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易縣15公裡的永寧山下,有一座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的帝王陵寢,清泰陵,佔地約8.47公頃,這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裡面埋葬著清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與敦肅皇貴妃。
孝敬憲皇后是雍正皇帝的原配妻子,內大臣費揚古之女,母親是努爾哈赤玄孫,可以說出生顯赫,更是作為雍正唯一冊封過的皇后,那麼她與雍正皇帝合葬也是理所當然,可是敦肅皇貴妃,即年妃,年羹堯之妹,作為「逆臣」之妹的她,又為何能與雍正皇帝合葬與泰陵呢?
因為,年妃是雍正最寵愛的妃子
敦肅皇貴妃,年氏,名秋月,祖籍懷遠火廟北年家莊牛王殿,今安徽省蚌埠市。其父為年遐齡,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兄年希堯,曾任工部侍郎,另有一兄年羹堯,雍正寵臣,曾任撫遠大將軍,封一等公,是雍正朝權傾朝野的權,因其自恃功高,變得驕橫跋扈,無君無父,最終招致雍正皇帝忌憚,落得一個悲慘的結局。
在今天受許多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雍正最寵愛乾隆皇帝之生母熹貴妃,年妃不過是影視劇中所演繹的那樣是一個不得寵的惡毒婦人,仰仗其兄年羹堯的權勢才得以成為皇貴妃。
然而,我今天要告訴大家的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熹貴妃只是一個不受雍正皇帝寵愛的小角色,只是,她的運氣比較好,生下了乾隆這個寶貝兒子,仰仗乾隆才得以被人當成雍正皇帝寵妃,事實上,年羹堯之妹才是雍正皇帝最寵愛的嬪妃,沒有之一。
那麼,雍正到底有多寵年妃呢?
年妃,原屬於漢軍鑲白旗,後因其受雍正寵愛,全族被抬入鑲黃旗。年氏初入雍親王府時為側福晉,在雍正繼位後又被冊封為貴妃,後宮中地位僅次於當時的皇后孝敬憲皇后。在年氏的冊封典禮上,雍正更是特命公主、王妃、命婦皆向年氏行跪禮,要知道與年氏同在雍親王府為側福晉,且入府時間更早的李氏也只是封了個齊妃,兩相較之,雍正有多寵愛年氏,可見一斑。
此外,年氏自康熙五十年入雍正王府,康熙五十四年為雍正生下一女(即雍正四女)後,康熙五十九年生皇七子福宜、康熙六十年生皇八子福惠、雍正元年生皇九子福沛。也就說自康熙五十四年,年氏首次為雍正生育後,直至其去世的十一年間,雍正所出子嗣皆由年氏所生,也就是說年妃在這十多年的時間裡得到了雍正皇帝的專寵。
特別是年妃懷皇九子時,恰逢康熙大喪,連日操勞最終導致年妃難產,胎死腹中,最終年妃也因此直接就一病不起了。這可把雍正皇帝嚇壞了,為了讓年妃快點好起來,更是將年妃由貴妃的名位晉升為皇貴妃,在其病重時,雍正這個出了名的工作狂更是推掉了許多政務,就為了陪在年妃身邊,只是,雍正付出了那麼多努力,最終還是沒能將年妃留下來。
更有甚者,年妃病重之時,正是年羹堯犯事之際,雍正不舍年妃傷心,故沒有將年羹堯犯事告知年妃,為了年妃更是遲遲沒有處置年羹堯,直到年妃病故後,才將年羹堯這個大毒瘤給處置了。
年妃病故後,可以說整個喪禮辦的非常的隆重,可是雍正皇帝還是不滿意,將整個禮部的官員都給降職留任。此外,對於年氏所生的八阿哥福惠更是疼愛有加,帶在自己身邊撫養,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出來,雍正這是打算將八阿哥培養成接班人,只是可惜老八在八歲的時候就夭折了,要不然也就沒有乾隆什麼事了,最後,雍正更是將老八以親王之禮葬之。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雍正對年妃用情至深,那麼年妃隨雍正一同葬於泰陵也就不難理解了。
雍正陵寢為何從未被盜
按照清朝的祖制,雍正的陵寢應該建在遵化縣清東陵界內,與其父康熙皇帝為伴。的確,雍正一開始也是這麼做的,他曾經把東陵九風朝陽山作為自己百年以後的吉地,只是最終並沒將此作為自己陵寢所在。
對此,有兩種說法。
其一,認為雍正改調篡位,葬於康熙景陵旁難免心虛不安;其二,說世雍正好大喜功,殺戮成性,居功自傲,故另闢陵區為突出自己。
但,事實並非如此,據《工科史書》記載,為了廢掉九風朝陽山陵址,雍正曾傳諭:「此地近依孝陵、景陵,與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輿之人再加相度,以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帶砂石,實不可用。」
也就是說對於九分朝陽山的風水不好,不得以派和碩怡親王允祥與兩江總督高其倬另選陵址,最終選擇了易州太平峪,營建自己百年後的吉地。
此外,繼雍正之後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緒的崇陵也都選在了清西陵。也就是說埋葬在清西陵裡的皇帝大多比較樸素的,那麼陪葬品自然就比不上埋在清東陵的康熙、乾隆、慈禧。既然陪葬品都不豐富,盜墓賊自然也就沒那麼惦記清西陵了。
還有就是孫殿英盜了清東陵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墓後,清東陵跟著也得到了保護,這樣也就避免了清西陵重蹈清東陵的覆轍。最後還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理由,據說雍正因為殺伐果斷,故而有十分重的疑心病,害怕自己百年以後自己的陵寢遭別人惦記,所以在建造泰陵的過程中設計了十分完善的防盜工作,這樣可以有效杜絕了盜墓賊對泰陵的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