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上的波妞》曾斬獲日本2008年度票房榜第一,深受日本影迷的喜愛。據悉,這是宮崎駿導演作畫量最多的作品,該片採用"純手繪"作畫,手稿累計超17萬張。
宮崎駿身為日本動畫大師,其作品一直受到眾人的喜愛,也一直伴隨著一代代孩子成長。無論是懸浮在空中難以捉摸的《天空之城》,還是帶我們走入另一個國度的《千與千尋》,抑或是神秘而又令人嚮往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宮崎駿始終執著地用每一個率真誠實的人物形象、每一個引人深思的情節,來傳遞和平、環保、博愛的信息。回顧創作生涯,宮崎駿說:「我想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活下去。我一直是這麼想的。」因此縱觀宮崎駿電影,結局往往不是正義戰勝邪惡,而是正義在邪惡中得以存留。作為宮崎駿中後期作品,《崖上的波妞》這部電影與前幾部作品相比,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返璞歸真。
《崖上的波妞》講述了深海裡一心想變成人類的人魚波妞與人類男孩宗介之間的故事。宗介意外救出被困在玻璃瓶裡的人魚波妞,在相處一段時間後與波妞互相著迷,卻受到波妞的父親的阻攔。在與父親的抗爭中,波妞打翻生命之水,使人類世界面臨毀滅的危機,而波妞想要變成人類和宗介一起生活,也需要宗介通過愛的真誠考驗,否則波妞也要幻化成一團泡沫。最後在海神母親的幫助下,人類度過了海嘯危機,而宗介也通過了考驗,成功幫助波妞蛻變成一個人類小女孩。
這是一個充滿愛的故事,親情、愛情穿插其中,仿佛帶我們回到了孩子的童話世界。深入電影,真正「認識」了波妞和宗介之後,我們會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一樣的無所畏懼、一樣的單純善良,用最真誠的心去對待自然、對待萬事萬物,不知何為悲傷、何為背叛。在丹麥童話中的小美人魚最終變成泡沫消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遺憾,而在《崖上的波妞》中,宮崎駿為我們呈現了小美人魚的另一個結局。和小美人魚一樣,波妞也想獲得成為人類身份的「腳」,但幸運的是,她和宗介的彼此信賴讓她最終變成了人類。小美人魚在日出之時化成了泡沫,波妞則因宗介的一吻而得到寶貴的真愛。與安徒生筆下傳統的童話故事相比,《崖上的波妞》無疑多了一份溫情與溫暖。
也許看了電影後很多人會有疑問——5歲的孩子真的懂什麼是愛嗎?但我認為這恰恰就是宮崎駿電影獨特之處。裡面有一句臺詞是這樣說的:「看過的愛是需要付出代價,愛是需要擔當,愛是需要努力爭取,愛是需要你為了對方而放棄一些事情,並改變自己。」從波妞和宗介的愛情中,我們可以看到孩提時候那份被小心翼翼呵護的天真和無所畏懼的勇氣。我們震撼于波妞乘風破浪去尋找她的愛人,義無反顧離開熟悉的家鄉,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我們羨慕于波妞和宗介之間毫無隔閡、彼此信賴,這都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做到的。一舉一動,都是承諾,會被另一個人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波妞和宗介的相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宗介的一句「我會保護她的」既是承諾也是誓言。雨果說:「真的愛情是永不凋謝的。」而他們之間的愛就印證了這一點。
而當我們回到宗介的家庭中去時,我們會發現原來親情的力量絲毫不遜色於愛情。宗介的父親迫於生計出海無法歸家,心中千言萬語只能依靠信號燈傳遞;宗介的母親裡紗看似堅強內心卻那麼柔弱,當整艘船的燈火輝煌意料之外的出現時,感動的不僅僅是她,更是坐在屏幕前的我。從這些種種的離合和無奈中他們找到生活的希望和快樂,這種無言的對白,可以說超過了一切感動。這種真實和平凡的家庭模式不同於其他幾部影片,卻能得到更多人的共鳴。
宮崎峻被迪士尼稱為「動畫界的黑澤明」,他的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和平主義、這些令人反思的訊息,融合其中。當然《崖上的波妞》也不例外。影片從魚兒們無憂無慮地生活在美麗平靜的海水中到捕魚船開過,噁心的垃圾翻湧起來,小魚兒在黑暗恐懼面前拼命掙扎,一艘船鋪天蓋地地壓了過來,形象地刻畫了大海被汙染的畫面。而波妞的父親——一個能操縱水文環境的古怪男子藤本,因為發現了人類汙染環境的醜陋,所以自造了另一個水中世界,這也是為什麼他極力阻止波妞變成人類的根本原因。同時影片中有兩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一個是波妞被人類扔入大海的垃圾玻璃瓶套住,漂到了岸邊;另一個是波妞的爸爸坐著潛艇在水中追宗介媽媽的車時被汙水擋住了去路。僅僅這兩個細節就傳遞了本片潛在的主題,那就是環保。水源被破壞開始也許只是對海裡的生物產生危害,但長此以往,人類終將會自食惡果,所以保護環境,刻不容緩。
《崖上的波妞》在宮崎駿的動漫中不算最出眾的,但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它象徵著回歸。宮崎駿回歸手繪,利用17萬張手繪圖片才迎來了它的誕生。它沒有追求轟轟烈烈,而是回歸平常,回歸簡單而又純粹的愛。
如果你還相信美好,不妨去看看這部充滿溫度與愛意的電影吧!
文字 | 廣醫在線網媒記者 駱一敏
圖片 | 網絡
責任編輯 | 常謙 黃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