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佛教詞彙,90%的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含義,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2021-01-18 騰訊網

東臺市觀音禪寺

祈願:正法久住,法輪常轉!

求佛

求佛,是向內祈求,向自己的如來藏祈求。求佛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身通過多聞薰習,如理作意,積資淨障,降伏客塵煩惱,恢復清淨自性,顯發種種殊勝妙用的過程。求佛,並不是求佛菩薩保佑我們平安、發財、健康,而是他們的教法在指導著我們、引導著我們遠離傷害。

佛像

佛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看到佛像,就聯想到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許許多多的教訓。有時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來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遵照佛陀的教訓去做?

磕頭

磕頭,表示對佛的禮敬,向覺悟者學習,在覺悟者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是為了制伏傲慢心。佛菩薩是覺者,我們磕頭是為了眾生覺悟,是生慚愧心的時候。很多眾生還有從無始劫以來形成的高慢心,每當我們磕頭的時候,為所有眾生去掉這顆高慢心。

木魚

佛門法器中的木魚,是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誦經時敲打魚頭,其用意在於:魚有一特殊習性,不管是在水中遊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另普賢警眾偈的經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

香、花、水果、燈、燭、水

香真正的意義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開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燒香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供花是給人們自己看的,提醒人們平時一定要注意修德。花開了以後,才會結果,花開得好,果才能結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將來才能夠得到好的果報。

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從佛理上講,果代表性德,是圓滿智慧之果。

燈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們看見一切光明的時候,就要想到應向智慧的路上走。

燭代表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佛教給人們,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夠捨己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體力、自己的技能服務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而不求報酬。也就是要人們提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

水代表心境。水很純淨,代表心要清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養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們的心也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這是供具裡面最最重要的,你甚至可以不燒香、不點蠟燭,也沒有鮮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養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緣當中,諸如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中,要知道修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業障

業障在於自心的執著,如果我們對相上不執著、不分別,那麼,我們內心裏面的業障就不存在。什麼事情看不開就會有業障,要是什麼事情都看得開,那麼業障就不存在。煩惱也是一樣,如夢幻泡影,不實在的東西。克服心裡障礙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因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結果。每件事都有一個因,沒有因的話,是沒有果的。當這個果結了後,我們要找因,這個果肯定和我們所做的事有關聯,或許一句話,或許一件事,或許我們做了什麼,都是我們種下的因。當果出來後,我們不要沉浸在悲傷裡,我們只能找方法,去面對。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不對的改正,對的就吸收。

修行

修正我們的錯誤想法和行為! 「行」是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就是「修行」 ,把佛法當作鏡子照自己,千萬不能照別人!自己度自己!發現自己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就是開悟。悟後起改,改正了錯誤就是「修行」。

持戒

因為我們常常造惡業,佛教我們「持戒」,斷惡向善;學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寶,自覺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規範約束自己的言行,制約心的粗顯活動,令不作諸惡。學佛是為了能夠更加智慧的去生活,當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時,我們應該破戒,功大於過。

口業

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口業裡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妄語包括謊言、惡口(即罵人的話)、兩舌(也是不實之言,即對人三面兩刀,挑撥離間之類)、綺語(即淫穢的語言,或者其他無禮儀不正經的語言)。

布施

布施主要表達了一種慈悲心意,布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一個肯布施的人,他對財物的貪著就會比不肯布施的人要小。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而一個貪著非常重的人,他看什麼都好,什麼都捨不得。因為我們有貪心,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布施就是舍,舍貪心。

忍辱

忍辱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一種智能、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我們有嗔恚、所以佛教我們修「忍辱」,忍辱是對治嗔恚。

精進

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我們有懈怠、懶惰,所以佛教我們用精進來對治懈怠、懶惰。

禪定

「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為禪;「定」是內不動心。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鍊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我們散亂,所以佛教我們用禪定來對治自己的散亂。

般若

佛教用般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我們有愚痴,所以佛教我們用般若對治自己的愚痴。

開悟

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開悟是開智慧,名事理的意思,不論身在何處都能用安靜平和之心對對待生活中的風風雨雨。開悟者能夠正確地圓融地對待生活,因為他體證宇宙世間和自己的本來面目之後,知道什麼才是真實無虛,而什麼是虛妄煙雲,所以就能夠正確和圓融地對待生活。

蓮友

念佛人互相之間稱「蓮友」,意思是像「蓮花一樣的朋友」。必須是無貧富之別、無貴賤之分、愛我恨我、逆我順我,皆永為其友,隨時幫助,從不捨棄,歷久彌新,才稱得上蓮花一樣的朋友。這實在是最吉祥、最美麗、最尊貴的稱呼。真心普願、恆願一切眾生念佛成佛,不論其貧富貴賤、作恩作怨、逆我順我,常做此想,是即蓮花之德。

