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名中醫胡義揚:走在中醫傳承與創新路上的追夢人

2020-12-22 衛生健康資訊

胡義揚,醫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上海市領軍人オ」、「新世紀百千萬人オ工程國家級人選」等榮譽。主攻方向為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擅長於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內科雜病的中醫藥治療。

意外踏上中醫路

「中醫究竟走的是什麼路子?在我們外行人看來,中醫似乎總是裹著一層朦朧的色彩,讓我們摸不著、看不透。有時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望聞問切』開了幾貼藥,還真神奇地好了,多少有些『玄學』的味道。」

「你要這麼說也的確沒錯,中醫啊,講究的無非是人體的陰陽平衡。」

談起踏上中醫這條道,胡義揚表示也是偶然。

「當時選這個專業自己完全是一點不懂,原本想著選個建築、機械設計類的專業,可惜高考成績不理想,選擇的餘地比較小。」胡義揚笑道,選中醫還是自己的哥哥出的主意,哥哥是名牙醫,當時哄他道,「中醫多輕鬆呀,坐著把把脈就成了。」於是就這麼進了中醫的門。

1979年夏天的綠還未完全消失,胡義揚滿懷欣喜地背著行囊來到浙江中醫學院,在我國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歲月,開始了大學生活。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從小比較擅長數理化的胡義揚被中醫課上的陰陽之道搞得暈乎乎,「很多都是古文啊,當時我就心想,完了,搞錯專業了。」

後來慢慢喜歡上,是學完理論課後在實踐中真正用學習過的知識治好病人的時候。」胡義揚兩次實習都在金華市中醫院,跟著幾位老中醫學習,也嘗試著自己給病人看病,神奇地發現病人一步步好轉,最後痊癒。「那種心情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就像你之前學得多枯燥的理論有了用武之地,而這又是對人的身體健康來說無比重要的,那一剎那我覺得一切值得。」事實證明,凡事不要急,覺得迷茫的時候,等一等,再等一等。

醫患情動堅意志

1984年,胡義揚大學本科畢業,分配回武義第一人民醫院工作。

期間,胡義揚給我講了個小故事,或許是眾多醫生在治療患者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再平凡不過的小事,卻讓我微微紅了眼眶。

那個時候,胡義揚負責住院患者的中醫會診。一個病人是腎病綜合症,住在內科個把禮拜也沒什麼變化。胡義揚會診以後認為是腎陽虛衰,給他開了三劑腎氣丸加味的中藥複方。再回去看他的時候,他很激動地說:「胡醫生,我要轉你病房去,三貼藥一吃,我這腫都消了,之前一個禮拜在這住了也沒什麼效果。」「這可使不得,我那裡值班的醫生都沒有。並不是說西藥沒有用,只不過是中西醫結合,加了中藥,正好起效了。」胡義揚寬慰這位患者道。後來這位患者治得挺好的,經常跑回來找胡義揚開藥。

後來有一回,胡義揚下班回家途中看到路邊賣西瓜的,隨口問了一句,「這西瓜多少一斤啊?」結果攤主一抬頭就是曾經治療過的那位患者。「啊!是胡醫生啊,不要錢不要錢!」「別別,家裡有西瓜呢,我就是問問行情。」「他說不行,非要給我,我騎著車就跑了。」結果胡義揚回家沒多久,男人抱著兩個西瓜從後面跟到了胡義揚家,表示自己一番心意。

「這種感情很樸實,但很令人動容,這種事例讓我堅定了為醫的意志。」像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但都逃不開醫生對患者的真誠付出與患者對醫生的由衷感謝,說白了,濃縮起來便是一個「情」字。

1988年,為進一步學習深造,胡義揚考入上海中醫學院,成為一名研究生。研究生期間,胡義揚研究的課題是扶正化瘀方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畢業後和導師同事一道繼續從事該藥抗肝纖維化的研究,在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支持下,該藥成功研發為我國抗肝纖維化的國家中藥新藥,於2002年上市,服務於廣大肝病患者,同時也引起國外同行的關注。「這個藥從開始研發到成功上市大概十三年時間,不包括前期的工作。上市以後反饋很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肝病中醫藥治療研究的最高獎。」胡義揚表示。

傳承創新揚中醫

三十幾年來,胡義揚一直致力於將臨床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用基礎研究服務於臨床。從中醫理論出發,在運用傳統中醫理論從事臨床實踐的同時,胡義揚主張採用開放的心態,利用科學嚴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加強中醫原創理論的創新。這種中醫臨床與科學研究密切結合、相互反哺的認知一直貫穿於胡義揚的學術思想和中醫實踐中。

