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l Hanson - Traveling Light
03:29來自蝸牛殼上的風
前幾年一部青春劇《你好,舊時光》曾引起不少人的共鳴,歲月如歌亦如刀,過去對未來有多嚮往,現在對過去就有多懷念。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匆匆而行,只顧著向前,任憑身邊人一個個成為過客。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人類的確是一種矛盾的生物,我們一方面追求刺激,厭惡一成不變的生活,另一方面,卻會因為一首老歌陷入回憶,潸然淚下。如今懷舊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的懷舊情結甚至更甚。為什麼我們一邊喜新厭舊,一邊卻在不斷懷舊?
未來意味著刺激和希望;過去則意味著熟悉和安全。北島在《波蘭來客》裡寫道: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好奇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我們天生有追求新鮮事物的本能,但是當我們步入社會發現身邊的一切都在變,失落感將我們緊緊包裹,我們會想,更好的都在從前。我們把老歌點上循環播放,反覆觀看情結早已爛熟的電影,我們更喜歡和朋友談論過去的事,這種由熟悉而來的安全感讓我們感到舒適。物慾橫流的社會裡再沒有人文精神的容身之地,滾滾紅塵裡,人們都覺得自己是時代的遺民。
人類學家Mark Fisher曾說,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的全世界廣泛的懷舊風潮,是資本主義社會進入晚期的一種社會現象。他稱其為「消失的未來「,我們現在已經喪失了想像未來的能力,所以才會把激情投入到無盡的懷舊中去。工業文明兩百年創造的物質財富比過去人類兩千年還要多,精神財富卻愈發匱乏。社會的劇烈變化讓人們無所適從,緊張的生活節奏使我們渾渾噩噩,在喧鬧的都市中,身體走得快了,心靈便跟不上了。
美國著名遊戲《輻射》系列便呈現了一幅詭異的畫面:一方面人們自得於科技的發展把人類帶入原子能時代,但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卻處處彰顯著上世紀50年代的畫風。這正是復古主義黑色幽默的體現。面對科技社會的日新月異,人們需要一個心靈的安身之所,當科技把人作為手段而非目的,那麼文明也就失去了意義。「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不古的豈是人心,日下的又只有世風嗎?
懷舊是人之常情,遺忘才是世界上最無奈的情緒。最大的絕望感便是厭惡過去的自己,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變得如何,那麼回頭看看也無妨,最好的自己都已經寫在你曾經經歷的故事裡了,未來的路漫漫又何妨?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緬懷過去和擁抱未來本就是一個事物的兩面,願你能夠回想起你的成長故事,願你更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舊時光,願你在這鋼鐵森林裡能有一處自己的棲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