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2021-01-08 上觀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故宮是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都存在過生命的痕跡,既無形,也無邊。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紀錄片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

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我在故宮六百年》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的奇妙關聯。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逝去了,宮殿還在;宮殿老了,總有新人來。舊木與新材、古人與今人、歷史與現代,六百年來,紫禁城遭遇過歲月的侵蝕,但一代又一代工匠用他們的技藝和智慧,妙手回春,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在《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故宮人痴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構件上標註更換日期……這些,都體現了熾熱的匠心。

紀錄片回眸故宮600年的時光流傳,以代表性的故宮建築、故宮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宮人,來尋找故宮的歷史坐標和歲月記憶,通過「我在」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於細微處探索紫禁城的奧秘。這些奧秘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枋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可以說,片中故宮的「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的背後,站著的是幾代故宮人,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得以豐富發展,代代延續。

當下古建修繕在堅持傳統修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引入現代科技技術,延續文物修復的人才隊伍。在修復保護的過程中,故宮博物院也在與諸多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藉助科技創新的力量,培養新一代青年文保人。故宮文物醫院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吸引了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傳承匠作技藝的學員……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古建營造技藝的火種由此長燃不熄。

《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六百年前明中都皇城的脊獸、晚清長春宮的遊廊彩畫小樣,不同的文物穿越時空、齊聚午門,為這座600歲的城池慶生……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高分紀錄片揭秘600歲故宮保養日常
    片方供圖  它被稱作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將鏡頭對準了紫禁城規劃、變遷、修繕與保護的故事,穿越600年的時光,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透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等部門的工作視角,將一個有趣的故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2015年,故宮博物院為了慶祝90周年院慶期間,故宮博物院聯合央視紀錄頻道攝製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專題片,總共三集,第一集講述的是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講述的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講述的是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很好的記錄了這些稀世珍寶的修復過程和修復師們的生活故事。
  • 聽古建工匠講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故事
    千龍網北京4月11日訊(記者 劉雯) 「梆、梆、梆」故宮儲秀宮院內,身著藍色工作服的韓玉海師傅正在對一根柱子進行局部修繕工作,旁邊來故宮參觀的遊客往來如織,不少人停下來駐足觀望,對此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這不過是韓師傅在故宮從事古建修繕工作30年來中的普通一天。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在故宮博物院深耕的年輕人:上屋頂、下庫房、修文物、辦展覽
    在故宮,有這麼一群年輕人:上得了屋頂、下得了庫房,修得了文物、辦得好展覽,做得了研究、跟得上時代。他們與故宮對話,靜護朝夕,陪伴四季。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原本清冷的文物修復行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在楊玉潔看來,「文物修復還是一門新的行當」——所謂「新」,是指以前文物修復較多是知其然,而如今文物修復在多學科交叉研究中開始知其所以然,預見其未然。「文物修復服務於博物館,其理論研究、方式方法,還處在逐步探索和建立規範過程中。」楊玉潔說。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故宮、央視聯合出品重磅紀錄片
    2016年,央視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取得巨大成功。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原標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