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甘肅和青海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推行民主改革,以徹底破除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奴隸制。但這一舉動遭到了當地少數民族反動頭人、封建土司和宗教人士的反對,他們擔心失去自己的土地、奴隸和高高在上的地位,便極力採用各種方法對民主改革進行抵制和破壞,乃至發動武裝叛亂。
▲解放軍剿匪部隊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這些人利用宗教迷信和民族矛盾,脅迫和裹挾當地群眾參加叛亂武裝,並且私下進行串聯,以歃血為盟,吃咒等手段組成了「同盟」。他們不但要破壞民主改革,乃至要顛覆人民政權,甚至想要將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從中國分裂出去,以便永遠維持反動的封建農奴制度。
1956年3月下旬,四川康定地區首先發生了武裝叛亂,叛亂很快就蔓延到了甘、青地區。到了6月份,當地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各級人民政府派到各部落的工作隊人員遭到殘殺,國營商店和貿易公司遭到搶劫,叛匪還切斷了通向內地的交通和通訊,並且開始攻擊解放軍守備部隊。
面對嚴峻的局勢,駐甘肅的我11師出動33團的2個營和1個山炮連,以及師部的騎兵偵察連奉蘭州軍區的命令,開赴甘南地區,增援當地的駐軍,平息叛亂。為了徹底殲滅叛匪,我軍本著「政治爭取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向參加叛亂的部落提出了一個「六項條件」,要求他們「1、繳械投降,低頭認罪;2、解散叛亂武裝;3、保證不再重犯;4、維護交通;5、交出罪魁禍首;6、保證政府工作組的人身安全」。
此時正值叛匪氣焰囂張之際,他們對我軍提出的條件嗤之以鼻,當地的西倉、拉仁果和大參等部落早就訂立的所謂的「同盟」,妄圖憑藉著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與我軍進行周旋,頑抗到底。
為了打消這些封建土司和頭人不切實際的幻想,我軍決心以大軍進剿。6月14日,我軍以33團的2個步兵連,1個重機槍連、1個迫擊炮連,以及騎兵第1團、73團的3個連,首先對集結在曬銀灘地區的拉仁果部落的700多叛匪進行合圍作戰。
我軍兵分三路,為了防止叛匪發現我軍的行動打草驚蛇,我軍的迂迴部隊特地繞了大圈,盡力向叛匪的側翼和後方包圍過去。但遺憾的是,叛匪畢竟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對地形、高海拔地區的氣候的適應性遠比我軍強。我軍的包抄行動還是被叛匪的遊騎發現了。
此時已經是14日上午11時50分,為了避免叛匪逃竄,我軍提前發起攻擊,三路部隊瞬間槍炮齊發,猛烈的火力頓時打的沒有防備的叛匪人仰馬翻,這些嗜血的叛匪完全喪失了往日的囂張氣焰,一個個丟下帳篷、輜重甚至武器,沒命似得翻身上馬就四散奔逃,在我軍的攻擊面前不堪一擊,甚至連一個回合也沒有就已經全軍潰散。
▲解放軍指揮員在討論作戰方案
我軍隨後轉入了追擊,到下午13時30分許,由於叛匪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已經逃散,我軍騎兵的追擊已經無法取得戰果,為了避免部隊分散導致被敵人各個擊破,我軍收攏了追擊部隊,戰鬥宣告勝利結束。
這次戰鬥擊斃叛匪106人,俘虜10人,繳槍33支,子彈352發,馬9匹以及大批物資。雖然叛匪大部逃散,但這次勝利對拉仁果部落的震撼極大,而且由於丟掉了幾乎所有的輜重,叛匪們在野外饑寒難耐,那些「盟友」不但不接濟,還伺機要吞併他們,最終拉仁果部落不得不在6月20日向我軍繳械投降,交出步槍98支。我軍至此將叛匪所謂的「同盟」神話打破,也為進一步殲滅其他叛匪奠定了基礎。
編輯/周洪新
更多當代歷史相關事實,以及觀點評論請關注看北朝,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