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易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太極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比較早使用「太極」概念的,有《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論、方法論上用的太極概念,在中國的典籍中,《易》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對成卦過程的分析,根本說來,也是對天地開闢的概述。太極生兩儀,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兩儀,即是天地,亦可是陰陽。太極的概念經常與易學一起出現。道家《易》有自己的獨特體系,太極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論、修養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開天闢地就很好的講述了太極生兩儀的現象,傳說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盤古,又稱盤古氏,混沌氏。是中國傳說中開天闢地創造人類世界的始祖。遠古的時候,沒有天也沒有地,到處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團,可就在這黑暗之中經過了一萬八千年,卻孕育出了一個力大無窮的神,他的名字叫盤古。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聖經》中的(創世紀)篇章中也是比較形象的講述也吻合太極生兩儀的現象,故事是這樣的:起初,神創造天地。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神看 光是好的 , 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 , 稱暗為夜 。有晚上 , 有早晨 , 這是頭一日 。神說 , 諸水之間要有空 氣 , 將水分為上 下 。神就造出空氣 , 將空氣以下的水 , 空 氣以上的水分開 了 ,事就這樣成了 。
世界上許多民族的神話,都講到天地分離的故事,最著名的是紐西蘭毛利人的神話:天父朗吉和地母帕帕為世上萬物之源。那時候,天上和地下都是漆黑一團,天父和地母還在擁抱著。但是,他們生下的孩子們總在想,黑暗和光明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於是這些孩子們就在一起商量,是把父母殺掉還是將他們分開?其中一個最殘暴的孩子塗馬坦嫩噶說將父母殺掉。而森林之父名叫坦訥·馬胡塔的孩子卻說:「將他們倆人分開,把天放在我們的頭上,把地置於我們的足下,使天成為局外人,把地作力養育之母留在我們的身邊。」一經商定,這些子神們就一個接一個地想把天地分開,但結果都失敗了。最後輪到坦訥·馬胡塔。起初他用手來分,結果也歸於失敗。稍事休息以後,他把自己的頭緊緊站在地母身上,用盡所有力量抬起雙腳向天父踢去。於是天父和地母被分開,兩人發出了悲哀的喊聲。
這一天地分離神話,在非洲、古希臘、東亞和東南亞以及美洲大陸廣為流傳。
埃及:太陽神拉的孫子大地神蓋布和拉的孫女蒼天之神努特秘密婚配。拉發現了,怒不可揭,便派兒子空氣之神舒,將二人強行分開。於是在綠色的大地和布滿星辰的蒼天之間,形成了永久的自然空間。
日本衝繩:太初,天地挨得很近,人們無法站著走路,只能像青蛙一樣爬行。天神阿摩美谷就站在一塊堅硬的巖石上,用雙手把天撐了起來,從此,天地便被分開了,人們也可以直立行走了。
中國的阿昌族講,遠古時,沒有天、地,只有混沌,混沌中無名無暗,無上無下,無依無託,無邊無際,虛無縹緲。後來從混沌中閃出一道白光,就有了黑暗,也就有了陰陽。陰陽相生誕生了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
從以上各國各民族的神話傳說故事中可以發現,世界的起源大同小異,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一個時間點有一個事物的產生,某一天的某個時間點,有光,這跟我們科學研究的宇宙大爆炸的理論吻合,如果把混沌比作一個大黑洞,那就是無極,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是太極,宇宙大爆炸的時候,有了光,分了天和地,就生成了兩儀。
世界是怎麼來的?我們今天或許可以比較容易的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給出一個回答。但在遙遠的古代,各族的先民們對於我們生存繁衍的這片土地,無疑懷有著更為崇高的敬意。當然,也有著對世界起源最純真的好奇。在這種懷有敬意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各族的先民為我們留下了關於世界起源的不同的傳說。這些傳說在今天的人看來,或許可以作為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其看似玄奇的文字背後,實際上也體現了不同地區的先民,在那個時候對世界的不同認識。這種不同的認識,有一些後來就化成了不同的宗教流傳至今,甚至到今天還影響著不同民族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