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其人——不可愛,不可敬,挺會搗使錢

2020-12-24 卡吉爾波波熊

最近牛頓挺忙,時常出現在各大網站的彈幕上。「牛頓:這事不歸我管,歸我弟弟牛X管。」「牛頓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牛頓已退出直播間。」死了快三百年的牛頓,忽然之間在網絡世界裡活躍開了。眾網友時不時地拿他老人家出來調侃兩句,也不管人家樂不樂意。我估計那個古板的老頭聽了這些不著邊際的話會很生氣。

第一次認識牛頓,是在小學的教室裡。他的畫像和名言名句與居裡夫人等一眾科學家掛在教室的牆上,一掛就是6年,在我小小的年紀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深刻地認識牛頓是在中學的物理課上。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本人文科生,學這玩意挺費勁。開始有點不喜歡他了。到了大學,總以為可以遠離理科。可沒想到,還是沒躲過牛頓他老人家的魔爪,遇上了微積分。當時的我那心裡真是哇涼哇涼的,一個勁地埋怨,這死老頭子少說兩句話不行嗎?發明的東西那麼難學。拼了命過了考試,發誓再也不想見到他。寒來暑往,這麼多年沒見他老人家,沒想到居然在網絡裡翻紅了,還是一副不大正經樣子。刻板,固執不化的老教授也有今天呀,可真是報了當年之仇。

牛頓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呢?我們今天來聊一聊他的生平事跡。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在1687年發表的論文《自然定律》裡,對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進行了描述。這些描述奠定了此後三個世紀裡物理世界的科學觀點,並成為了現代工程學的基礎。通過論證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與他的引力理論間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體與天體的運動都遵循著相同的自然定律;為太陽中心說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並推動了科學革命。在力學上,牛頓闡明了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提出牛頓運動定律。(這個挺討厭,考試老考這個)

在光學上,他發明了反射望遠鏡,並基於對三稜鏡將白光發散成可見光譜的觀察,發展出了顏色理論。他還系統地表述了冷卻定律,並研究了音速。在數學上,牛頓與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考試的惡夢)他也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趨近函數的零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做出了貢獻。在經濟學上,牛頓提出金本位制度。(徹底拜服)

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成就,還得看他的成長和貢獻。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一個小村莊,家裡挺窮。小時候讀書成績一般,但是喜歡學習,喜歡做一些簡單機械模型,如風車、木鐘、摺疊式提燈等等。牛頓家裡很窮,後來,迫於生活壓力,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並希望牛頓成為一個農民。但是牛頓對務農並不感興趣,年幼的牛頓甚至曾經寫下:「威脅我的繼父與生母,要把他們連同房子一齊燒掉。」(這個小孩的個性一點也不可愛)

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很出眾,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有好奇心,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地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總結一下,小時候的牛頓愛學習,會學習,動手能力很強。在生活上呢,當時牛頓家裡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了牛頓晚年的生活,牛頓晚年基本就是在研究神學。

牛頓19歲時進入劍橋大學,成為三一學院的減費生,1669年,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巴羅讓賢,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在劍橋時期是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就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

作為大學教授,牛頓常常忙得不修邊幅,往往領帶不結,襪帶不系好,馬褲也不紐扣,就走進了大學餐廳。他獨自遨遊於自己所創造的超級世界裡。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時思想又開了小差,他腦海了只剩下了無窮量的二項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把它當成通菸斗的通條,硬往菸斗裡塞,痛得姑娘大叫,離他而去。牛頓也因此終生未娶。(謝天謝地他老人家思考的不是些血淋淋的醫學問題)

