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中醫藥傳承創新 4名80歲以上高齡名中醫傳授臨床經驗

2020-12-24 SZNEWS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2月20日訊(記者 李慧 通訊員 孟慶春)中醫藥振興發展離不開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12月19日,「致敬經典,致敬先生」暨深圳市80歲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大會在羅湖中醫院舉行,4位80歲以上高齡的廣東省名中醫現場為大家傳授中醫秘籍,為深圳市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作出典型示範並推動廣泛經驗交流。

80歲高齡仍然深耕於杏林 名中醫現場講授臨床經驗

本次活動由深圳市中醫藥學會、羅湖醫院集團羅湖中醫院主辦,由深圳市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委員會、深圳市元上教育有限公司承辦。

據悉,4位80歲以上高齡的廣東省名中醫王孟庸(女)、李志銘、王啟梁和陳福如他們都是深圳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建設者、實踐者、推動者和貢獻者,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善於學習,博採眾長,潛心鑽研,業績卓著。經過長期的臨證實踐,形成了各自的治學風格、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並且80歲高齡至今仍然活躍在深圳中醫臨床第一線,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傳幫帶作用,成為中醫藥後輩學習的楷模,並受到同行的尊敬和社會的廣泛讚譽。

「中醫文化裡的那一顆心啊(醫者仁人),這是發自儒家思想裡的那顆心,我們不要丟了」「為中國人服務還要為世界服務,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一個偉大使命」「我出生於農村,我當時看到廣大的農民兄弟都是依靠中醫藥把他們的病治好的,所以我從小就熱愛中醫,決心考上中醫院大學來進行學習」……在傳承大會上,4名老中醫講起他們深耕中醫多年的經歷時,感慨萬千。深圳市中醫院中醫師王孟庸,講述了她「從名醫之徒到名中醫」的成長之路;原福田區人民醫院(現中山八院)中醫師李志銘為杏林丹青,名醫畫家,氣度灑脫,德藝雙馨;寶安區人民醫院中醫師王啟梁衷中參西,悟道尋根,創新大衛生之「四和」健康觀;深圳市中醫院中醫師陳福如60年代就從廣州中醫學院分配來深圳工作,杏林拓荒,獨樹一幟,形成了注重脾胃為學術特點,以及擅長老年病中醫藥診治的專科特長。

名中醫王孟庸

深圳引入200餘人名中醫 促進中醫藥傳承工作

目前,經統計,長期在深圳的全國、省級名中醫近50名,深圳市名中醫和優秀中醫,以及各區的名中醫共200餘名。全市先後評選了10餘家名中醫館,建設了各種類型和規模的名老中醫藥專家工作室,促進了中醫藥傳承工作的開展。

「大家都知道中醫需要講傳承,但是誰來傳?怎麼傳?傳什麼?怎麼才能傳好?今天這個會議是我們落實傳承中醫工作的具體做法。」深圳市中醫藥學會聯合黨支部書記、監事長孟慶春介紹,深圳約有200多名名中醫,他們這幾年一直活躍在中醫的臨床第一線,目前也有一大批的中青年骨幹在跟著這些名師學習,相信這個工作長期堅持下去,能有力地傳承中醫文化。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中醫服務,使他們真正體驗到中醫在衛生保健中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持續引進國內頂尖專家團隊  羅湖中醫院向國內三甲醫院目標邁進

據了解,本次活動主辦單位之一羅湖中醫院,是深圳市最早的二甲中醫醫院,成立於1959年,2018年12月搬遷至羅湖區蓮塘仙桐路16號,由羅湖區政府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建為「上海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目前開放床位近700張,下轄康復院區、國貿名中醫館、黃貝街道社康服務中心等。

該醫院發揮羅湖醫改集團化運作優勢,積極同國內一流中醫院校開展廣泛合作,在建院之後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實習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協作醫院、江西中醫藥大學臨床教學醫院,在今年又正式掛牌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優才學院深圳分院,與中海中醫藥大學一同承接國內頂尖中醫藥人才的拓展培訓工作。

