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分享】浙江省名中醫沈欽榮:張景嶽治疫經驗

2020-12-28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浙江省名中醫沈欽榮工作室 ,作者沈欽榮

浙江省名中醫沈欽榮工作室

中醫藥科普宣傳。沈欽榮,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浙江中醫藥大學碩導,浙江省中醫藥重點學科骨傷科學術帶頭人,紹興市中醫藥學會會長,紹興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

張景嶽為明代著名醫家,越醫魁首,理論臨床均擅勝場,為溫補學派代表人物,其治疫經驗也充分體現了溫補思想,現簡述如下。

三大原則

景嶽認為瘟疫是有傳染性的傷寒,其首立治疫三大原則:一是病宜速治。景嶽認為疫邪致病,「一人不愈,而親屬之切近者,日就其氣,氣從鼻人,必將傳染,此其病之微甚,亦在乎治之遲早耳」(《景嶽全書·傷寒典·病宜速治》)。故凡作湯液,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速治,則易愈矣。二是法貴圓通。景嶽認為瘟疫「可見病多變態,執滯難行,惟貴圓通而知其要耳」。三是汗法有六要五忌。景嶽將治瘟之法歸納為汗、補、溫、清、吐、下六法,而尤以汗法為最緊要,因「傷寒之愈,未有不從汗解者,故法雖有六,汗實統之」。其汗法六要為:汗由液化,其出自陽,其源自陰。若肌膚閉密,營衛不行,非用辛散,則玄府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一也。又若火邪內燔,血幹液涸,非用清涼,則陰氣不滋而汗不出,此其二也。又若陰邪固閉,陽氣不達,非用辛溫,則凝結不開而汗不出,此其三也。又若營衛不足,根本內虧,非用峻補,則血氣不充而汗不出,此其四也。又若邪在上焦,隔遮陽道,不施吐湧,則清氣不升而汗不出,此其五也。又若邪入陽明,胃氣壅滯,不以通下,則濁氣不解而汗不出,此其六也。凡此者皆取汗之道,是即所謂六要也。其汗法五忌為:一曰熱在表者,二曰元氣本弱,三曰實邪內結,四曰中虛氣弱,五曰病非陽明實邪。景嶽謂「能知六要而避五忌,傷寒治法盡於是矣。第假熱者多,真實者少,能察秋毫於疑似,非有過人之見者不能也」。

治疫六法

01

汗散法分四法

平散法適應症:但有外證,內無寒熱、元氣無虧者。代表方正柴胡飲,此外如十神湯、參蘇飲,皆可酌用;若感四時瘟疫,而身痛發熱,及煙瘴之氣者,宜敗毒散,或荊防敗毒散。溫散法適應症:寒邪外盛,內無熱證,元氣無虧而氣清受寒者。代表方二柴胡飲,若寒甚表實者,惟麻桂飲為最妙,此外如五積散、麻黃湯、聖散子之類,皆可酌用。涼散法適應症:外熱裡亦熱,脈證俱陽,煩渴喜冷,元氣強實者。代表方一柴胡飲。若內外俱熱,或為熱瀉者,宜柴芩煎;表裡俱熱而兼斑疹者,宜柴葛煎。補散兼施法適應症:感邪而兼營衛不足、血氣不充者。若寒邪在營,肝脾血少,邪熱不退者,宜三柴胡飲,或歸柴飲。若寒邪在衛,脾肺氣虛,表邪不解者,宜四柴胡飲。若脾胃氣血不足,邪熱不解者,宜五柴胡飲。若邪在半表半裡,往來寒熱,而微見氣虛者,宜小柴胡湯。若溫暑大熱大渴,津枯液涸,陰虛不能作汗者,宜歸葛飲。若寒邪深入,而陰中陽氣不足,或背惡寒者,必難散解,非理陰煎不可。若中氣大虛大寒,身熱惡寒,或大便溏洩,而表邪不能解者,非大溫中飲不可。

