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再講故宮」符望閣的漆紗

2020-12-2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再講故宮》,今天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剖析故宮藏品的奧秘。故宮內的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內最高大的建築,閣內裝飾精緻,結構複雜,也有迷樓之稱。目前正在故宮午門正樓以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有一片來自符望閣的漆紗正在展出,這片漆紗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類似,但它是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

這是它二百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據故宮博物院介紹,因為它非常脆弱,以後公開展出的機會也不會太多。這件寶物是如何製作的?有著什麼樣的故事?我們來跟隨閻崇年先生的導覽,聽展覽,遊故宮。

漆紗是一種特殊的織物,可以用於製作衣物、燈罩等,傳世實物極其罕見。這件漆紗是專為符望閣定製的,製作於乾隆三十八年,漆紗正反面均做金銀三色西番蓮、卷草和夔龍紋裝飾,雙面皆可觀賞,有如一件雙面繡,且可完全透光,精美程度超乎尋常。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建造符望閣的重視程度,這是為什麼呢?

乾隆的寧壽宮跟乾隆花園極盡豪華,這裡面(符望閣漆紗)是一小件事情。那裡頭好多工藝絕了,現在都做不了那些工藝。乾隆早就說過,我能夠長壽的話,那麼我一定在位就60年,不能超過60年,因為我爺爺61年。清朝皇帝,努爾哈赤活到68,皇太極52,順治24,康熙也不算大69,那麼乾隆活多大他也沒數,所以他說他也能夠在位60年,他25歲當皇帝,60年85就很不錯了。他果然到了60年身體還挺好,在退之前他怎麼安排自己,他不能在養心殿了,皇帝在那,他就修了寧壽宮,就現在這個把它大修了,後面搞一個花園,乾隆晚期時候國力非常可以,集中全國的精華,人力、物力、技術、智慧修這個。他準備養老在那享點晚福,他親自參加設計,每一間房子每一個布置他都親自參加。

漆紗的製作工藝現在已經失傳。根據文物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與復原,初步探明,漆紗是以桑蠶絲織成的紗芯為地,每根紗芯上都包裹著一層大漆,正反兩面中部的圖案以紙樣為襯,再次塗刷大漆,並以漆層厚度變化做出立體感。漆層之上,再以金箔和銀箔研粉,綜合運用描金銀、貼金和暈金等多種傳統技法描繪紋樣,實現富於深淺變化的色彩效果。那麼,如此精湛的技藝又是出自哪裡?

當時所能利用的最好的,比如雲錦,寸錦寸金,拿那個鋪牆面,你說這值多少錢吧?它這個珠寶更不要說了,包括龍袍、皇后的一些衣服冠戴,都是杭州、蘇州、揚州這幾個地方做的。你看洞房的百子幔,我細看了就一百個小孩,每一個動作都不一樣,全是繡出來的,這得多大功夫?你別看那倦勤齋很小很小,倦勤齋每一件東西都是藝術品,都是頂級的藝術品,太珍惜了,將來就只能開放的部分預約,不要想去幾次把故宮都看了。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包括家具、工藝品在內的九千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1987年,故宮成為中國首批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未來該如何進一步挖掘已有600年歷史的紫禁城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呢?

我們現在就說故宮這個單體,檔案一千萬件,滿文檔案二百萬件,有蒙古文檔案、藏文檔案,原來故宮都有,滿本堂就是專程把它買過來,蒙古本堂、漢本堂它都是分語種來的,語圖太重要,畫得太精細了,每一件都是國寶,把這一千二百萬件加上,你看看多少?還有善本書,殿本善本書太棒了,那個時候用銅活字,不是鉛活字,也不是木活字,依舊用銅活字在武英殿印書,太漂亮的書,你看簡直就是藝術品。《古今圖書集成》算類書,現在新名詞叫百科全書,那麼《四庫全書》是叢書,他整本書抄,論語抄、孟子抄、大學抄、中庸抄合起來四書,所以故宮那些善本書現在分散在幾個地方,每一部都夠國寶,所以世界的四大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還有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我都去過。(故宮)列入,世界五大當之無愧。我們真是有藏品,你看大英圖書館把好多書合在一塊,我們把那四庫全書合一塊。現在存在文溯閣的在甘肅,文淵閣的在臺北、文津閣的在國圖,還有杭州的文瀾閣,這就四部合一塊,每一頁都是文物,按照本、按照冊算嗎?有多少?所以我們要有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的確是五千年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們應該珍惜這些東西。故宮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最集中的一個場所,第一次看故宮就是走馬觀花,只能走馬觀花,從中軸線走,從天安門端門午門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東六宮西六宮,時間夠了的話,再看看寧壽宮、慈寧宮。以後凡是有條件就一次看一個重點,做一種學術學習和藝術的享受。反正你不要想著一輩子把它都看完了,那是不可能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六百年 再講故宮》相關音視頻內容可在中國之聲微信公眾號、央廣新聞微信公眾號、央廣新聞客戶端、央廣網、雲聽、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等平臺檢索並收聽觀看。