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敏銳的創新思維,使胡義揚在中醫研究工作中不斷取得新成績。他從1994年第一次獲上海市科技成果開始,1997年入選上海市人才培養的」曙光計劃」,2000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年獲得上海省優秀曙光學者,2003年獲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2006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中國科協七大代表,2007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オ」、2008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オ工程國家級人選」、2012年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6年入選「上海市名中醫」。同時,胡義揚已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主編中醫學術專著3部,參編4部,已獲授權專利8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4項。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點項目)8項。

科研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更不可能坐享其成。正是憑藉這種信念和精神,胡義揚不斷激勵著自己和團隊,他所在的肝病研究所以「以嚴治研」作風在研究領域而著名。近年來,胡義揚還兼任了不少學術團體的職務,為我國肝病的中醫藥結合學術交流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醫是門非常深奧的學問,講究傳承與創新,作為一名中醫醫生,唯有不斷積累,知道得更多,研究得更深,才能在臨床上有更好地發揮。「雖然有些道理很難解釋清楚,但它的獨特療效是無可否認的。作為中醫醫生,除了要對老祖宗留下來的祖國傳統醫學有信心,還要努力掌握其精髓,不斷地詮釋其科學內涵,並將之發揚光大,服務患者,造福社會。」(來源:武義新聞網,記者:王超亞)