02

補虛法分平補法、補陰法

景嶽認為「傷寒偏打下虛人。且今人虛弱者多,強實者少,設遇挾虛傷寒,而不知速救根本,則百無一生」。景嶽的經驗是凡用補之法,但察其胸膈何如,若胸腹多滯者,未可補;年壯氣實者未可補;若氣本不實,而胸腹無滯,則人參、熟地之類放膽用之。平補法適應症:氣血俱虛而邪不能解者。代表方五福飲為主,而隨證加減用之。陰法適應症:傷寒精血索弱,或陰中陽氣不足,脈細弱而惡寒者,必須大助真陰,則陽從陰出,而表邪自可速解。代表方理陰煎加柴胡、麻黃之類。若陰虛發熱,面赤口渴,煩躁,脈浮洪無力者,宜六味地黃湯大劑與之。景嶽還告誡說,攻法見效速,補法見效緩,要有定力;對虛久畏藥者,只宜獨參湯,或濃或淡,或冷或熱,隨其所好,時時代茶與之,連日勿間,使其營氣漸復,則邪氣漸退,大有回生之妙;若藥後察其脈,弱者漸強,小者漸大,弦者漸滑,緊者漸緩,則大汗將通,吉期近矣。

03

溫補法

景嶽這裡雖名謂「溫補法」,重點在「溫」,他說「凡治傷寒、溫疫宜溫補者,為其寒邪凝滯,陽不勝陰,非溫不能行,非溫不能復也。如寒氣在經者,以邪在表也,宜用溫散,法具如前;寒氣在髒者,以陽氣虛也,或宜溫補,或止溫中」。臨床應用本法的關鍵是要辨清真假寒熱。「然用溫之法,但察其外雖熱而內無熱者,······真假不識,誤人不淺矣。」溫法適應症:傷寒發熱,而命門陽虛,或惡寒,或身痛,或嘔,或痢,脈弱氣虛,而表不能解者。代表方大溫中飲,或理陰煎。景嶽尚有溫藥涼服妙招「若虛火上浮,喉痛熱躁,不能熱飲者,用井水浸藥冷與飲之,此用假寒之味,以解上焦之假熱,真熱之性,以救下焦之真寒,回陽起死,真神妙之法也」。對於臨床見到溫補後而病人昏憒、煩熱難愈者,景嶽認為是陽邪獨亢,陰氣不至,虛中有熱,但改滋陰,以犀角地黃湯加黃芩、麥冬,或一柴胡飲加知母之類。自注「一劑即效,其妙如神。醫中圓活,最宜知此」。

04

清利法

景嶽謂:「火實者,宜清火;氣實者,宜行氣;食滯者,宜消食;痰盛者,宜化痰,皆所謂清利也。凡此數者,滯去則氣行,而表邪自解。」清利法適應症:傷寒火盛者,熱入陽明,煩渴躁熱,脈洪便實,而邪有不解者,宜柴胡白虎煎;若傷寒口渴,煩熱赤斑,脈洪大而無力者,宜人參白虎湯;若傷寒邪在太陽,發熱頭痛,脈洪大,表邪未解,而內熱又甚者,宜一柴胡飲,或三黃石膏湯,或六神通解散;若六經通熱,火邪不解,或狂斑煩躁,或頭紅面赤,口乾舌黑,脈洪邪實者,宜抽薪飲,或黃連解毒湯,或加柴胡。凡瘟疫熱甚,而煩渴不寧者,宜雪梨漿時時與之,解渴退火最妙,大勝於益元散。冷水稟天一之性,甘而不苦,故大能清熱解煩,滋陰壯水。凡火盛水涸,大渴便結,營衛熱閉不能作汗者,最宜用之。傷寒兼雜證者,治宜調和、清利。凡傷寒兼風,發熱,咳嗽多痰者,宜柴陳煎。若食滯氣實,邪結胃脘,而表不解者,宜大和中飲加柴胡。若感四時寒溼之氣,以致脾胃不和,或嘔或吐,或洩瀉脹滿者,宜平胃散。或寒盛多吐者,宜和胃飲。若外感風寒,內停飲食, 頭痛寒熱,或為吐瀉脹滿者,宜藿香正氣散。

