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楊小樓

2021-02-08 梨園春官方


今晚19:30,河南衛視將播出:

十四省市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

幼年在北京看楊小樓演戲,好象臺上的他就是戲裡扮演的那個人,我簡直被他的舞臺形象迷住了。一個演員竟能具有如此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京劇武生中實屬罕見,確實不愧為「國劇大師」。

楊小樓(1877~1937)。安徽潛山人,為「同光十三絕」中楊月樓之子。小榮椿社坐科,拜名武生楊隆壽為師。乃父楊月樓能文能武,長靠短打,無所不精,與程長庚合演《三國志》,以演趙雲著稱;更擅長猴子戲,據說他「身輕似燕,靈活如猿」,曾博得「楊猴子」美譽。楊小樓和其父一樣,嗓音宏亮,扮相魁梧,樣樣精通,一時亦有「活趙雲」、「小楊猴子」之稱。

楊小樓是一位敢於創造、敢於改革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他並不墨守成規,他把俞菊笙和楊月樓兩個武生流派之長熔於一爐,又吸收了譚鑫培演技的特點,廣徵博採,融會貫通,創造了「武戲文唱」,雖演武生,卻不單純追求武功,而是全面發展。唱來韻味十足,道白尤見功力,塑造形象,能精雕細琢,把人物演活,因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這是他最大的成就,也是「楊派」藝術獨有的風格。

楊小樓雖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但他並不保守,極願提攜後進。例如,《霸王別姬》原是楊小樓排演的一出以霸王為主的戲,一九二一年,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梅蘭芳塑造了一個沉著機智、堅貞不屈的虞美人形象,楊小樓為了鼓勵後輩,儘量把自己置於陪襯地位,來烘託梅的演出。他曾和梅蘭芳開玩笑說:「蘭芳,這齣戲原來是『霸王別姬',經你這麼一演就成了『姬別霸王'了。」

又如,一九二三年,荀慧生(當時藝名白牡丹)才二十四歲,剛由上海演畢回京,初露頭角,是個後起可造之才,與楊小樓、餘叔巖在一個班子裡。楊小樓在安排劇目時,就儘量把荀和他們(楊、餘)拴在一塊兒,如合演《翠屏山》、《戰宛城》(楊小樓的典韋,餘叔巖的張繡,白牡丹的鄒氏,侯喜瑞的曹操)等戲,讓荀慧生有發揮專長的機會。不僅如此,有一次荀慧生演《大英傑烈》,楊小樓還給他配演王富剛。荀慧生自己曾這樣生動地敘述說:「楊老闆是愛捧人,可是也得是他喜歡的戲。那時侯我們在一個班,楊老闆常說:『我真愛聽你這齣《大英傑烈》,趕明兒我給你來一回王富剛。'我說:『呦!那可不敢當。'我以為他說著玩。誰知道有一回貼《大英傑烈》,他真跟管事的說他要來這個角,當然管事的就派了,那天《大英傑烈》是大軸,座兒上得汪洋汪洋的。楊老闆來配角不是露一露就算了,我們『會陣'那一場,一前一後真假王富剛通名,兩次對眼光,我感覺他那一副猜疑的眼神真的是足極了。二次再上,答話之後,平常一般演王富剛都是『一蓋腰篷'就下了,我的念白『你回來,我問你點兒事',臺下雖有點效果,但不明顯,我總覺得是我一個人在臺上鬧;這次楊老闆在這節骨眼,他又回頭掃了我一眼才下場,就給我下邊『你回來……'那句念白打了氣,我仍和每次一樣念法,卻聽見臺下哄然一陣笑聲,效果就大不同了。」

這種事例還有很多,一九三○年,楊小樓和馬連良合作在上海四馬路上海舞臺演出,他也是儘量讓馬連良演大軸,馬演《要離刺慶忌》,他還主動提出為馬配演慶忌(原是二路花臉的角色)。大概是一九三四年陰曆七月,雪豔琴在北京東安市場吉祥戲院演《法門寺》,楊小樓為了讓她演大軸,破例陪她演趙廉,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他演老生戲,而且穿的又是黑官衣(別人演趙廉都穿藍官衣),所以印象很深。
    晚年的楊小樓與郝壽臣合演於西珠市口開明大戲院,很多武生繁重的戲如《挑華車》、《冀州城》、《金錢豹》、《鐵籠山》等已不能再演了,但他根據當時的年齡和條件還在不斷革新創造,編排了《野豬林》、《甘寧百騎劫魏營》等新戲。後來又演關公戲,如《屯土山約三事》、《灞橋挑袍》等。這時的演出雖較盛年時遜色,然而以他爐火純青的藝術,舉手投足都有人喝彩,掌聲之多,不減當年。