牛頓一生成就很多,也有爭議。最有名的就是他和萊布尼茨到底誰先發現了微積分。牛頓利用王家學會會長的身份打壓萊布尼茨,控訴萊布尼茨抄襲他的研究。 後人通過研究萊布尼茨的手稿發現,萊布尼茨和牛頓是從不同的思路創建微積分的:牛頓是為解決運動問題,先有導數概念,後有積分概念;萊布尼茨則反過來,受其哲學思想的影響,先有積分概念,後有導數概念。萊布尼茨對微積分表述得更清楚,採用的符號系統比牛頓的更直觀、合理,被普遍採納沿用至今。牛頓僅僅是把微積分當作物理研究的數學工具,而萊布尼茨則意識到了微積分將會給數學帶來一場革命。

牛頓與萊布尼茨之爭,演變成了英國科學界與德國科學界、乃至與整個歐洲大陸科學界的對抗。英國數學家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願接受歐洲大陸數學家的研究成果。他們堅持教授、使用牛頓那套落後的微積分符號和過時的數學觀念,使得英國的數學研究停滯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820年才願意承認其他國家的數學成果,重新加入國際主流。 牛頓與萊布尼茨之爭無損於萊布尼茨的名聲,但對英國的科學事業卻是一場災難。

回想當年,恩師巴羅的讓賢才成就了牛頓的才華。老師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愛護賦予了牛頓學術研究的土壤,讓青青校園裡的佳木長成了支撐科學界的參天大樹。而今牛頓面對同樣才華橫溢的萊布尼茨,卻沒有半點欣賞和認同。劃時代的數學發現落入了俗套的名利之爭,牛頓越來越遠離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不再是當年那個愛好科學的好少年。

1699年他又被任命為鑄幣局局長。總監只是國王在鑄幣局的代表,但是1666年英格蘭取消鑄幣稅之後總監的職位實際上已經幾乎沒有事情可做,純粹是個閒職。但是牛頓卻很負責,他大力打擊造假者,有時候還親自去刑場處觀看處決罪犯(這怎麼看得下去)。牛頓前後在皇家鑄幣局工作了三十多年,當了27年的鑄幣局局長。正是在這一期間,英國由銀本位制轉向了事實上的金本位制(又一成就出現了)。金本位制使得英國霸權確立之後幾乎運行了兩百年。

牛頓到了晚年,隨著科學聲譽的提高,他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可是他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他不時表示出對以他為代表的領域的厭惡。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在倫敦過著堂皇的生活。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在他任職的二十四年時間裡,他以鐵拳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老頭子變得不正常了)。 

晚年的牛頓致力於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虔誠地相信上帝,並埋頭寫神學。一代科學家就這樣誤入歧途了。1727年3月20日,偉大的艾薩克·牛頓逝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鐫刻著:「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相關焦點