05

吐法

吐法適應症:上焦有滯, 或食或痰,結聚胸膈;寒邪濁氣內陷膈間,為痞為痛。禁忌症:中氣虛寒,脈弱無力,氣短虛煩不寧者,皆不可吐。凡用吐藥,中病即止,不必盡劑。吐法一:用蘿蔔子搗碎,以溫湯和攪,取淡湯徐徐飲之,少頃即當吐出。即有吐不盡者,亦必從下行矣。又法,以蘿蔔子為末,溫水調服一匙, 良久吐涎沫愈。吐法二:用鹽少許,於熱鍋中炒紅色,乃入以水,煮至將滾未滾之際,攪勻,試其滋味稍淡,乃可飲之。每用半碗,漸次增飲,自然發吐,以去病為度而止。

06

下法

下法適應症:陽明邪實於腑而秘結腹滿者;或元氣素強,胃氣素實。禁忌症:大便雖數日不行,而腹無脹滿,及大便無壅滯不通之狀;連日不食,而臍腹坦然,軟而無礙者,此陽明胃腑本無實邪,切不可妄下、妄導,以洩中氣。若時氣瘟疫遍行,火邪內蓄,三焦實熱,大便秘結而邪不能退者,宜五瘟丹。若時行瘟疫發熱,火浮於上,胸膈結熱者,宜大清丸。凡諸有宜通宜下者,但隨證作引,送百順丸一二三錢,最捷最妙。

在2019年12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生以來,中醫藥積極參與疫情防控之中,張景嶽治疫經驗值得借鑑。

