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六百年!

2020-11-17 株洲傳媒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 題:故宮,六百年!

  記者 宋宇晟

  我叫紫禁城,今年600歲了。

  從皇家禁宮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見證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現代,在年輕人眼中,我是「網紅」。

  我有世界最大宮殿建築群: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也收藏著多達180餘萬件(套)藏品,其中一級藏品8000餘件(套)。

  我見證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與時代變遷。現在,我要把故事一樁樁說給你們聽。

圖片來源:「微故宮」微信公眾號文章截圖

出生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座宮殿即將誕生。

  《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我最早的名字,就叫紫禁城。

  那時的我,是高高在上的皇宮,常人不能進入。

  為了修建我,永樂皇帝派人到四川採木,花了十多年時間,才備齊工程所需的大部分木材。

明成祖朱棣像軸。故宮博物院官網截圖

  直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匯集了無數能工巧匠的智慧,這座宮殿才終於完工。這一年,我總算「出生」了。

  早年的我,似乎運氣一直不太好,屢屢被雷劈。

  1421年,建成幾個月的三大殿就因雷擊而遭焚毀。二十年後,1441年,三大殿才重新建成。

  人說事不過三,然而,重建沒多久,三大殿又在嘉靖、萬曆兩朝經歷兩次因雷擊而起的大火。

  直到1957年古建專家為我裝上避雷針,我才不再遭受雷擊之苦。

資料圖:遊客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留影。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見證

  我有過多少任主人?這要看怎麼算。

  明永樂皇帝朱棣修建了我;明嘉靖帝改造了我,讓宮殿的內外宮苑、壇廟格局均發生很大變化。

  1644年,我迎來了新的主人,還不止一位。

  這一年,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攻入北京的闖王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稱帝;此後不多時,清王朝入主中原,多爾袞又在武英殿升座理政,將順治帝迎入北京。

  我的形態、樣貌也因主人的不同而產生變化。

  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王朝仿瀋陽清寧宮改建坤寧宮,成為滿漢交融的典型樣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搬入養心殿居住。自此,先後有8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養心殿也成為了見證清代歷次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

資料圖:末代皇帝溥儀幼年照片。賈英華供圖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1924年,溥儀等皇室成員被逐出紫禁城。

  我曾見證了24位皇帝的人生歷程,溥儀是最後一位。

  從此,我不再屬於高高在上的皇權,我打開宮門,迎接百姓,成為一座博物館。

  我屬於人民。

資料圖:19世紀拍攝的紫禁城照片。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翻攝

輾轉

  1925年,我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我因戰亂而變得滿目瘡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我和文物的安危成為令人困擾的難題。1933年,山海關失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正式決定古物南遷,「故宮人」帶著兩千多箱古物開始了大遷移。

  這些文物最終匯聚到中國抗戰的大後方——四川「避難」,抗戰勝利後才陸續「回遷」。

圖片來源:「微故宮」微信公眾號文章截圖

  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歷經戰火的我百廢待興。當時人們從我這裡清運出來的渣土就有25萬立方米。

  1949年5月,故宮古建築修繕工程開工,昔日皇宮的流光溢彩漸漸復原。1987年12月,在巴黎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資料圖:雨中故宮。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網紅

  2002年,我的「百年大修」拉開序幕。與此同時,我也漸漸成為年輕人眼中的「網紅」。

  2013年,我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此後,「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等各路萌系路線產品問世。

資料圖:故宮夜景。故宮博物院供圖

  幾年間,我的開放面積逐年擴大,所展出的文物越來越多,你們可以在我這裡看到《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這樣的珍貴藏品,甚至火熱到出現了「故宮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成了熱門職業;我在網絡上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粉絲;就連「故宮」這兩個字也因年輕人喜愛的文創產品而成為博物館界的一個大IP……

