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就是這樣的作品。取材於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我曾經多次與家長和學生共品《三字經》,曾經就有家長和學生問「竇燕山」的情況,對他的義方特別有興趣。我們得先知道誰是竇燕山。竇燕山,本名竇禹鈞,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境內的富家子弟,家住薊州漁陽(今屬天津薊縣),古時候的漁陽地處燕山山脈,所以人們稱他叫竇燕山。那他的義方是不是像九陰真經或者九陽真經、易筋經那麼通感般神奇?我果斷回答,並非玄幻神奇的義方,其實人人能做到。也並不需要保密,只要有心,處處都是義方展示風採的地方,也處處是溫暖,處處都是正能量,處處是好家風,處處是好學風。
因為義方就是家風,影響孩子的成長。並且可以保留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五子登科的成語就是取自他們家,也就是因為好家風的傳承。
五子登科可不是市儈的解釋為房子票子什麼的,是正兒八經的五個兒子。長子竇儀,字可象,後晉天福六年(941年)考中進士。後漢時期,任職禮部員外郎。後周時任職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到了北宋年間,任工部尚書兼大理寺通判。主編過《宋刑統》三十卷。次子竇儼,字望之,與兄長同年中進士,在後晉、後漢、後周等朝擔任史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任職禮部侍郎,編著《周正樂》一百二十卷。三子竇侃,「文行並優」,後漢乾佑二年(949)考中進士,在後周時期任職起居郎,負責為皇帝撰寫起居注。四子竇偁[chēng],字曰章,後漢乾祜二年(949年)中進士,為人剛直不阿,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任職兵部郎中,主張對契丹人「休兵牧馬,以徐圖之」,勸阻了宋太宗的貿然北伐的行動,後升職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秋天病逝,宋太宗親臨葬禮現場弔唁。五子竇僖,後周時期中進士,在北宋時期,任職左補闋,為官清正廉潔,深為百姓擁戴。
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但是都人品絕佳,因為他們的老爹是他們一生的導師。既有正面垂範,又有慘痛教訓帶來的鮮活課程。
竇禹均小時候其實也是一個熊孩子,並且還有過不少的惡行。做生意大鬥進小鬥出,欺行霸市、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所謂惡有惡報,有很多相士對他的定論就是無壽而無子,竇禹均也每日惶惶。最有震撼力的是他的老爹出現在他的夢裡,跟他說作惡多端上天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嚴重到死期將至而家產將無人繼承。這是最具說服效果的一個夢了。老竇從醒來那一刻起就換了腸子了。開辦學堂、扶危濟困、美人之美,反正就是多做善事。把資本原始積累的那些錢幾乎全部做了公益。很快便有了善有善報,他的妻子給他生了五個兒子。他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他的五個兒子從出生開始見到自己父親的樣子的時候就是一個公益人,正所謂耳濡目染。比如在家鄉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裡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再比如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還有很多拾金不昧、自身刻苦讀書、遵守各種行為規範的正能量的事情不能一一列舉,但是都被兒子們看在眼裡。
於是兒子們就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刻苦攻讀、勤儉樸素,有自律有格局,共同的理想也是為人民的幸福而奮鬥終生。
據說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的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當朝太師馮道為他賦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排除民間傳說中的迷信色彩部分,篩選出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竇燕山的義方就是三條:第一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第二家長以身作則孩子有樣學樣;第三家長引導孩子有理想孩子就把理想變成現實。
尹玖強其人:
任教二十一年,其貌不揚又常自嘲為帥。好讀書,認同讀書可以醫愚。故雖愚但不斷醫之。對於學問,自認是一好之者,故又自名好之。之於教學,務求精進二十年不敢懈怠,並執為致力奮進至萬世太平者。之於班主任,有情懷者矣,腳踏實地接地氣,因材施教重成長,人人於我眼中皆棟梁。無甚高大榮譽,但有高大信念,只想做個好老師好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