原標題:《【學會分享】浙江省名中醫沈欽榮:張景嶽治疫經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學會新聞】第四屆張景嶽醫學思想學術論壇暨紹興市首屆景嶽中醫...
    原創 樓彥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12月17-19日,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主辦,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
  • 「浙派中醫」紹興再出發
    原因無他,主持此次活動的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浙江省名中醫王曉鳴教授介紹:「此次恰逢浙江省中醫藥最高學術機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換屆之際;浙江省中醫藥正站『十四五』規劃』的門口,即將迎來最新發展機遇。」至於為何在紹興、在「國寶級」古代名醫張景嶽的老家舉行,那是因為,3年多前,浙江中醫藥第一次打出了「浙派中醫」大旗,時間長達半年、行程超過三千公裡的「浙派中醫」大巡講,正是從紹興啟程。
  • 【學會發布】張景嶽醫學思想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獲獎名單揭曉!
    【學會發布】張景嶽醫學思想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獲獎名單揭曉!近幾年,「浙派中醫·張景嶽」為主題的各類學術活動成功舉辦,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其中,最顯著的一項便是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對景嶽中醫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諸多的學術論文。
  • 朱丹溪張景嶽樓英……浙江名醫群星璀燦!今天他出場
    基於此,全力投入中醫藥傳承創新的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一直在實施一個計劃——舉行浙籍醫家朱丹溪、張景嶽、樓英、張山雷的學術研討會,挖掘、傳承、創新、推廣他們的中醫藥文化。這一次,是四位醫家中最後一場研討會。具有紀念意義的是,2019年,是蘭溪中醫專門學校建校100周年暨張山雷先生執教99周年紀念。
  •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
    【學會通知】2020年內科分會學術年會暨名老中醫經方運用經驗傳承提高班於10月24日-25日在線上… 2020-09-28 18: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年會暨全國名中醫王永鈞學術經驗傳承研修班將於9月18日-19日在…
    【學會通知】2020年腎病分會學術年會暨全國名中醫王永鈞學術經驗傳承研修班將於9月18日-19日在… 2020-09-02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會通知】2020年皮膚科分會學術年會暨中醫皮科理論研討與經驗...
    浙中會〔2020〕2 號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關於舉辦2020年皮膚科分會學術年會暨中醫皮科理論研討與經驗分享學習班的通知有關單位、有關人員: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主辦,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承辦的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
  • 國醫聖手傳經送寶 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
    論壇開幕 合影 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興東) 12月5日—9日,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創新論壇、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艾灸學術研討會在煙臺東山賓館舉行。活動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煙臺市針灸學會等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協辦。各路國醫聖手相聚煙臺,共商中醫、民族醫發展大計,研討了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症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艾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艾灸行業的產業技術等相關問題。
  • ...2020年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
    有關單位、有關人員:根據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學術活動計劃,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聯合主辦,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承辦的「2020年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繼續教育學習班」將於2020年9月5日—6日在線上舉辦。
  • 張景嶽治頸椎病的名方!化解頸椎增生、頭暈耳鳴,值得研究
    這就是張景嶽的大補元煎。 人參15克,山藥9克,炙甘草6克,杜仲9克,熟地黃9克,當歸9克,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水煎服。 張景嶽是我國明代的著名中醫學家。這個我就不多說了。他的大補元煎,乃是補陣方藥裡面的第一方。
  • 姚新苗:微創小針刀,解決疼痛大問題 | 名中醫是這樣煉成的
    王大伯這次專門來找浙江省中山醫院姚新苗教授,他善用小針刀是出了名的,還沒到9點,診室裡已經有兩大排的隊伍了。問診之後,王大伯俯臥在病床上,只見姚教授用一支比原子筆芯還要細的針刀,在他的後腰正中間的「痛點」處,一插、一撥、一捻,不超過2分鐘,疼痛立馬緩解了不少。「真的是名不虛傳,難怪大家都讓我來找您。」王大伯一邊起身,一邊豎起大拇指給姚教授點讚。
  • 【媒體視角】【新周刊】浙江中醫大流派十佔三——紹派中醫傳奇
    風景秀麗的柯巖風景區旁的鑑湖大酒店,來自全省各地的200多位浙派中醫後來者齊聚在這裡。這是「浙派中醫」宣傳巡講活動的第一站,也是一場以紹派中醫為主題的學術講座。  「浙派中醫,是浙江中醫的統一稱謂。首屆全國名中醫、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浙江中醫藥大學曾經的校長,也是這次浙江中醫稱謂研究工作的主持者。「浙派中醫是浙江中醫流派的統一稱謂,它又具體分成十個流派:醫經學派、傷寒學派、永嘉醫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錢塘醫派、溫病學派、紹派傷寒、針灸學派、本草學派。」  那麼,在浙派中醫裡,紹派中醫究竟佔據著怎樣的地位?
  •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運動養生 2020-04-27 14: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助推中醫藥傳承創新 4名80歲以上高齡名中醫傳授臨床經驗
    12月19日,「致敬經典,致敬先生」暨深圳市80歲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大會在羅湖中醫院舉行,4位80歲以上高齡的廣東省名中醫現場為大家傳授中醫秘籍,為深圳市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作出典型示範並推動廣泛經驗交流。
  •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情志養生
    【學會中醫】源於《黃帝內經》的智慧:中醫養生四大基石之情志養生 2020-04-10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術功夫秘籍、周易術數、道家法術丹道、中醫歧黃等秘籍
    青囊秘錄醫林拔萃—貴州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醫療經驗選編(袁家璣)醫林拔萃—貴州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醫療經驗選編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7輯)(掃描版)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六輯)(掃描版)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四輯)(掃描版)醫林薈萃—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第一輯
  • 張景嶽的醫案,教你除溼熱治腰痛
    今天,我繼續給你說醫案,講故事,聊中醫。我們一起來感受中醫的魅力吧。我想跟你說的是張景嶽的故事。張景嶽,明代的醫學家。他寫了一部書,叫做《類經》,是對《黃帝內經》的一次重要梳理,在中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有一次,張景嶽正在家中治學,忽然聽到門外傳來急促的敲門聲。家人開門一看,來了幾個鄉鄰。其中一個說,請景嶽先生出手相救,因為有一個人,被腰痛折磨得要自殺了!張景嶽一聽,愣了。
  • 【學會中醫】浙江藥膳——芝斛太極羹養生盅
    【學會中醫】浙江藥膳——芝斛太極羹養生盅 2020-11-16 14: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會通知】2020年中醫美容分會(籌)學術年會暨中西醫結合美容...
    【學會通知】2020年中醫美容分會(籌)學術年會暨中西醫結合美容技術推廣應用學習班於10月9日-1… 2020-09-18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營市中醫學會及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學術年會舉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欣 東營報導  12月11日下午,東營市中醫學會及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學術年會開幕  本次學術大會包括「東營市中醫學會及中醫協會首屆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和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盧思儉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研討會」兩個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