總監製:高巖

審稿:樊新徵

記者:孫魯晉

旁白:王藝

協調:任芳

視頻製作:李帥

圖文資料:故宮博物院

特別鳴謝:青島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開幕 符望閣漆紗、神武門唐卡...
    10日,備受關注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正式開幕。展覽的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呈現了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的六百年風雨歷程,450餘件精心挑選的珍貴文物與史料照片見證了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600年的悠長歷史,如何通過一場展覽梳理和講述?
  • 紫禁城600周年大展 符望閣漆紗首次亮相
    在六百年的傳承中,將「天人之際」「禮樂複合」的中國文化思想一以貫之地發揚光大,既體現出民族融合的特質,亦受西學東漸之風的影響,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容乃大」之胸懷的實物例證。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
  • 一個展看遍紫禁城六百年 寧壽宮漆紗首次展出
    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開幕。展覽通過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講述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營繕與保護情況,讓觀眾穿越歷史長河,領略紫禁城600年積澱的文化魅力。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今天開展 乾隆年間漆紗首度與公眾見面
    透過展櫃玻璃窗,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一隻通體布滿金花的金甌永固杯,無聲訴說著對家國的美好祈願;尚未開放的符望閣那一片漆紗,正由文物修復師們默默尋回百年前的工藝……今天,《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拉開帷幕,觀眾登上午門城樓,即可透過450餘件展出文物,探尋故宮600年的雲煙往事。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今拉開帷幕 深宮漆紗兩百年來首次展出
    透過展櫃玻璃窗,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一隻小巧的金甌永固杯,通體布滿金花,無聲訴說著對家國的美好祈願;尚未開放的符望閣亮出一片漆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們仍在默默努力,希望尋回百年前的工藝……今天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拉開帷幕,觀眾登午門城樓,回眸600年。
  • 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今拉開帷幕,深宮漆紗兩百年來首次展出
    北京日報客戶端9月10日消息,透過展櫃玻璃窗,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一隻小巧的金甌永固杯,通體布滿金花,無聲訴說著對家國的美好祈願;尚未開放的符望閣亮出一片漆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們仍在默默努力,希望尋回百年前的工藝……今天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拉開帷幕,觀眾登午門城樓,回眸600年。
  • 故宮600年午門大展!天大策展人帶你看展覽!
    今年九月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
  • 紫禁城六百年大展落幕,為何這麼火?
    11月15日,火到要搶票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落下帷幕。展覽的最後一天,依舊有很多人前去排隊看展、很多網友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排隊的照片。微博截圖一票難求的展覽「好久沒見過這麼多人了……」11月15日,網上有人曬出自己在「紫禁城六百年大展」最後一天「打卡」的照片。畫面中,人們排起長隊,等待進入展廳,一睹這座600年宮殿的歷史。
  • 上遊新聞帶你看故宮600年大展 錯過不用再等一百年!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號稱「錯過再等一百年」的展覽,再現了紫禁城600年風雨歷程,不少珍貴文物為首展。這樣的故宮,堪稱一生僅一次。11月15日是展覽最後一天。還沒來得及去看?那就再等100年?等等,還有一個辦法——跟隨上遊新聞記者的鏡頭前去探秘吧!
  • 從故宮六百年讀懂人生
    談故宮六百年:  「我最關注的,是六百年來,那些跟皇宮、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奮爭,人的喜怒哀樂。」  記者:您在講座中表示故宮值得每一個人去看看,那我們去看故宮,主要看什麼?  閻崇年:北京故宮,文化元素紛繁燦爛,琳琅滿目,但其核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其一,是建築。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故宮,六百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 題:故宮,六百年!  記者 宋宇晟  我叫紫禁城,今年600歲了。  從皇家禁宮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見證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現代,在年輕人眼中,我是「網紅」。
  • 故宮明兒起預約「進宮」人數上調至每日3萬人
    午門城樓《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觀眾透過展櫃玻璃窗,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一隻小巧的金甌永固杯,通體布滿金花,無聲訴說著對家國的美好祈願;尚未開放的符望閣亮出一片漆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修復師們仍在默默努力,希望尋回百年前的工藝……一磚一瓦邀請觀眾回眸600年。「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展出,78件文物精品架起一座橋,方便觀眾對話風流人物。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這座故宮裡最神秘的花園,卻是乾隆帝一生的遺憾
    撰文:朱俊 攝影:任超 供圖:故宮博物院 顧問:王時偉(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本文選編自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華夏地理》2014年7月刊 被稱為
  • 「故宮100」第016集:六龍御天-金柱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首次公開展示了故宮的眾多非開放區,如皇家私密空間該片以富有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進行演繹,讓觀眾產生共鳴,並且將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風水有機地串聯在了一起,用獨特的角度帶觀眾深入了解故宮之美。六龍御天-金柱故宮,作為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滿載著歷史的沉浮滄桑,閃爍著藝術的璀璨光芒,是一座活著的文物之城!
  • 故宮600年超級大展開幕!來午門給故宮「過生日」,現場攻略來了!
    🔍「展訊」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丹宸永固」,「丹」指紅色,「宸」指深邃的房屋,也指北極星的所在之處,後借指帝王所居,「丹宸」合稱便是指宮殿。所以你能懂了,在600歲時最美好的祝福,就是希望它擁有更多的600年。 為什麼要和孩子來看這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