  • 牛頓背後的故事,牛頓的故事
    牛頓的這一發明很快使他在伍爾茲索普家喻戶曉。    就在製造小機具的敲打聲中,牛頓度過了他寂寞但卻有聲有色的童年。這期間,牛頓在一所私塾小學讀書,學習一些枯燥無味的課程。他對學習絲毫不感興趣,成績很一般。    後來,牛頓進入了格蘭山姆的公立學校。由於他性格內向、少言寡語,因此沒有一個朋友,經常受到大家的嘲笑。
  • 牛頓的數學成就——廣義二項式展開(牛頓推導過程)
    用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錢德拉塞卡的話來說:只有當我們觀察到牛頓成就的規模時,我們才會發現,有時把他與其他科學家作比較,無論是與牛頓相比,還是與其他科學家相比,都是完全不恰當的。」牛頓的廣義二項式展開牛頓的數學創新是多方面的。但有爭議的是,他的出發點是發現了所謂的廣義二項式展開,這最早出現在1676年他寫給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的一封信中。
  • 樹大招風,對牛頓的車輪戰
    今天,牛頓出生(1643年1月4日;舊儒略曆1642年12月25日)。現在教科書時不時就出現牛頓這個,牛頓那個。牛頓那麼多成果是不是他親力親為的原創呢?按照現代人的科研感覺,太難了!1669年(比牛頓早18年),皇家學會會員約翰·沃利斯(John Wallis)寫道:靜止物體不願意運動,而運動的物體則不喜歡靜止,儘管Body as Body對兩者都沒差異,並將繼續保持原狀(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直到某些積極的原因改變了物體的狀態。當這種積極的原因出現時,它的作用與其力量成正比。推動的強度越小,被推動的物體越重,運動就越慢。
  • 為什麼牛頓的生日是聖誕節?
    正式文獻裡,牛頓確實有兩組不同的生卒日期。一組是1643年1月4日出生,1727年3月31日去世;另外一組是1642年12月25日出生,1726年3月20日去世。如果說出生日期因為記載不詳細可能有差錯,那為什麼牛頓這樣重要的人物的去世日期都如此混亂?甚至有一年之久的差別?
  • 牛頓的蘋果,究竟是真是假?
    胡克聲稱他能夠證明在這種情況下行星運動的軌跡是橢圓,但不打算立刻公布,因為這樣「人們就不會知道這個證明的難度」,不過眾人並不相信胡克的說法。 同年8月,哈雷來到劍橋並與牛頓見面,在與牛頓討論了一些別的問題後,他詢問牛頓如果行星受到太陽的吸引且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行星的軌跡是什麼?
  • 鬥數盤簡析牛頓
    牛頓是個遺腹子,他母親懷孕六個月時,父親就去世了。三歲那年,他母親改嫁給了一位神父,但繼父不願意要他。所以三歲時,牛頓被母親拋棄了。10歲那年,繼父死了,母親又搬了回來。這段童年經歷給牛頓帶來了心理陰影,不信任別人,孤僻,沒有朋友。年幼的牛頓不喜歡他的繼父,並因母親改嫁的事而對母親持有一些敵意,牛頓甚至曾經寫下:「威脅我的繼父與生母,要把他們連同房子一齊燒掉。」
  • 牛頓為什麼終身未婚?
    讓我做個敬畏你的人,且因為敬畏你,而不畏懼人。●我們因為神至善至美而欽佩他,因為他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敬拜他。●我有好多藏書,可是我沒有時間坐下來細讀。它們的內容都很不錯,但價值卻如銅幣一樣。銅幣是有價值的,但價值太小了,許多銅幣才值一塊銀幣,有些書就好比銀幣。
  • 斜槓中年牛頓的造幣局往事
    牛頓大神既在科學理論的天空裡劃下痕跡,又在世俗事務上遊刃有餘,這在科學界是不多見的。得從新的角度來看看這位開創了物理學新時代的大師了,他的人生也許比你最大膽的想像還要精彩。 」1727年3月31日,牛頓去世。而在網絡上,你會看到兩個牛頓逝世紀念日,3月20日和3月31日。
  • 牛頓其實是個美少女!男主穿越到過去,和牛頓談起了戀愛
    大家好呀,這次小編要給各位介紹的作品叫做《牛頓與蘋果樹(ニュートンと林檎の樹)》(已漢化),本作是由日本遊戲公司Laplacian於2017年所發售的Galgame。簡介男主修二原本與青梅竹馬四五都十分的喜歡科學,小時候經常一起聽爺爺講關於牛頓的故事。
  • 高考:什麼是牛頓定律?牛頓定律該怎麼簡單理解?這裡有答案!
    今天給大家總結一下牛頓第一定律,與牛頓第二定律,還附帶一個力學的單位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因為專心,所以專業。一. 牛頓第一定律(也稱慣性定律)①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 約翰·牛頓的「箴言雋語」難得一見,令人深思!
    最後一章「箴言雋語」是作者整理的牛頓語錄,非常具有屬靈勸勉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理察·塞西爾(Richard Cecil, 1748~1810),18世紀英國國教的領軍人物之一。他廣泛參與社會改良運動,特別是威伯福斯解放黑奴的事業。牛頓是他並肩戰鬥的前輩兼戰友,因此在牛頓過世後,他為牛頓編寫了傳記。
