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訊】每周二、周四,來自海外的前沿產業資訊,讓你同世界接軌!
本期觀點來自:
Anmol Saxena
Ashva可穿戴技術聯合創始人、執行長
Anmol Saxena是Ashva可穿戴技術有限公司的執行長和聯合創始人,這是一家年輕的可穿戴醫療技術初創公司,總部位於班加羅爾(印度南部城市)。Anmol在福特汽車公司有一年的產品開發經驗。對納米電子學、數據科學、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學充滿熱情,她希望將所有這些技術匯聚在一起,開發可穿戴技術,推動人類的進化。
編譯:蒜泥科技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人們收聽和製作音樂的方式。
(想像一下,你在這樣的場景裡)
外面正在下雨。
你躺在床上,抱著你最喜歡的書,聽著你最喜歡的音樂。
你一直在聽的音樂很有可能是你的音樂軟體推薦給你的,它非常適合外面的天氣和你當前的閱讀活動。
而音樂科技公司——比如騰訊的Joox、QQ音樂等在向聽眾提供的大量地區音樂、盈利模式等方面,似乎有著不同的價值主張。但他們今天都唱著同一首歌——AI之歌。
補充說明:Joox是騰訊公司在香港推出的音樂app,所以界面風格,UI交互方面跟QQ音樂很類似。Joox內容部分(歌曲榜,歌單等)是以香港本地的粵語歌曲、臺灣及國際歌手的歌曲為主,很少能直接看到內地作品,這與當地市場的用戶聽歌習慣有關。Joox目前僅對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區用戶開放使用。
來源:google.com
近年來,人工智慧在音樂技術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普及。
我們試著對比一下,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下,人工智慧在音樂行業中是怎樣一步步俘獲聽眾心智的。
人工智慧通過個性化的播放列表,俘獲用戶的心
Louis Armstrong,來源:google.com
Elvis Presley,來源:google.com
過去:
每個藝術家都有他們自己的個性,並通過他們的音樂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人喜歡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爵士風格,但也有人每次聽到貓王演唱情歌時就無法自拔;一些人瘋狂追隨甲殼蟲樂隊的音樂,而另一些人則只是站在門口悠然自得地搖擺。
目前:
Joox、QQ音樂和KuGou等音樂流媒體應用公司一直在使用人工智慧來分析聽眾的偏好,並為個性化的聽眾體驗推薦特別策劃的播放列表。
通過使用基於人工智慧的「推薦引擎」,音樂流媒體應用程式分析聽眾的現有歷史並推薦新歌。
補充說明:音樂產業分為四個時代——曲譜時代、唱機時代、唱片時代、流媒體時代。音樂流媒體就是音樂在線播放服務,音樂數據存儲在音樂平臺的伺服器上,藉助網絡傳輸和音樂客戶端,用戶無需下載直接可以在個人電腦或手機上點擊播放。
未來:
雖然人工智慧現在僅僅被用來提供建議,但我認為,音樂流媒體行業很有可能會嘗試給聽眾提供一些創新功能——比如讀取心率、壓力水平、呼吸頻率,甚至是來自可穿戴設備的神經信號。
這樣的話,或許能為聽眾提供一些基於生物識別和生理特徵的音樂。
想像一下,你站在一個擠滿了人的地鐵裡。趕著去辦公室的嘈雜人群讓你感到焦慮。
而戴在你耳朵上的小智能設備識別出了你的焦慮,開始播放你最喜歡藝術家的音樂,並以一種更柔和、更平靜的旋律播放方式。
然後再加上一個反饋機制,它能自動識別——這種柔和的旋律是如何影響你健康生命體徵的,從而進一步改善音樂,以達到更多的治療結果。
有一種可能性,AI將能夠改變歌曲的旋律、流派、音調質量、和聲節奏等,以適應你的身體器官,嘗試和本質上「治癒」你。
這可能是下一波「通過人工智慧實現音樂個性化」的浪潮。
AI打破了有限選擇的範式
來源:google.com
過去:
要在家裡聽音樂,聽眾必須購買12英寸的黑膠唱片,每一面只能播放大約22分鐘的音樂。這東西很貴,所以更多聽眾只知道當地藝術家創作的音樂。