隨喜

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對於一切眾生的善根,我們要隨喜;對聲聞緣覺的有學、無學道的善根,我們也要隨喜;對所有佛和菩薩的善根,我們還是要隨喜。隨喜的時候一定要分清對境,一切善法應該隨喜,一切惡法不能隨喜,否則自己照樣有這些過失。

隨緣

隨緣意思就是說隨順著因緣,任何事不勉強。隨緣,要能隨順緣,也要能隨逆緣。如果只能隨順善緣,不如我意的緣我就變了臉,那叫隨什麼緣?如果能隨順逆緣,則逆緣也能化為順緣,惡緣也能化為善緣。隨緣不是隨波逐流,更不是同流合汙,在修持上要中心有主,不隨境轉,在生活上要隨順因緣,一切不勉強。至於其間的分寸,就要靠自己的智慧來抉擇了。

回向

「三個殊勝」中的後行回向殊勝,就是把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給一切眾生。我們做功德,種善根,積福德,都不是為自己解脫,自己成佛,而是為了眾生,所以要把自己所做的這些都舍給眾生,讓眾生得到利益,使它們成為眾生解脫成佛的因緣。做功德要回向,做事情也要回向。我們做任何事都不求回報,就是回向。括幹家務,只是付出,不求回報,不要看別人的臉色。今天幹了很多活,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做了很多好飯菜,自己滿意得不得了,認為他們回來了肯定會高興,肯定會表揚我。但是他們回來,沒有表揚你,也沒有對著你笑,心裡就覺得受委屈了,又開始煩惱、痛苦了。如果你覺得受委屈了,就說明你沒有發心,沒有回向。他們無論是否高興,你都是在付出麼!如果他們讚嘆你了,給你什麼回報了,你一高興,這個功德就毀了。你求回報,就沒有回向。我們要仔細觀察自己的心,我們為家人做事的時候,為大眾做事的時候,為他人做事的時候,是不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如果有要求,求回報,想得到一些好處,這樣統統都是發心不純正。發心一定要純正。不求回報地去付出,這才是菩薩的行為,這才叫回向。

放下

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應付了事,而是用心做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學習,而是放下知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修行,而是放下強行。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萬物,而是放下錯誤。有智慧的放下、真正意義的放下!真正的放下,不是放棄追求,而是放下妄求。

無明

無明是指不知意識心之虛幻,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我們的世界,如果沒有光明,就會一片黑暗。我們人生路上,沒有智慧,人生就一片黑暗,這裡的黑暗即為無明。「無明」就是我們完全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念珠

念珠是念佛、持咒、誦經時用以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精進的法器,同時又是記數的下具。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於著相和執著:「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

功德

功德,功勞和恩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叫做「性德」。雖本有性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性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汙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打坐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打坐也是一種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滯,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逆境

不順利的境遇,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也就是人生的低谷。人的一生當中,總會有各種各樣不幸的遭遇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一帆風順的,但除了經歷種種困難,身邊美好的畫面也從未斷過,如果我們的一顆心總是被灰暗的塵土所覆蓋,乾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鬥志,那麼,我們的人生軌跡又豈能美好?而如果我們能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即使我們身外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加持

加持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實,不是叫他躲債、逃債、逃避現實。加持最主要是給予加持者一個好的心態和自信心,相信這一切都會順利。

罪業

《地藏經》上講得清楚,「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罪業就是起心動念,就是打妄想。

懺悔

懺,懺除過去所犯的過錯;悔是後悔,改過自新。懺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之心,痛改前非,保證永不再造。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懺悔不單是嘴中說,更重要是行動,所謂身口意皆應懺悔。

涅槃

涅槃,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涅盤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盤就是不落入對立,是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諍,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裡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超度

超度含義有三:

一者,令現生中迷妄者、邪見者導歸正見,在思想上糾正之、破迷啟悟,此為思想之超度;

二者,另現生中能依正見而起修,因修而得悟,得悟而入涅槃,從而得以解脫,此為現生超度;

三者,肉體滅後,家眷以虔誠之心請出家人念佛誦經、做佛事等以求亡靈得以歸往生淨土,此為善後超度也。

放生

放生就是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而眾生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得以重拾生機,救他們的命!將被捕獲的魚、鳥等生類放之於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稱之為「放生」。放生主要體現在對生命尊嚴的維護,體現了佛門廣大慈悲的救度精神。

菩提心

菩提是覺悟、智慧的意思,學佛要找到佛的根,佛的根是發菩提心。只要有一個眾生,你不喜歡他、討厭他、嗔恨他、不想度他,你就沒有菩提心。念念想眾生,念念想社會,菩提心就現前,念念想自己,菩提心就沒了。