  • 【名人故事】關於牛頓一生的故事.
    ##牛頓 少年時光1642年的聖誕節前夜,在英格蘭林肯郡沃爾斯索浦的一個農民家庭裡,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雙親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從此牛頓便由外祖母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牛頓才回到了母親身邊。大約從5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12歲時進入中學。
  • 特斯拉和牛頓、愛迪生與愛因斯坦,誰對科學界的貢獻更大?
    毫無疑問這必須是特斯拉的貢獻最大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特斯拉已經在科學界封神,無論是他發明的交流電,還是實驗中不小心導致了通古斯大爆炸,甚至還發現了太陽系皮殼層,難道不是他嗎?
  • 科學家的秘密手稿——牛頓的驚天末日預言
    2007年6月18日,一份此前從未同世的牛頓手稿在耶路撒冷的一家博物中被研究人員發現, 讓人感到驚訝的是, 這份手稿的內容並不是探討諸如「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之類的科學問題,而是關於聖經密碼以及玄秘的神學問題。牛頓將後半生的時間都花費在神學研究上,其中聖經密碼是他關注的焦點。
  • 牛頓:我沒有朋友和女朋友,因為這人間除了我全是大傻逼
    是的,你沒看錯牛頓作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不僅懂物理、算數學會天文、搞歷史他還作為17世紀知名噴子但是大家讓他亮實物擺證據他又支支吾吾拿不出來那我們就算胡克真的發明瞭望遠鏡不過七年前牛頓跟他也八竿子打不著啊難不成胡克用託夢的方式讓牛頓抄自己的望遠鏡?
  • 牛頓、達爾文、達文西的秘密手稿​
    這位大師會在活頁紙上以快速的線條素描勾勒出他的想法,有時他也會使用腰間攜帶的小紙墊。隨後,他會將豐富的筆記按照主題歸類排序,整理在他的筆記本裡。達·文西在《大西洋古抄本》裡設計的一種飛行器。達·文西去世後,他畢生的學生和夥伴——弗朗西斯科·梅爾茲繼承了50部總共13000頁的筆記,並帶著這些筆記本去了米蘭。
  • 日本小姐姐太會玩,COS人馬挺可愛,腳是怎麼弄的?
    感覺無論是咱們中國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比如《山海經》一類的),還是西方的各種傳說故事,「人馬」這種神奇的生物的戲份都挺足的
  • 最後一位鍊金術士牛頓炒股覆滅記
    牛頓是如此醉心於鍊金術研究,以至於去世的時候,他的收藏中有169冊關於鍊金術的書籍,留下的有關鍊金術的資料超過100萬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牛頓磨拳霍霍,1669年底,終於拿起坩堝,點燃爐火,開始鍊金。
  • 這個小梗有新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生活中往往都是有一個一個偶然遇到,然後成為有交集的人和事。本劇就因為迪麗熱巴飾演的周放,在拍婚紗照,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時候,出現了狀況,相戀5年的男友竟然在兩年前就劈腿了。常言道不打不相識,他們相遇第一件事就是因為版權打起了官司,也因為此事他們更加熟悉,而因為周放外甥的到來,讓他們有了更多的交際,也因此他們產生了感情。其實人生是一種博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在什麼時候,兩個有交集的人再有利益衝突時,都會無意識甚至有意識地想要爭出個高低。
  • 日知錄 | 朱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其實金庸先生是化用了宋代大儒朱熹在《中庸集注》裡所說的一句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是「用他對付別人的辦法來對付他自己」。    這樣做之所以有必要,是因為它可以讓對方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別人的麻煩或者傷害。比如說,我讀高二的時候,有一個室友比較貪吃,經常不經過允許就隨便吃別人的食物。有一次,我從家裡帶了一盒滷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