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在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
看電影是非常主觀之事,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傑作和爛片,這跟個人口味有關,跟你所處的人生階段有關,甚至跟看電影時的心情也大有關係。因此,同一部電影,有人打五星,也會有人打一星。
在今年激烈的春節檔中,《新喜劇之王》大概是口碑兩極分化最嚴重的一部影片。上映三天,這部影片跌出了春節檔的前三甲之列,排片也受到擠壓。甚至有人說《新喜劇之王》是周星馳電影裡「最差」的一部,這一點我是不同意的,起碼我看完是真心想要為星爺鼓掌的。
*截至2月8日,《新喜劇之王》的票房掉到了第五位。
一位周星馳影迷觀影后評論:「沒有人比周星馳對底層社會更溫情更有感情了,他真正理解底層人要衝破自己的生存環境往上走的艱辛和困苦,以及他們無處安放的理想和情感。」我深以為然,這也是我想為他鼓掌的最重要的原因。
先來匯總下它遭遇到的差評。最多的批評是說它「玩老梗」、「炒冷飯」、「賣情懷」;其次是批評龍套演員的勵志故事是一碗「毒雞湯」、小人物的努力奮鬥是一句空喊的口號。
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是——在《新喜劇之王》的預售票房中,貢獻「大半壁江山」的,是二三四線城市的觀眾,這些觀眾們期待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影片呢?從以往的數據表現來看,往往討喜的是大製作、大場面、有大明星加盟的大片。
但是,這些「大」,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是一個也不具備的。小人物的故事,哪裡來的大場面?甚至都沒有《美人魚》那樣的特效加身。
再看片中主角,除了王寶強之外,全是生面孔,沒有所謂的一線明星加盟。女主角鄂靖文是話劇演員出身,後來參加電視臺的喜劇節目受到關注,宋丹丹贊她將成為「中國最出色的女丑」,但電視和電影是不同的受眾群體,鄂靖文在影迷眼中,仍是新人。
接著看電影故事,簡單來講,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跑了十幾年龍套、其貌不揚的小鎮大齡女青年追逐演員夢,最終夢想成真的故事。乍看上去也沒什麼新意,加上沒大製作、大明星、大場面,很容易讓觀眾棄而投奔更「新鮮」的電影。
春節期間又是走親訪友的絕佳時間,第一波看完的人告訴他們的親戚朋友,「別看了」,就是「炒冷飯」,再把故事梗概一講,身邊人自然覺得索然無味,看都還沒看呢,也跟著說是「炒冷飯」,票房和口碑想都不用想,高不了。
但只要你真的坐下來認真看《新喜劇之王》,我相信你會發現它的閃光之處。小人物的明星夢,這樣的「老主題」,好萊塢也常講,反覆講,所以有了《愛樂之城》,觀眾也沒嫌煩,因為講得好,它還得了金球獎最佳喜劇影片。所以「老主題」並不是妨礙一部電影成為好電影的絆腳石。
周星馳是很會講這類「小人物」故事的,因為他就是從「小人物」起來的。八年多當龍套演員的經歷,讓他很懂這些底層小人物無可言說的心酸和委屈,這讓他的視角始終是跟他們齊平的,不俯視,也不矮化。
作為食物鏈底層的群眾演員要想衝破這個圈層往上走,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慘烈的。這就是鄂靖文飾演的群眾演員「如夢」為什麼看上去那麼沒有自尊的原因。她必須要成為「打不死的小強」,屏蔽外在的冷眼和侮辱,才能有繼續奮鬥下去的力量和勇氣。
周星馳也不吝撕開演藝圈的殘酷真相——如果你有張漂亮臉蛋,也許你毫無演技,也能被命運垂青成為女主角;而當你還是一個無名小卒,被惡語相向、被拳打腳踢,不過是家常便飯。
成名這件事是不可控的,也許會以最荒誕的方式到來。就像王寶強飾演的那位過氣男星「馬可」一樣,他萬萬沒想到,讓自己鹹魚翻身的「作品」,卻是一組自己被嚇壞尿了褲子的羞羞鏡頭。
在片中,「如夢」最後被周星馳相中,成為新的「星女郎」,終於成為大明星,結局皆大歡喜。這在一些觀眾看來,就是「毒雞湯」,「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現實生活裡,成千上萬嗷嗷待哺,也奮鬥不息的群眾演員,最終被金蛋「砸中」的,這麼多年也就只有一個王寶強。
但我想,周星馳真正想講的話藏在這句臺詞裡,那就是,「不投降,就是成功」,這更多是一種自我的內心認定,關乎精神的。
除此之外,電影中還閃爍著很多人性溫暖的底色,這也是周星馳喜劇電影一直受到影迷喜歡的原因之一。比如「如夢」的父親,老爺子是反對女兒做演員反對得最厲害的人,他常罵「如夢」沒有自知之明。
但看到女兒在片場被導演罵得像狗一樣,他會奮不顧身衝上去為女兒出頭;把女兒攆出家門時,他會嘴上說著「再也不要回來了」,接著馬上補一句,「帶鑰匙了沒有」。有沒有感同身受?我們的父母不常常就是這樣的嗎?
「如夢」曾經有過不用再摸爬滾打就過上「好日子」的機會,跟她一起跑龍套的一個哥們兒,原來是個「富二代」,當群眾演員不過是玩票。票玩完了,人家要去美國接手家族生意了。臨行前向「如夢」表白,「其實我是很喜歡你的,就是男女朋友那種喜歡」。「如夢」的回答很精彩,「我把你當朋友,你卻要睡我?」一句玩笑話,消解了彼此的尷尬,而她,也放棄了離所謂成功最近的那條捷徑,繼續靠自己在叢林社會裡跌跌撞撞。
周星馳是有勇氣的,在競爭慘烈的賀歲檔,他選擇冒險給新人一個機會,而且他願意打破娛樂圈的規則——誰說那些有演技沒有漂亮臉蛋的演員就不能出頭?
《新喜劇之王》的確講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沒有多線敘事,沒有複雜的邏輯推理,沒有「燒腦」。但簡單並不代表它沒有力量。好好講好一個故事,這件事並不簡單,而且它遠遠強於什麼都想講,卻什麼都沒有講清楚。
1995年,《大話西遊》上映時,票房慘澹,無人問津,被罵成爛片,幾年後,這部影片的價值和魅力才慢慢釋放,後來被奉為華語電影的經典之作。《新喜劇之王》的命運會不會像《大話西遊》一樣經歷劇情反轉?這恐怕需要時間來檢驗了。
「好看」是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