清淨心

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是一種「不迷於萬法萬相」的境界。在工作中、愛情中,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心就清淨了。念佛求的是清淨心。持戒念佛得清淨心,愈念心愈清淨,妄念少了,煩惱輕了,智慧自然就長。心清淨,身一定清淨。心是身的主宰,身心清淨,外面的環境就清淨,境隨心轉。

本性

人一出生就具備的遺傳既有的特性,叫做本性。但是,人的本性染上了虛妄後,本來具有的德行和才能被虛妄蓋住了,再也顯現不出來了。人的本性就好比一面鏡子,本來是光明的,但是染上了塵垢,就會被塵垢所蒙蔽,塵垢就好比鏡子的虛妄,當鏡子被塵垢蒙蔽之後,就失去了表面的光滑,反射光線的能力,不再光明。那麼為什麼人的本性會染上虛妄呢,其實虛妄本身就存在於人的本性裡,就比如金子是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熔煉出來才能成為金子,石沙就好比是金子的虛妄,人的本性,一開始就存在了虛妄,也是這個道理。鏡子去掉一分塵垢,就會多一分光明,去掉十分塵垢,就會多十分光明。人的本性去掉一分虛妄,即會得到一分的德能(德行和才能)。去掉十分虛妄就會得到十分的德能。從而可知,善和惡,在人的本性是染和淨的關係;提升和墮落,在人的本性中也是染和淨關係。金子經過熔煉,去除了石沙,從此以後便不再被石沙所混雜;人的本性經過修持,斷絕了虛妄,便不會被虛妄所汙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佛教常用詞彙,你知道多少?
    當我內心在一念之間真正清淨了,在那一剎那,周圍就如同蓮花處處開,處處是佛國。佛教之中有很多很多,對於未學佛之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的詞彙。但對於學佛之人來說,這些詞彙可能就是我們時刻都在說,在講的詞彙,隨口而來。那麼今天就用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幾個最最最熟悉的佛教常用詞彙。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是不是經常聽到,譬如文章底部下的評論,好多好多都是阿彌陀佛。
  • 4個最常見的佛教詞彙,不要再誤解了!
    佛法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世界上一切人、事都是無常的,都是隨時在變化的,好事變壞事是無常,壞事變好事也是無常,死亡是無常,出生也是無常。隨緣不是隨便,是在果上隨緣,因上努力。佛教常講「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在因地上,也就是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上下功夫。只要種下了因,遇到緣就會結果,這是一定的。
  • 隨喜功德的真正意義原來是這樣,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
    皆仁一提起「隨喜功德」,很多學習佛法的人都知道它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之一。有些人覺得只要見了別人做善事,然後自己只要輕飄飄地說一聲「隨喜」,那麼對方辛辛苦苦所做的種種功德,自己也就也有了。那麼,普賢菩薩所教導我們的「隨喜功德」的含義就是這樣的嗎?很顯然,隨喜功德不是這樣簡單的。
  • 佛教電影大全,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分享是一種美德 傳遞是一種愛分享到朋友圈與朋友共享快樂=====================關注每天免費最好的文章!
  • 今天是正月十五,為了家人發一次《佛菩薩心咒》除一切疾病惡疾 一念都可以好轉恢復了,轉發功德無量!
    今天是正月十五,無論多忙,都為了家人發一次《藥師佛心咒》,除一切疾病惡疾,功德無量!「藥師佛心咒」又名「藥師咒」也稱「藥師灌頂真言」,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出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此言於此真言若自誦,若教人誦,皆得消災獲福者也。藥師佛不忍眾生深受病苦惡業纏身,入於除滅一切眾生苦惱三摩地,頂髻放光、大地震動,宣說藥師咒,我們如果發清淨心、慈愍心,用一杯乾淨的水置於佛前,念108遍藥師佛咒給病人飲用,必能早日解脫病苦。若能日日念誦此咒,能滅除惡業和病苦!
  • 佛教入門常見詞彙,你需知其意!
    你知道嗎?從初入佛門,往往大家會覺得佛只是「神話故事」之中,一位無所不能的「大咖」。也正是因為覺得佛是無所不能的存在,所以大家會去求佛、禮佛等等,其亦是希望這位無所不能的佛門大咖能幫助我們實現美好願望。但佛真的是「神話故事」中無所不能的大咖嗎?切勿愚痴,佛教入門常見詞彙,你需知其意。一、佛。什麼是佛?佛雖作為一個漢字,但其本身卻是由梵文所翻譯而來。
  • 《因果報應》佛教電影
    《因果報應》佛教電影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全國範圍都可以!(隨喜轉發)
  • 佛教揭開這驚天因果,誰也逃不走……
    現在很多人抱怨,好像天公太不公道,害人的人還那麼好。被害的人永遠在受罪。  其實不是這樣的,講這話的人太短視了。佛教講要看很多世的。環境隨時變化,報應時候未到而已。人心向善多行善事是轉變一切災害最好的轉業方法。學佛不是迷信的,是勸化人心向善。我們活著不光為了自己,反過來還要照顧別人,忘掉自己。人人都這樣想,這個世界就平靜了。
  • 輪迴電影《再世人狗緣》轉發功德無量!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吾心怡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若網絡條件較差,可點擊右上角...收藏)本片拍攝於1995年,由美國導演Carlo Carlei執導,電影原名《Fluke》,又譯作《人犬一點靈