楊小樓沒有兒子,有個女兒適老生劉硯芳(藝名小梧桐),由劉承嗣。其子宗楊曾得楊的親授,雖曾上臺演唱,如曇花一現未能享名。早年北京的著名武生沈華軒、周瑞安、李萬春都曾向楊執弟子禮,而以標榜楊派名噪一時(以上三兒女都曾先後與梅蘭芳合演過《霸王別姬》)。繼之有孫毓堃(藝名小振庭),他是俞振庭的外甥,原學俞(菊笙)派,因為身材發音與楊近似而繼承了楊的衣缽,楊也認為他是學楊較有成就的一人。

摘自 《六十年京劇見聞》| 作者: 江上行

猜你喜歡

⬇️⬇️⬇️⬇️⬇️

這篇小學生作文火了!有人讀出魯迅,有人觸到了《情人》

別讓你的快樂貶值(深度好文)

「學霸式」三行情書走紅!句子很短,愛你如詩

8個故事,說透人生

相關焦點

  • 楊小樓
    楊月樓病逝前,把楊小樓託付給京劇界最著名的老生譚鑫培,並讓他認譚鑫培為義父。因此按照譚家的排輩,楊小樓取名叫嘉訓。   十四歲那年,在譚鑫培的主持下,楊小樓進入了小榮椿科班學習京劇,按照京劇界的傳統,十四歲學戲算是晚了,楊小樓身材單薄,個子瘦高,嗓音也不突出,因此他在科班裡學的是武生。
  • 憶武生泰鬥楊小樓
    楊小樓的父親楊月樓是名噪一時的武老生,是清「同光十三絕」之一,又因猴戲出眾,被人們譽為「楊猴子」。可惜早亡,臨終前他把楊小樓託至譚鑫培老先生膝下認做義子。從此,楊小樓就算入了小榮椿,開始隨楊隆壽老先生學戲了。  楊小樓開蒙的兩齣戲是《百壽圖》和《探莊》,我外公見他文武兩門相比偏長於武戲,因此又給他排了《武文華》和《黃鶴樓》等戲,從中又發現他長靠強於短打。又令他多往長靠上用心。這樣,一來合乎他的內向性情;二來可以掩蓋他個高,撩手撩腳的毛病。
  • 楊小樓「被逼當老道」質疑
    ①        此外,關於這一說法,劉東升先生也在《楊小樓無奈出家當老道》一文中有所涉及,文中談到:「光緒年間某日,楊小樓與其義父譚鑫培(也就是小樓的恩師)同時被召進宮演出。演畢,慈禧大悅,賞給每人一包銀子(100兩),在『叩謝老佛爺的恩賜』時,譚鑫培轉身把自己領到的一包銀子順手遞給義子楊小樓代拿。
  • 劉新陽:楊小樓「被逼當老道」質疑
    ①        此外,關於這一說法,劉東升先生也在《楊小樓無奈出家當老道》一文中有所涉及,文中談到:「光緒年間某日,楊小樓與其義父譚鑫培(也就是小樓的恩師)同時被召進宮演出。演畢,慈禧大悅,賞給每人一包銀子(100兩),在『叩謝老佛爺的恩賜』時,譚鑫培轉身把自己領到的一包銀子順手遞給義子楊小樓代拿。
  • 楊小樓的「百日禁聲」的啟示
    楊小樓的百日禁聲與條件反射學說丁乃平卅多年前對京劇剛發生興趣時, 曾聽先外祖父(民國初曾在京謀生, 是京劇迷)說過;「國劇宗師」楊小樓在成名前有過一段「百日禁聲」的經歷。大致是傳說楊小樓青年時因嗓音不好, 登臺初期不受歡迎, 甚至被人譏稱為「象牙飯桶」。
  • 楊小樓傳
    今日推送之《楊小樓傳》錄自《十日戲劇》1938年第1卷第20、22、23期,作者署名天傭。
  • 梅蘭芳:楊小樓究竟好在哪?
    我心目中的譚鑫培、楊小樓這二位大師,是對我影響最深最大的,雖然我是旦行,他們是生行,可是我從他們二位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最重要。還有楊先生演《夜奔》的林衝,《五人義》的周文元,《三擋》的秦瓊,都比文學作品上的人物更集中更提高,當我們閱讀文字上提到這些英雄人物時,自然而然在心中出現的形象就是楊小樓,而不是別的形象。
  • 《室友一起宅》王曼玉 譚湘君和楊小樓現身COSTA
    《室友一起宅》王曼玉 譚湘君和楊小樓現身COSTA 來源:紅網綜合 作者: 編輯:潘宣 2015-12-29 13:45:10
  • 【往事】回憶我的母親雪豔琴
    那晚的戲碼就極為精彩,主要有羅萬華的《打登州》,錢寶森、王福山的《祥梅寺》,芙蓉草、羅文奎的《小上墳》,劉宗揚的《林衝夜奔》,言菊朋,程繼仙的《群英會》,尚小雲、尚富霞,王泉奎的《穆柯寨》,馬連良,侯喜瑞,葉盛蘭,馬富祿的《打嚴嵩》,最後是母親與國劇宗師楊小樓足敦底的《霸王別姬》。演出前兩天戲票就被搶購一空,那晚北平廣播電臺進行實況廣播,這次演出地點是在開明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