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別人說「隨緣」、「放下」、「隨喜」這些字眼,尤其是佛弟子之間說的更多,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簡單解釋一下,希望大家不要再誤解了!
一,隨緣吧!
佛法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世界上一切人、事都是無常的,都是隨時在變化的,好事變壞事是無常,壞事變好事也是無常,死亡是無常,出生也是無常。
隨緣不是隨便,是在果上隨緣,因上努力。佛教常講「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在因地上,也就是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上下功夫。只要種下了因,遇到緣就會結果,這是一定的。但這個緣是外境,是無常的,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明白了因果的道理,就只管在因上努力,其他一切隨緣就好了。
二,放下吧!
每當有人遇到困難或者挫折的時候,佛弟子經常勸人放下吧,到底什麼是放下呢?怎樣做才能放下呢?
放下不是放棄,並不是什麼也不做了,工作也不幹了,家庭也不要了,孩子也不管了,那不是放下,那是自暴自棄。真正的放下,是放下心中的執著與妄想,把煩惱和痛苦放下,外緣是無法掌控的,你即使著急上火,也無濟於事,不是自討苦吃嗎?日子該怎麼過還得怎麼過,盡人事以聽天命,做好自己應該做的就可以了。
三,功德無量!
有時候我們做點善事,別人就會說「功德無量」,那什麼才是「功德」呢?
功德跟福德不同,功德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功」就是功夫,「德」就是收穫、得到。有一分功夫,就會有一分收穫,什麼功夫?戒定慧。比如我們修財布施,布施就是為了破除慳貪,布施後,我們真的把慳貪舍掉了,那就是有功夫了,那就是功德。如果你雖然也布施了,但還是有貪心,那有沒有好處?有,但沒有功德,只有福德,也就是福報。
四,歡迎隨喜功德!
現在網上、群裡,經常看到「歡迎隨喜功德」的字樣,那隨喜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捐錢嗎?要捐多少才合適呢?
隨喜功德,就是隨順他人的歡喜,成為自己的歡喜,看到他人做善事,自己也心生歡喜,好像自己做一樣,盡心盡力幫他完成,所以隨喜不一定就是捐錢。
但在今天這樣一個金錢社會,大家往往認為隨喜就是捐錢,這也無可厚非。那一般隨喜多少錢合適呢?捐的多了又捨不得,捐的少了又怕人笑話,這咋辦呢?答案就是量力而行,不要隨意,也不要刻意。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寺院裡在分一堆橘子,讓師父們自己去拿,一人一個。這事就比較難辦,如果拿大的,別人就會說你貪心太重;如果拿小的,別人就會說你沽名釣譽。那怎麼辦呢?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拿離自己最近的那個。
當然,現在網上騙人的很多,一般主動找你隨喜的,大多是假冒的,還是要儘量注意,避免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