  • 佛教:誦經念佛後,這樣「回向」,功德無量
    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根據每個人所回向的善業不同的類型,在佛教當中就有著世間有四種回向的說法。第一種就是回向的受佛法的善良回報,願眾生與皆如過去無量佛,依八門四千行門,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第二種就是回向的遇見善知識的善根,願每個人和我在以後無量劫難的時間裡,每個人都能從善良的知識那裡領受善巧的法門。而第三種就是回向受用的物資財產的善根,願一切眾生都和我能夠有足夠的財富,並且不缺乏修行的資糧。
  • 中國寺院真的90%被承包了?作者已闢謠並呼籲停止轉發!
    這種事情,老百姓都心知肚明,咱就不多說什麼了。古人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學佛人嘛,相信因果,儘量做好自己,也儘量保護好自己,就好啦。但是今天(5月3日),有個叫「水木然」的人,寫了個文章,叫《比承包醫院更黑:莆田人承包了中國90%的寺廟》,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開始轉發,叫罵,甚至很多學佛人也跟著相信,表示憤慨。
  • 淺談佛教詞彙在中國語言文字中的應用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佛教專有名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對你們有聽錯,佛教傳入中國後,一些專有名詞不但在生活交流中頻繁使用,還有在政治、科學、文化、文學領域都有所涉獵。追溯下歷史:佛教是在大約2000年前一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的太子在菩提樹下窺探到宇宙的真理後幡然頓悟後創立的,後來稱他為釋迦牟尼。
  • (轉發救命,功德無量)
    來源: 功秋文化(ID:gqwh66)懇請各位朋友,多多轉發這條消息,功德無量!
  • 佛教:觀世音菩薩和「大悲咒」的淵源,你知道嗎?
    假如你聽過佛教音樂,我想唱誦版的《大悲咒》,必在其列。經過四眾弟子之口,唱誦出來的經文,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與震撼力。那麼,你知道《大悲咒》的來源,以及誦持此經咒的功德利益嗎?它與大悲觀音菩薩之間,又有何淵源呢?本文將把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你一一揭曉。
  • 1分鐘知曉佛教最常用的9個詞彙
    慈航是惠及眾生的,所有人都包含在裡面的,就叫「慈航普度」。觀音菩薩是中國的聖母,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千手千眼、萬千化身。口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向觀音菩薩致敬,萬千化身就能夠來到你身邊保佑你。5、空此處的「空」是指佛教中的「空」。佛教對「空」有特定的解釋,認為一切法依「空」而存在而運動。「空」的含義,就是緣起無自性。離開緣起,就沒有宇宙,沒有人生,沒有生滅。
  • 佛教:「阿彌陀佛」翻譯過來有何深意?真知道的人不多
    民間流傳著「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每一個人都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但真正理解這四個字的人很少,阿彌陀佛雖然是一尊佛,但「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翻譯過來其實是有特殊含義的。很多人都是從影視劇當中知道阿彌陀佛的,很多影視劇裡的出家人,都會把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掛在嘴邊,很多念佛的人,口中也會經常默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這幾個字到底有何深意?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 8分鐘的微電影【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轉發功德無量……!
    8分鐘,非常唯美的微電影【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轉發功德無量!所有的人都因佛陀入滅而悲泣難止,大地震動,人神共悲,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唯一依靠將離他們而去。佛陀並沒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樣選擇長久地住世,而是這麼早就示現涅槃,因為他擔心弟子們會因為他的長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見佛陀的良苦用心!
  • 最常見佛教禮節:雙手合十的內涵
    合十也稱合掌,是最為常見的佛家禮節。幾乎可以在任何場合使用。不論是禮佛,拜見長者或是同修之間問訊以及向旁人致意,都可以合十為禮。即使是非佛門中人,在有關場合,我們也「入鄉隨俗」使用合十禮。但對於這個看似再簡單不過的禮節,我們不一定了解它的內涵,也有可能在使用的時候並不規範。
  • 《金剛經》:受持演說這四句偈,功德無量
    《金剛經》大家都不陌生,是一部家戶喻曉的經書,即使不學佛的人也大多有所耳聞;而對於學佛的人來,則是必須要誦讀奉行的經典。《金剛經》甚至被稱為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經典之一。為何人們對短短的這部經如此看重呢?從經名就可以看出,它用金剛來比喻般若智慧的銳利、堅強、無堅不摧,能斷一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