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江海,萬象更新。
作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中的關鍵一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山水相連的一市三省,奮力扛起國家使命,開啟了一體化發展的全新紀元,奏鳴出「攜手共進」的時代交響。
天風浩蕩長三角,勇立潮頭奮楫先。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心區城市、安徽融入滬蘇浙的「東大門」,今年以來,馬鞍山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搶抓戰略機遇,聚焦主攻方向,在一體化發展壯闊大潮中劈波斬浪,在「一馬當先」探路先行中彰顯擔當,在更大的發展格局中酣暢書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馬鞍山篇章」。
潑墨「大寫意」、精雕「工筆畫」、下好「一盤棋」、共建「樣板間」……回首望,這座城市與時間賽跑,用奮鬥作答,用「落子如飛」的「快節奏」駛入一體化發展「快車道」;向未來,馬鞍山將堅持以「六個一體化」為引領,推動合作邁向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奮力開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追求卓越天更闊,潮頭當歌再出發。馬鞍山,正迎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浩蕩東風,闊步行進在高質量發展的壯美大道上。
運籌帷幄揮椽筆 藍圖之下布「實」局
一年內累計進行交流對接上百次,和縣與南京市浦口區,合作之手正越握越緊,共贏之路正越走越寬;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項目、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雙創基地項目,慈湖高新區瞄準長三角優質創新資源,一個個「創新共同體」加速布局;雨山區積極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共籤約落戶長三角項目34個,總投資近百億元……
放眼一江兩岸,合作之花競相綻放,一體化發展佳音頻傳。
行動快、幹勁足,得益於思路清、方向明。雷霆之勢強力推進的背後,離不開頂層設計的指南引領。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面對「黃金機遇」,佔盡天時地利的馬鞍山如何展現「黃金作為」?從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提出「全面融入長三角,重點打好『南京牌』」到市委九屆十次全會鋪開「六個一體化」美好藍圖,馬鞍山市順勢而為、乘勢而進,思路布局愈發清晰——以融入南京都市圈為主攻方向,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
觀大勢、謀全局,定良策、出實招。在《關於做強「橋頭堡」當好「排頭兵」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實施意見》基礎上,馬鞍山市出臺《馬鞍山市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同時創新方式方法,制定重點任務、重大平臺項目和重點改革創新舉措「三套清單」,在市級層面構建起了「1+1+3」系統完備的推進體系。
八大方面重點任務,310項落實舉措……切實把「規劃圖」變成了「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了「計程表」,打通任務落實「最後一公裡」。
從「寫在紙面」到「落到地面」,體制機制保障是關鍵。
馬鞍山市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馬鞍山市加快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五個專項推進組,以「頂格配置」激活「最強推力」;同時,出臺《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建立起4項對外合作工作機制和5項內部調度推進機制,為推動一體化發展築牢機制基石。
機制轉起來,推進快起來——
從全市黨政代表團高頻次赴南京考察對接,到寧馬兩市各層級間常態化對接交流,一次次交流互訪之旅,一份份重磅合作協議,推動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催生合作成果競相湧現。
頂層設計謀篇,科學規劃布局。
今年以來,馬鞍山市切實加強與長三角特別是南京的規劃銜接。寧馬兩市堅持統籌規劃、規劃統籌,加強城市總規、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圍繞交通網絡、產業布局、城市功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方面,共繪「一本規劃、一張藍圖」。目前,《寧馬一體化發展規劃》初稿已編制結束,規劃體系「四梁八柱」正加速形成。
下好毗鄰「關鍵子」 帶活合作「滿盤棋」
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合署辦公。這樣的場景,正在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變成現實。
作為寧馬兩市共同下出的一步「先手棋」,這處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裡的「樣板間」,不僅將寧馬合作推向了新高度,更將通過跨省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實踐探路,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生動樣本」。 「自《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籤訂以來,兩地共同謀劃、加速推進,始終保持著快節奏與高效率。」博望區委書記郝軼琦表示,示範區將突出「長三角省際產城融合同城化發展先行示範區」和「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示範區」兩大戰略定位,發力「四個先行」、聚焦「六個一體化」,奮力書寫我國省際產城融合同城化發展的完美開篇。