隨著廣播媒體流媒體的大規模商業化,藝術家們開始創作更短的3-7分鐘的歌曲,這樣更容易在廣播中播放。
隨之而來的是專輯被錄製並以cd和dvd的形式出售的時代。
網際網路的民主化和音樂產業的轉折點是:蘋果公司在本世紀初將其按歌付費的功能商業化,這使得聽眾可以從無數藝術家那裡下載無數首歌曲。
目前:
如今的音樂軟體允許聽眾更進一步,不用按歌付費,而是按月或按年付費,就可以從不受限制的藝術家那裡獲得超多海量歌曲。
不完全統計,音樂軟體每天在平臺上上傳大約2萬首新歌,聽眾可以無限暢聽。
未來:
未來音樂個性化的核心在於——個體聽眾體驗音樂的方式。
通過虛擬實境等技術,聽眾不僅能「聽」音樂,還能虛擬地看到自己喜愛的音樂家為自己表演。
通過可穿戴的設備(神經傳遞模擬器),聽眾將在他們的骨骼、肌肉和大腦區域」感受到「音樂。他們也可以通過這些刺激感受藝術家的情緒和情感流露。
人工智慧影響藝術家和音樂家的創作過程
來源:google.com
過去:
以音樂家、樂隊和藝術家為主題的電影深受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
粉絲們喜歡看到榜樣的創作歷程,喜歡他們尊敬的藝術家為歌曲汲取靈感的方式,喜歡歌詞在奇怪的時刻打動他們的方式,以及他們精心編排音樂,最終創作出一首讓全世界歌迷(無論語言、國籍),都能產生共鳴歌曲的方式。
目前:
如今,創意過程是數據驅動的。
唱片公司和音樂家傾向於通過音樂平臺等來源共享的數據來研究人們的喜好,確定哪些音樂上線了,通過哪些渠道售賣,賣給哪個年齡段、宗教、性別、職業的人群;或是哪些音樂不吃香等。
AI在音樂技術中的另一個應用是音頻的掌握。
加拿大科技公司Landr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幫助音樂家在與專業工作室同等的水平上,以一半的成本和時間來提高音樂的音質。
這樣的應用程式(通過AI技術)分析歌曲,並掃描大量相似的曲目庫,提供即時建議,以提高音頻質量,增加獨特性和個性化的曲目。
未來:
繼續我之前對生物特徵驅動音樂推薦的考慮,人工智慧可能將嚴重影響所有音樂家的創作過程。
未來可能要求音樂家擁有深入的神經科學、心理學以及人工智慧基礎知識,並利用這些知識來決定所要創作的音樂類型。
人工智慧可能最終會創造出自己的音樂
來源:google.com
許多音樂技術資深人士,比如印度Gaana App公司執行長Prashan Agarwal預測,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會創造自己的音樂。
AI使用」生成式對抗網絡「或其他類似技術,分析對用戶有利的節拍、節奏、情商、類型、樂器等來生成新音樂。
想像一下這個時代的到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專屬的、完美的音樂。
無論未來如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人們聽音樂的方式,以及製作音樂的方式,正在迅速改變。該行業正在努力應對人工智慧的影響,還有很多事情需要考慮。
具體地說:
如果音樂流媒體的未來真的是依賴於生物識別的個性化,那麼音樂流媒體應用程式公司是否有權利為我們提供」治癒療法「,並試圖治癒我們?
這樣的音樂推薦和消費對我們的健康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感影響?
具有治癒作用的音樂會讓我們感覺更快樂嗎?還是會讓我們更加依賴科技來治癒我們?
音樂流媒體應用程式產生的數據可能會被賣給第三方保險公司和廣告代理公司,並可能被濫用來影響我們的消費能力。那麼每個月流媒體音樂的實際價格是多少呢?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慧真的能自己創造音樂,它會擁有音樂的版權嗎?這樣做的法律框架會是什麼樣的?
最重要的是,什麼時候我們會最後一次圍坐在篝火旁,唱著我們都知道和喜歡的同一首歌?
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說說你的觀點,一起來討論吧!
蒜泥科技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