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再講故宮》,今天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剖析故宮藏品的奧秘。故宮內的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內最高大的建築,閣內裝飾精緻,結構複雜,也有迷樓之稱。目前正在故宮午門正樓以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有一片來自符望閣的漆紗正在展出,這片漆紗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類似,但它是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
這是它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據故宮博物院介紹,因為它非常脆弱,以後公開展出的機會也不會太多。這件寶物是如何製作的?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我們來跟隨閻崇年先生的導覽,聽展覽,遊故宮。
漆紗是一種特殊的織物,可以用於製作衣物、燈罩等,傳世實物極其罕見。這件漆紗是專為符望閣定製的,製作於乾隆三十八年,漆紗正反面均做金銀三色西番蓮、卷草和夔龍紋裝飾,雙面皆可觀賞,有如一件雙面繡,且可完全透光,精美程度超乎尋常。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建造符望閣的重視程度,這是為什麼呢?
乾隆的寧壽宮跟乾隆花園極盡豪華,這裡面(符望閣漆紗)是一小件事情。那裡頭好多工藝絕了,現在都做不了那些工藝。乾隆早就說過,我能夠長壽的話,那麼我一定在位就60年,不能超過60年,因為我爺爺61年。清朝皇帝,努爾哈赤活到68,皇太極52,順治24,康熙也不算大69,那麼乾隆活多大他也沒數,所以他說他也能夠在位60年,他25歲當皇帝,60年85就很不錯了。他果然到了60年身體還挺好,在退之前他怎麼安排自己,他不能在養心殿了,皇帝在那,他就修了寧壽宮,就現在這個把它大修了,後面搞一個花園,乾隆晚期時候國力非常可以,集中全國的精華,人力、物力、技術、智慧修這個。他準備養老在那享點晚福,他親自參加設計,每一間房子每一個布置他都親自參加。
漆紗的製作工藝現在已經失傳。根據文物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與復原,初步探明,漆紗是以桑蠶絲織成的紗芯為地,每根紗芯上都包裹著一層大漆,正反兩面中部的圖案以紙樣為襯,再次塗刷大漆,並以漆層厚度變化做出立體感。漆層之上,再以金箔和銀箔研粉,綜合運用描金銀、貼金和暈金等多種傳統技法描繪紋樣,實現富於深淺變化的色彩效果。那麼,如此精湛的技藝又是出自哪裡?
當時所能利用的最好的,比如雲錦,寸錦寸金,拿那個鋪牆面,你說這值多少錢吧?它這個珠寶更不要說了,包括龍袍、皇后的一些衣服冠戴,都是杭州、蘇州、揚州這幾個地方做的。你看洞房的百子幔,我細看了就一百個小孩,每一個動作都不一樣,全是繡出來的,這得多大功夫?你別看那倦勤齋很小很小,倦勤齋每一件東西都是藝術品,都是頂級的藝術品,太珍惜了,將來就只能開放的部分預約,不要想去幾次把故宮都看了。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包括家具、工藝品在內的九千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1987年,故宮成為中國首批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未來該如何進一步挖掘已有600年歷史的紫禁城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呢?
我們現在就說故宮這個單體,檔案一千萬件,滿文檔案二百萬件,有蒙古文檔案、藏文檔案,原來故宮都有,滿本堂就是專程把它買過來,蒙古本堂、漢本堂它都是分語種來的,語圖太重要,畫得太精細了,每一件都是國寶,把這一千二百萬件加上,你看看多少?還有善本書,殿本善本書太棒了,那個時候用銅活字,不是鉛活字,也不是木活字,依舊用銅活字在武英殿印書,太漂亮的書,你看簡直就是藝術品。《古今圖書集成》算類書,現在新名詞叫百科全書,那麼《四庫全書》是叢書,他整本書抄,論語抄、孟子抄、大學抄、中庸抄合起來四書,所以故宮那些善本書現在分散在幾個地方,每一部都夠國寶,所以世界的四大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還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我都去過。(故宮)列入,世界五大當之無愧。我們真是有藏品,你看大英圖書館把好多書合在一塊,我們把那四庫全書合一塊。現在存在文溯閣的在甘肅,文淵閣的在臺北、文津閣的在國圖,還有杭州的文瀾閣,這就四部合一塊,每一頁都是文物,按照本、按照冊算嗎?有多少?所以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的確是五千年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們應該珍惜這些東西。故宮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最集中的一個場所,第一次看故宮就是走馬觀花,只能走馬觀花,從中軸線走,從天安門端門午門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東六宮西六宮,時間夠了的話,再看看寧壽宮、慈寧宮。以後凡是有條件就一次看一個重點,做一種學術學習和藝術的享受。反正你不要想著一輩子把它都看完了,那是不可能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六百年 再講故宮》相關音視頻內容可在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央廣新聞微信公眾號、央廣新聞客戶端、央廣網、雲聽、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等平臺檢索並收聽觀看。
總監製:高巖
審稿:樊新徵
記者:孫魯晉
旁白:王藝
協調:任芳
視頻製作:李帥
圖文資料:故宮博物院
特別鳴謝:青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