同時,羅湖中醫院持續引進了一大批國內頂尖專家團隊落戶羅湖,包括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省級優秀專家和省級名中醫, 「深圳市高層次人才、領軍人才」吳紅彥教授,中國針灸研究院趙宏教授,江蘇省名中醫全亞萍教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平樂郭氏正骨第七代傳承人郭豔幸教授等,全面推動了醫院「醫、教、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如今,醫院設有老年病科、針灸推拿科、骨傷科、康復科、兒科等一批特色重點專科,優勢突出、中醫特色鮮明,醫教研結合。目前,羅湖中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也正在建設成為國內一流、輻射大灣區、醫教研全面發展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大步邁進。「此次的傳承大會在羅湖區中醫院召開,是我們羅湖區中醫院很光榮和一個很重要的一項工作。這幾年,我們也非常注重中醫藥的傳承,先後引進了全國知名的一些專家。今後也將繼續為深圳市培養出堅信中醫、守正中醫的傑出的人才貢獻醫院應有的力量。」 深圳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羅湖區中醫院院長吳紅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羅湖區中醫院正在創三甲,此次會議對羅湖中醫院如何發揮中醫藥特色,突出以中醫為主體的一個醫院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下一步,將會做好整理工作,將全國各地所來的名中醫的經驗更好地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該校學生們,被送到市內多家知名中醫院拜師學藝,跟著導師在一線問診、治療,這樣的教學方式,至今已持續了4年多時間。  「傳統的中醫傳承方式,其實和傳統工匠手藝的傳遞是一個模式。」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專業學科帶頭人鄧福忠說,學徒很小被送到師傅家中,每天都做著端茶倒水的家務雜活兒,認字識文,也要學習採藥辨藥切藥炮製等工作。最後師傅帶著他行醫開方,傳授自己的理論、藥方。
  • 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 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
    鍾劍波  本報記者 陳建 黃珠慧子 文/圖  中醫藥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意義重大。為推進上饒市中醫藥事業產業傳承創新發展,11月16日,上饒市中醫藥大會在德興市召開,同時,上饒市中醫藥文化周、贛東北中醫藥交易大市場在德興市開市啟動。活動圍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主題進行。
  • 國醫聖手傳經送寶 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
    論壇開幕 合影 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興東) 12月5日—9日,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創新論壇、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艾灸學術研討會在煙臺東山賓館舉行。活動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煙臺市針灸學會等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協辦。各路國醫聖手相聚煙臺,共商中醫、民族醫發展大計,研討了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症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艾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艾灸行業的產業技術等相關問題。
  • ...管理局辦公室關於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中醫經典...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局:2017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我局確定了99所重點中醫醫院納入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根據《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建設指導意見》,重點中醫醫院應開展中醫經典病房建設與探索。
  • ...薪火相傳——記全國名中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張靜生
    他擅長用純中醫手段治療重症急症病患;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小方治大病;他研讀經典無數,將大半生的時間奉獻在了傳承發展中醫上……他就是全國名中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教授張靜生。
  • 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 讓世界了解「中醫文化樹」 | 建言中國020
    提案建議,應儘快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適應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強中西醫結合,對中醫藥科學發展模式和評價機制進行改革創新;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召開中醫藥博覽會,讓優秀中醫文化和中醫哲學思想及精湛的中醫臨床技術走向世界。  《建言中國》欄目是中國網政協頻道、中國網議庫平臺原創欄目,轉載請註明出處。
  • 傳承中醫精華 實現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 上海市名中醫胡義揚:走在中醫傳承與創新路上的追夢人
    胡義揚,醫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上海市領軍人オ」、「新世紀百千萬人オ工程國家級人選」等榮譽。主攻方向為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擅長於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內科雜病的中醫藥治療。
  • ...年會暨全國名中醫王永鈞學術經驗傳承研修班將於9月18日-19日在…
    【學會通知】2020年腎病分會學術年會暨全國名中醫王永鈞學術經驗傳承研修班將於9月18日-19日在… 2020-09-02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醫脈診傳承創新,脈之語攜手多位專家精準「號脈」
