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600年歷史的紫禁城,仿佛有打開時空隧道的神秘力量。

紫禁城養心殿外牆的牆皮掉了,修繕前需要先把破損的牆皮鏟乾淨,這就露出了裡面的磚。人們發現,其中一塊磚上有銘文,清晰地記錄了這是一塊嘉靖十四年(1535)、來自山東臨清的磚,燒磚的工匠名叫陸奎。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

明代磚上款識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於是,梁君健和他的小夥伴們,把鏡頭對準了各色各樣的人,宮裡的,宮外的,甚至北京城外的,他們與紫禁城在2020年發生了什麼。

2020年春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接到了一項不是修房子的任務——他們要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策劃籌備一個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紀錄片第一集就記錄了策展過程中的經歷。

1988年生的吳偉,總是調侃自己是在「挖土」,他的考古發掘揭示了紫禁城地下的秘密;專攻彩畫繪製的王光賓,正在複製一幅具有江南氣息的建築彩畫,來呈現清代晚期紫禁城的新變化;修過角樓,是一個木匠可以回味一輩子的榮耀,謝安平順著一張重要的照片,揭開了三代匠人修繕角樓的故事……

以上,都是很「專業」的故事,紀錄片還想把時間留給一些別的意味。

在「丹宸永固」展覽的開幕式上,古建部的退休老專家王仲傑,是現場嘉賓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平日不怎麼出門的他,被攙扶著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宮,還遇到了老同事。他和同事聊天,但現場眾聲嘈雜,倆人耳朵也不靈,於是在不斷重複的對話中,他才搞清楚對方比自己小4歲。王仲傑感慨:「這4歲啊,在人中年時候不顯,到這個歲數,4歲就有點差別了。」

兩位老人閒聊的一個30多秒鐘的長鏡頭,被完整保留在了第一集的結尾。他們來給故宮過生日,他們也討論著自己的年齡;他們在回顧歷史,也在回顧人生。這大概就是《我在故宮六百年》,「我在」的一個註解。

從2015年起,故宮博物院開啟了對養心殿百餘年來的首次大修,到紫禁城建成600年時,這座著名的宮殿已經與世隔絕了5個年頭。第二集講述的就是養心殿的秘密。

養心殿正殿的屋頂上,一根扶脊木腐爛,需要整根替換,而替換的木頭將從河北運來。紀錄片團隊得知後,決定把木頭如何運進紫禁城的過程拍下來。沒想到,這成了全片最「坎坷」的拍攝經歷之一。

梁君健回憶,運木材的貨車只有晚上11點之後才能進北京二環路,也就是「夜黑風高」才能進宮;而木材什麼時候加工好、哪天運,也都是未知數,所以只能等著,隨時待命。那是一個周五,下午3點,梁君健突然接到電話,說今晚要運,司機準備五六點出發,「我嚇了一跳,一查路線,兩個小時還是有希望趕到河北起運點的。我們4點湊齊了人和設備,趕緊出發」。

出發不久,遇上北京周五晚高峰,梁君健和執行導演、攝像,陷入了高速堵車的滾滾洪流;到晚上6點,在距離目的地還有半個小時車程的地方,前方發生車禍,徹底走不動了。這時,執行導演付曼菲很機智,一查打車軟體,發現高速下面是個村莊,能叫到車。她和攝像扛著設備就翻下了高速,順利打到一輛車,奔赴木材市場,留下梁君健在高速上看車。幸好,他們最終趕上了,那天拍完回家,已是凌晨兩點。

這段奇遇,在第二集呈現。不出意外,這根木頭將在養心殿的屋頂用上數百年;而因為這段記錄,後人將知道,與這根木頭有關的人,除了修繕者,還有貨車司機,還有這些身手矯捷的紀錄片工作者們。與故宮發生著關係的,並不只有宮裡人。

如果說辦展覽、修養心殿,都只是紫禁城一個時間段的項目,那麼,第三集講述的「歲修保養」,就是600年來不曾間斷的日常。在這座城裡,不論是磚、瓦、木、石,出現任何狀況,都有人會及時修理更換。一代代匠作學徒,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熟練技藝。