相關焦點

  • 沉痛悼念 | 上海市名中醫曹仁發教授千古
    沉痛悼念 | 上海市名中醫曹仁發教授千古 2020-12-21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助推中醫藥傳承創新 4名80歲以上高齡名中醫傳授臨床經驗
    12月19日,「致敬經典,致敬先生」暨深圳市80歲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大會在羅湖中醫院舉行,4位80歲以上高齡的廣東省名中醫現場為大家傳授中醫秘籍,為深圳市中醫藥學術傳承工作作出典型示範並推動廣泛經驗交流。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管理局辦公室關於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中醫經典...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醫藥管理局:2017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我局確定了99所重點中醫醫院納入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儲備庫。根據《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點中醫醫院建設指導意見》,重點中醫醫院應開展中醫經典病房建設與探索。
  • 傳承中醫精華 實現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 中醫脈診傳承創新,脈之語攜手多位專家精準「號脈」
    中關村炎黃中醫藥科技創新聯盟執行主席楊建宇現場致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首屆中醫脈診文化節(8.18)暨國際把脈日的誕生,為中醫做了一件大事。中醫的發展必須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很多人對民族的認知、對歷史的認知、失去了方向。脈診文化節的創辦,從實踐到傳播,對社會醫療各層面、包括臨床高級職稱中醫師在內,都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 國醫聖手傳經送寶 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
    論壇開幕 合影 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興東) 12月5日—9日,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創新論壇、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艾灸學術研討會在煙臺東山賓館舉行。活動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煙臺市針灸學會等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協辦。各路國醫聖手相聚煙臺,共商中醫、民族醫發展大計,研討了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症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艾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艾灸行業的產業技術等相關問題。
  • 傳承嶺南特色,釋放中醫發展新活力
    這家醫院大咖雲集,有國醫大師鄧鐵濤、周岱翰,有61名全國、省名老中醫,還有一大批中西醫結合的中青年專家;這家醫院在傳承和弘揚中醫文化的同時,還將中醫打造成了嶺南人的生活方式,貼三伏灸、吃嶺南四季膏方…… 這家有著如此多「威水史」的醫院就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廣中醫一附院」)。
  • 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國醫精粹!龍川舉辦首屆膏方節,名中醫教您養生...
    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國醫精粹!龍川舉辦首屆膏方節,名中醫教您養生之道~~ 2020-12-19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巴渝中醫 五代傳承③|發揚
    相關報導巴渝中醫 五代傳承① | 新生巴渝中醫 五代傳承② | 突破「現在的中醫傳承,除了學校教學外,跟師學習也很重要,要兩條腿走路,同步發展,才能傳承好這一傳統醫學。」徐月說,「我能做的,就是把經驗更多地教給後來人。」從徐月起,巴渝肛腸流派的傳承方式不再局限於師承關係,而是作為多家高校的研究生導師進行學歷教育,為巴渝流派培養更多接班人和傳承者。
  • 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國粹經方——遼寧省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基地成立...
    胡希恕出生於瀋陽市,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深諳傷寒精髓學說,倡導六經辨證,指出方證是辨證的尖端,對國內外中醫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遼寧省胡希恕經方醫學傳承基地在我院的成立,對胡希恕經方學術思想在遼寧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中醫啟蒙教育:首屆全國民間中醫藥特醫人才大會,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特醫聯盟秘書長張利張利秘書長就什麼是特醫、特醫包括的範圍、特醫線上平臺發布及特醫產業項目、特醫谷、特醫館、特醫小鎮、民間中醫藥特醫文化產業園、民間中醫特醫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等做了詳細解讀。張利秘書長表示,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把喜歡中醫、熱愛中醫、傳承中醫、正在學習中醫、宣傳中醫、研究中醫的各界人士都匯聚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中醫藥事業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 百名「江蘇省名中醫」新鮮出爐!他們是→
    近日,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馬小平等100名中醫師「江蘇省名中醫」稱號。江蘇省名中醫是省內中醫界最高榮譽,受表彰人員是行業醫德醫風的楷模、學術醫術的精英,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 成都中醫腫瘤研究院:正規中醫腫瘤醫院,多年老品牌傳承經典
    成都中醫腫瘤研究院_多年老品牌傳承經典?對於腫瘤的治療,在醫院的選擇上是康復治療很關鍵的。成都中醫腫瘤研究院是成都一家臨床中醫診療有很多年的醫院了,傳承國醫經典,注重中醫特色,名醫薈萃,在多年的抗癌臨床中,不斷的總結完善,得出了一套現代中醫全面抗癌的"中醫抗癌消瘤體系",並用於臨床診治腫瘤多年,其也都取得了不錯的療效,患者對此的口碑評價也還不錯。
  • 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藥大學本博連讀「屠呦呦班」首次招生!
    培養具備「胸懷祖國、敢於擔當,團結協作、傳承創新,情系蒼生、淡泊名利,增強自信、勇攀高峰」暨「青蒿素精神」的中醫拔尖創新人才。 2020年計劃招生15人,在北京、山東、山西、河南、浙江5個省市各招收3名學生(具體招生計劃以各省市教育考試院公布為準)。
  • 本草中華——追憶海派中醫王翹楚
    5月19日,上海市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獎名單公布,他名列其中。他就是著名海派中醫——上海市中醫睡眠疾病優勢專科創始人、全國第二、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翹楚。 複方紅藤煎劑在醫院得到推廣應用後反饋良好,院領導和西醫不由對中醫刮目相看,經常「西學中」為患者治療。不久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率先在上海市綜合性醫院中成立中醫科,王翹楚當上了中醫科主治醫師。他下定決心:要醫治好更多患者,讓更多人看到中醫的療效。
  • 醫者仁心 至真至誠—訪首屆西安市名中醫唐遠山
    中醫,中醫傳承,中醫創新與發展,西安市中醫醫院國醫館主任唐遠山告訴記者,中醫藥始終有自身的魅力和發展規律,傳統文化是中醫藥的根與魂,中醫藥工作首先是做好中醫藥的傳承,正確把握守正與創新的關係,傳承精華是更好的繼承中醫藥的學術體系,創新發展是為了提高中醫臨床診療能力與水平,臨床療效才是檢驗中醫傳承發展的試金石,努力做到「師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 薪火相傳之二:傳承中醫傳統醫術及救死扶傷精神
    記者獲悉,江門中醫藥發展歷史悠久,名醫名家輩出,出現了近代廣東四大名醫之一陳伯壇,而一代代江門人也傳承中醫傳統醫術及救死扶傷精神。 記者了解到,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成立於1958年,是我省成立較早的中醫院。
  • 中醫說·系列科普短視頻|一招解決手腳冰涼
    原創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傳播中醫文化、共享品質生活,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製作出品的系列短視頻《中醫說》今天正式開播啦!每集用1分鐘時間,告訴您一個簡單實用的中醫「小秘訣」,助力增強身體素質、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 94歲中醫藥專家王翹楚去世 創建中醫睡眠疾病學科 92歲仍帶教、門診
    在失眠症及其相關疾病的治療中,王翹楚強調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尊重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才能「治病求其本」。他提出的人體睡眠與醒寤與花生葉「晝開夜合」可能存在共同的某促眠物質的設想,通過二十年的臨床、生藥、藥理、藥化、文獻等系統研究,終於得以證實,由此開發的製劑用於臨床治療失眠症100萬人次以上。王翹楚為患者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