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演講》是部小製作。
投資小,場面小,又是英國片,當時雖然已經獲了「奧斯卡」12項提名,同時也得了不少別的獎,可票房非常一般,都快「奧斯卡」了才賣了63萬美元。
2011年一下子拿了4個「小金人」,立刻火了,幾天之間僅北美地區票房就過了6000萬。要不誰都想往這門裡擠呢,別的不說,提氣,掙錢。
我這人就特勢利,聽有得獎的就想看看。
當年記得看的還是碟,一看才知道人家是真好。不是得了獎好,是得不得獎都好。也可見「奧斯卡」那些評委,不是棒槌也不是黑哨,還是有公心和水平的。後來有國內導演罵「奧斯卡」,我聽著都酸。
《國王的演講》先講了一個好故事。
其實這個故事挺平淡,但越是這樣,能講好就越不容易。就像名廚師最怵的其實是家常菜,你把醋溜白菜做得跟家裡老娘們一樣就等於你壞了一世英名。
影片說的是怎麼把一個結巴改造好,能在關鍵時刻不讓他掉鏈子。
當然這結巴不是平常人。要平常人你愛結巴不結巴影響不了大局礙不了大事的,這個人恰恰是國王。
而且這國王的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國家說滅就可能讓人滅了,你當老大的連話都整不利索那咱老百姓乾脆扯呼吧。人心一散,隊伍就真沒法帶了。
為了看好這部電影,我曾經惡補了一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的歷史。
其實那個階段他們的歷史也是很有「猛料」的,換了中國人編劇,「後宮戲」「阿哥戲」興許能整得你雲山霧罩波譎雲詭山窮水復石破天驚。
但他們沒有,偏偏選擇了怎麼讓天生口吃的喬治六世改掉這個頑疾,並通過他的矯治過程,竟再現了當年發生的足以影響世界的一系列歷史事件。
整個故事表面平淡而家常,但背後卻是暗潮洶湧,張力十足,牽動人心。
僅把故事講好還不夠,那充其量還是一部二流電影。這部片子真正立起來靠的是演技。裡面的演員實在是「經典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戲骨」,他們用活生生的人格魅力直透你的內心,逼著你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飾演艾伯特王子的科林.費斯,把這位先為約克公爵後為喬治六世的皇家子弟演繹得形神兼備。
他的高傲與自卑、豁達與苦悶、堅強與惶恐,他的內心的壓抑、對自己的懷疑、童年的陰影,都處理得細膩自然,真實可信。
這哥們小時候受保姆虐待、哥哥奚落,本來是左撇子楞被人逼著改了右手。雖然老爸還算罩著他,但因為口吃自己又極度地自卑。
都知道中國的王子很可憐,哪想「天下烏鴉一般黑」,歐洲的「超高幹子弟」也是一樣的慘,真比不上咱們的獨生子女。反正,科林.費斯的每一次嘴角的顫抖,那種鬱結於心又抒發不出的痛苦,都讓我心裡發緊,不由與他一起難受。
這兄弟拿捏得實在是好,要不得影帝簡直沒有天理。
老戲骨傑弗裡.拉什的表演跟科林.費斯堪稱絕配。
這位片中的口腔矯治師,如良師似益友,淡定從容不卑不亢。他給艾伯特的醫治過程,不如說是兩個人相知相交的過程。
它告訴我們,只要你發自真誠,就一定能夠找到那把鑰匙,就沒有什麼感情不能融合,什麼階層、地位、財富都無法成為障礙。
影片中有一場戲,這位羅格醫生和艾伯特王子一起去散步,內心燥悶的艾伯特發起了火,揭了羅格的老底,說他是「山寨版」的假醫生,澳大利亞鄉下釀酒師的兒子,不可能會治什麼病,然後自己氣哼哼地就跑了。
當時的羅格驀然站住,複雜的目光非常無奈,人也似乎陡地變得老了許多。
他在內心裡已把王子當成了朋友,他自信能幫他戰勝頑疾。他更相信艾伯特一定會再回到他的診室,他覺得他不是治病,而是一種責任。
這些複雜的情感,在拉什的表演下,是那麼的不露痕跡,淡定和自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那段歲月裡,牽涉英國的只有溫莎公爵的「英雄事跡」我以前略知一二。在這部影片中,這位看起來確實十分「不靠譜」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同志也是個承前啟後的人物,正是他為了那個離過兩次婚的美國女人而放棄了愛德華八世那麼牛掰的位置。
現在看這小子是不太想負責任,也之所以,才有了他的弟弟約克公爵的上位。於是,這位臨危受命的王子才必須戰勝自己的口吃,以成為領導抵抗納粹的大英帝國的主心骨。
最後扣題的,是正式即位的喬治六世在戰爭前夕對全國軍民的那個演講。
在這場全片的重頭戲上,導演做足了戲份。
從演講前國王與羅格的準備,內閣全體、王室成員及大主教等的忐忑不安,到全國上下各界民眾面對揚聲器的滿面期待,好一個以靜制動,此時無聲勝有聲,內在的張力讓人不由屏住呼吸。
我們緊盯著國王從拘謹到放鬆,從緊張到舒暢,直到深沉的聲音終於清晰、堅定地傳遍了英倫三島及屬於大英國協的所有土地。
這不僅僅是一次演講的成功,它其實是人類戰勝自身弱點的一個範例,是人與人真誠情感交流而結出的一次碩果。
隨著國王演講成功後王宮內外爆發出的會心的掌聲,我們的心也終於非常滿足地得以鬆弛,長長地吐出一口氣。
雖然史學家對影片中所敘述的歷史及表現出的傾向仍有異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僅就電影而言,確實是一個好故事;影片中每個人物的角色表現都可圈可點,堪稱奉獻出了「教科書級」的表演典範。作為一個觀眾,已經足矣,夫復何求?......
q�U�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