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的宮牆抹灰試驗區,學員們正在練習

《我在故宮六百年》攝像張華,也曾擔任《我在故宮修文物》攝像,對比拍修文物和修房子,後者有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張華說:「老雷(雷建軍,《我在故宮修文物》製片人、《我在故宮六百年》總策劃)講過,『寧可不拍,也不能給文物帶來任何可能造成損害的風險』——故宮所有古建都是不可移動文物。」

「紀實攝影更多關於人,人和文物之間是有情緒和情感上的互動的。一下雪,遊客趕著進宮拍照,但修繕者就擔心工程剛結束,天氣變化會不會對建築有影響。「這些故宮的老師,幹活兒時眼睛裡有光。」張華拍木工組,發現老師們一邊幹著活,一邊聊著天逗著嘴;而在另一邊彩畫組的人,就凝神靜氣,一聲不吭,「同一個空間內,有著兩種神奇的氣場,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攝像張華

在故宮拍攝,會有很多受限條件,比如,要遵循故宮的時間表,無法使用無人機等航拍設備。拍攝場地分散在故宮的不同方向,在腳手架爬上爬下、繞著房子跑,都是常態,張華每天手機上的步數沒下過兩萬步。為了拍出建築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他不得不爬得比屋頂還高,「腳手架上就搭一塊三四十釐米寬的安全板,只能站一個人」。

雖然辛苦,但驚喜隨時有可能發生。「這是我第一次拍到晚上的故宮在幹什麼:運輸建築垃圾的大車只有晚上才能進宮,深夜的故宮熱火朝天!」張華說。

夜晚在神武門拍攝

《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攝製,內容製作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創作團隊和清華大學清影工作室合作完成。在這個團隊中,80後的梁君健和70後的張華算是年紀最大的,其他幾乎都是90後。《我在故宮六百年》製片人徐歡來自總臺,和故宮很有淵源,從2003年開始,曾擔任12集人文紀錄片《故宮》總導演、100集歷史紀錄片《故宮100》總導演、《我在故宮修文物》監製……

5月開機,不久北京又遇新冠肺炎疫情,再次開機就到了7月下旬,直到片子播出前,12月還在補拍鏡頭。故宮不是一天修好的,能在幾個月時間內完成一部講好故宮故事的紀錄片,背後是團隊十幾年的沉澱。

古建修繕是一門非常專業的學問,有一次,梁君健在古建部的書架上發現了幾本書,從磨損程度判斷應該是經常被翻閱的。於是,回來後他也買了兩本書,成為他之後為紀錄片撰稿時查閱的工具書——關於木工,他查《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關於磚瓦,他查《中國古建築瓦石營法》。而遇到與皇帝有關的歷史,他就去查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電子版《明實錄》《清實錄》。

2020年12月31日,《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與它同檔期的是各大衛視和視頻平臺的跨年晚會。有人問這個紀錄片團隊,要不要提前播,修房子這件事,即便修的是故宮的房子,似乎也及不上跨年晚會的熱度。但他們都覺得,沒關係,慢慢來,紫禁城都600年了,紀錄片大家也可以慢慢看,慢慢想。

我們看完紀錄片,紫禁城進入了下一個600年。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同名電影、圖書《我在故宮修文物》同步上市,收穫大批忠實的「故宮粉兒」。而同名紀錄片今年年初在央視九套首播,隨後爆紅網絡,獲得了上億的點擊量。魅力何來?作者綠妖說:「因為在塵土飛揚萬眾創業的年代,在網絡把成功者更粗暴更快速地推到我們面前的成功學的時代,人們內心仍然渴望一些更加長久不變的事物,像海水泡沫下的巖石。」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當我們看到一雙二三十歲的手,在修一個二三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文物時,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很長,好幾十年,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復師傅,跟你面對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這個匆匆過客又能留下什麼呢?
  • 我也想去故宮騎單車、修文物!
    如果不是「舌尖」火了,葉君都沒法和親戚朋友解釋,自己是個拍紀錄片的; 但如果沒有他和團隊點燈熬油地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公眾可能永遠滿足不了好奇心,高聳宮牆內,神秘的文物修復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再如果5年前沒有監製徐歡、製片人雷建軍四處奔走立項籌劃、做田野調查,編寫了10萬字的調查報告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我在故宮修文物》期待一個不著急的社會
    代表作品有《麗江·拉夫斯基》、《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上走紅,目前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 .5。該片共三集,講述一群「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文物神秘的「復活」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