    中關村炎黃中醫藥科技創新聯盟執行主席楊建宇現場致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首屆中醫脈診文化節(8.18)暨國際把脈日的誕生,為中醫做了一件大事。中醫的發展必須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很多人對民族的認知、對歷史的認知、失去了方向。脈診文化節的創辦,從實踐到傳播,對社會醫療各層面、包括臨床高級職稱中醫師在內,都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 ...2020年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
    有關單位、有關人員:根據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學術活動計劃,由浙江省中醫藥學會、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聯合主辦,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承辦的「2020年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繼續教育學習班」將於2020年9月5日—6日在線上舉辦。
  • 94歲中醫藥專家王翹楚去世 創建中醫睡眠疾病學科 92歲仍帶教、門診
    、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中醫睡眠疾病學科創建者及學術帶頭人王翹楚教授的精闢論斷。他提出的人體睡眠與醒寤與花生葉「晝開夜合」可能存在共同的某促眠物質的設想,通過二十年的臨床、生藥、藥理、藥化、文獻等系統研究,終於得以證實,由此開發的製劑用於臨床治療失眠症100萬人次以上。王翹楚為患者義診。  據悉,王翹楚教授曾在1944年2月師承江蘇南通名醫陳樹森,傳承孟河馬氏醫派。1949年,王翹楚遷居上海,懸壺濟世,旋踵間聲譽鵲起。
  • 「衛健要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進中醫經典病房建設與管理
    點擊藍字關注健康山東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中醫經典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中醫經典病房主攻病種中醫參與治療率應達100%,主攻病種中醫為主的治療率應達90%
  • 杏林春暖 天使傳承——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護理人員拜師耳...
    大河網訊 為弘揚中醫文化,傳承耳穴精髓,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護理部於12月23日下午在該院治未病會議室舉辦王民集教授耳穴師承見面會。此次見面會由護理部張曉黎主任主持,王民集教授出席,首批6名學員參加。
  • 中醫啟蒙教育:首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特醫人才大會,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特醫聯盟秘書長張利張利秘書長就什麼是特醫、特醫包括的範圍、特醫線上平臺發布及特醫產業項目、特醫谷、特醫館、特醫小鎮、民間中醫藥特醫文化產業園、民間中醫特醫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等做了詳細解讀。張利秘書長表示,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把喜歡中醫、熱愛中醫、傳承中醫、正在學習中醫、宣傳中醫、研究中醫的各界人士都匯聚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中醫藥事業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 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與弘道智慧中醫成立「中醫人工智慧與臨床應用聯合實驗室」
    2018年5月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與北京弘道智慧中醫技術有限公司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聯合成立「中醫人工智慧與臨床應用聯合實驗室
  • 中醫藥循證研究二十年:新時代中醫藥的傳承、創新與發展
    12月18日,圍繞「中醫藥循證研究二十年——新時代中醫藥的傳承、創新與發展」這一主題,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臨床研究分會第五屆學術年會暨全國中西醫臨床研究聯盟成立壹周年紀念學術會議在北京開幕。商洪才研究員主持會議會議以線上線下結合形式,設立北京和香港、成都、重慶、南昌、蘭州、廣州等地七個會場,匯聚了國內外中醫藥循證研究與實踐領域的著名專家,從臨床研究方法、智能循證評價、臨床實踐指南、真實世界研究、中藥獨特品種、中藥監管科學、中醫優勢病種多個方面展開研討。
  • 見證經方傳承與發展,分享臨床驗案與感悟丨第三屆全國經方實戰論壇...
    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中醫專家、民間中醫聖手、一線醫務人員及中醫愛好者150餘人匯聚一堂,共享學術傳承盛宴,共謀經方創新發展。開幕式上,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曹正逵,遼寧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石巖,全國名中醫、遼寧中醫藥大學教授張靜生,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黨委書記楊鶇祥等出席了開幕式。
  • 以大醫精誠傳承中醫文化---記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何成詩教授
    黨的十七大報告就中醫發展提出「中西醫並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也指出中醫藥發展基礎和人才建設比較薄弱、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作用發揮不充分等不足之處。種種政策的加持也是對廣大中醫人提出的機遇和挑戰。他似乎看得更遠,也把中醫的傳承事業當成是一種責無旁貸。
  • 漳州:推動中藥傳承創新 讓老手藝重獲新生
    2020年12月中旬,漳州市首次評選出9名「漳州市名老藥工」,並啟動名老藥工工作室建設,旨在發揮名老藥工的示範引領作用,保護與傳承瀕危的漳州特色中藥炮製與製劑技術,培養一批高層次中藥人才,通過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讓老手藝重獲新生。長久以來,相較於備受重視的中醫,中藥的傳承創新關注度相對較低。近年來,國家層面多次提及「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