難度就更大一些了。
編輯整理:歡顏 飄飄雪
激活文字,傳揚文化
致力於上古象形【文字】及背後的文獻、文物、文史、文化的科普教育
歡迎掃碼
加良師益友為伴 入甲骨金文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