  今天,我建成600年的大展開幕了,一件件文物、藏品會將這600年的歷史述於你聽。

資料圖:故宮夜景。故宮博物院供圖

  我希望下一個六百年,我還在這裡,把我的故事,講給一代又一代的人聽。

相關焦點

  • 從故宮六百年讀懂人生
    談故宮六百年:  「我最關注的,是六百年來,那些跟皇宮、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奮爭,人的喜怒哀樂。」  記者:您在講座中表示故宮值得每一個人去看看,那我們去看故宮,主要看什麼?  閻崇年:北京故宮,文化元素紛繁燦爛,琳琅滿目,但其核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其一,是建築。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01:30)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開播。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
  • 《故宮六百年》:為什麼紫禁城充滿神秘?
    這本《故宮六百年》打開了時間軸,釋放出空間,帶我們暢遊故宮的世界,讓我們了解過去的歷史,聆聽皇宮的故事,感受故宮磚瓦草木的魅力。當我們身處故宮,看到的只是建築、家具器具、珠寶服飾等展品,想要進一步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就要翻閱《故宮六百年》,靜靜地聆聽它的召喚與訴說,讓自己的心融入故宮的元素中,切身體會故宮的龐然大氣,或悲憫或感慨,故宮就在那裡,不離不棄。珍貴又脆弱的文物活了下來,它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與過去溝通的橋梁。歡迎收藏本文。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我在故宮六百年》:觀照現實安定人心 打造時代的記憶坐標
    故宮,這個當代中國人對於自我身份和共同歷史的重要認同符號,經歷了六百年煙雲,它是當代中國人回望歷史、暢想未來的文化依託。《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這座古代建築的構成與肌裡,講述故宮匠人們如何一代代傳承技藝,妙手回春展開「歲修保養」,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年嘉宴,不如來碗滄海桑田
    故宮,一直以來就是文化領域的熱門IP,近年來更是被開發得大放異彩,圍繞著故宮展開的紀錄片和綜藝不斷播出,鑲嵌著故宮元素的文創產品不停推出,昔日的紫禁城與今天的普羅大眾的距離被一再拉近,一座莊重沉鬱的遙遠宮廷,成為了一段典雅趣味的親和風景。因此,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五年後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播出環境,與此前已經截然不同。
  • 閻崇年 | 大故宮的六百年風雲史
    開大奔進故宮的女子、雍正御批「朕就是這樣的漢子」、一色號難求的故宮口紅、以及圓滾滾的御貓…… 在常人眼裡,故宮是「大豬蹄子」乾隆的皇宮,是一場初雪,是北京必玩旅遊景點,是國寶的代言詞。他曾說:「我最關注的,是六百年來,那些跟皇宮、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奮爭,人的喜怒哀樂。」明末,李自成攻破了紫禁城,登基那一天,他沒敢選擇太和殿,那氣場太強大,讓這個草莽英雄一下子就失了底氣。李自成選擇了偏居西側的武英殿,登基的當天夜裡,他就帶著他的人馬匆匆離開,再也沒有回來。面對著自己最大的欲望,他卻在觸手可及的時候,退回到內心的軟殼中。
  • 「六百年,再講故宮」符望閣的漆紗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再講故宮》,今天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剖析故宮藏品的奧秘。故宮內的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內最高大的建築,閣內裝飾精緻,結構複雜,也有迷樓之稱。
  • 《上新了·故宮3》首播 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印記震撼網友
    六百年歲月悠悠,紫禁城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與新生,都源於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於近日首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張魯一、聶遠,成功解鎖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讓人「大開眼界」的節目內容備受好評。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⑮|明清名家筆下的端午:從天中佳景到午瑞圖
    故宮六百年鑑賞⑮|明清名家筆下的端午:從天中佳景到午瑞圖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整理 2020-06-25 09:39
  • 故宮最新記錄片:《故宮新事》——道出養心殿百年塵土下的秘密
    它地處西六宮南端,來往於前朝、東西六宮之間十分便利,是清朝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地。幾代帝王更迭、權勢易主,它的角色卻不曾變過,承擔著日益加重的時光侵蝕。走進簾幕無重數的故宮內,沿著古牆樓閣,感受歷史的溫度,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帶著青銅黃鎖,昭示著來人望而卻步的養心殿。
  • 故宮唯一「百年爛尾樓」:延禧宮重新開放
    根據故宮博物院官網資料介紹,延禧宮位於東六宮區域,毗鄰承乾宮、景仁宮等。其初名長壽宮,名嘉靖年更名延祺宮,清代改名延禧宮,意為迎福請喜。明清兩代,此宮均為妃嬪的居所。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火災,延禧宮除宮門外俱遭焚毀。同治年曾議復建,後未行。
  • 三年趕考,六百年模擬|《上新了·故宮》的「定·守·護」
    面對這個問題,《上新了·故宮》是超級自信的——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房屋九千餘間,藏品186萬餘件,更有縱橫六百年的厚重博大,所以更應該擔心的,也許是三季節目無法窮盡它的魅力吧……故宮日月同輝的壯美景觀上周六,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上新了·故宮》正式迎來第三季的收官,最後一期節目收視高達2.15,十期節目平均收視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