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大棋局」中,毗鄰區域率先突破融合,無疑是落子「關鍵處」的「先手棋」。
先行先試,勇於突破。縱觀全市域,毗鄰合作融入南京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慈湖高新區與江寧濱江開發區籤訂《推進跨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共建框架協議》,開啟毗鄰開發園區跨界融合發展全新徵程;和縣與浦口籤署《跨界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將共同搶抓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政策紅利;鄭蒲港新區與江北新區達成產業合作初步意向……
一處處「朝夕相望」的毗鄰區域成功「牽手」,精準開展多層次、多模式的跨界區域合作,打開了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描畫出令人期待的美好未來。
毗鄰突破,弦滿弓張;項目似箭,破空疾進。
西接合肥都市圈,東連南京都市圈,10月28日,馬鞍山市首條跨江高鐵大動脈——巢馬城際鐵路江北先行段正式開工。
作為「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重點工程,巢馬城際鐵路近期接入馬鞍山東站,遠期在馬鞍山南站東延經南京祿口機場,接入蘇南沿江鐵路句容站,形成我市至上海和蘇中的快速通道,將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得更緊、通得更快。
舉全市之力全速推進的巢馬城際鐵路項目,是馬鞍山市以「項目化」推進「一體化」的生動縮影。
今年年初,馬鞍山市排定寧馬、合馬合作年度十大重點項目,涵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等重點領域。「圍繞年度目標任務,各責任單位加強協調合作,對表壓茬推進,目前項目進展情況良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奮楫爭先濤頭立 東風浩蕩萬象新
規劃互融、交通互聯、創新互動、產業互補、人文互通……今天的馬鞍山,正以「失去一個機遇可能就會錯失一個時代」的強烈緊迫感,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時代大潮中奮楫勇進、追夢奔跑,跑出了「百舸爭流千帆競」的生動局面,更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一馬當先」。
在南京企業佔據「半壁江山」的丹陽工業園,馬鞍山奧特佳機電有限公司二期項目剛剛投產。「從江寧搬到博望,不僅沒有『水土不服』,反而發展『蒸蒸日上』。」生產總監沈培海說,公司計劃在馬鞍山追加投資,不少供應商也打算將工廠搬到馬鞍山。
總投資超100億元的當塗奧克斯項目第一套成品空調成功下線。隨著奧克斯的落戶,一大批上下遊關聯企業紛至沓來,當塗有望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空調整機及配套生產基地。
產業協同發展,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強動力。馬鞍山市積極搭建對接平臺,深度參與長三角產業鏈分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今年前十個月,全市籤約引進長三角地區億元以上項目數和協議總投資,實現兩個「佔比過半」。
博望區納入江寧科技雲服務範圍,慈湖高新區成為大院大所集聚的創新高地,馬鞍山軟體園「牽手」南京軟體谷,產學研合作正風生水起……我市借力長三角創新資源,不斷補齊創新「短板」,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不斷增加民生獲得感、提升幸福感,始終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根本落腳點。
隨著一輛嶄新的公交車緩緩駛出和縣金盾停車場,標誌著和縣至南京地鐵S3號線高家衝站跨省公交正式開通運營。博望至南京地鐵S9號線明覺站跨省公交也計劃在年底前開通,將為兩地居民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跨省公交,暢行寧馬;大道如虹,聯通八方。
寧馬城際鐵路漸行漸近、寧馬高速改擴建工程啟動在即、寧揚寧馬城際鐵路開展項目研究……隨著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紛紛「提檔加速」,打通了「斷頭路」、暢通了「大動脈」、疏通了「毛細血管」,極大拉近了普惠民生的時空距離。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從聯防共治石臼湖,立起湖泊生態修復的「皖蘇合作樣板」;到開展長江岸線綜合治理,共護一江碧水浩蕩東流,馬鞍山市不斷加強生態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打造「生態樣板」,守護「綠色長廊」,為共築綠色美麗長三角不斷貢獻「馬鞍山力量」。
當塗與長三角地區4230家醫院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報,長三角名醫來到「家門口」開展診療服務,馬鞍山市中小學校長、教師常態化赴南京名校掛職學習,寧馬兩市共同開發區域旅遊精品、共享兩地優質旅遊資源……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確幸」,不斷滿足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民生紅利」加速釋放,更為一體化發展鋪陳出越來越濃的幸福底色。(劉挺)
(責編:郭宇、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