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為拆解完的零件拍照。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2016年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首播,豆瓣評分高達9.4,之後迅速在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B站(Bilibili網站)上走紅,點擊量超過200萬,累計有逾6萬條彈幕評論,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近年來,紀錄片紛紛從小屏幕搬上了大銀幕。《我在故宮修文物》也不例外,在網絡上爆棚之後,又成功登上賀歲檔大銀幕,與諸多大片同場競技。

  借勢新媒體成為「網紅」

  《我在故宮修文物》沒有過山車般的劇情,沒有大牌明星也沒有「小鮮肉」。就是這樣一部波瀾不驚的片子,卻在70後到00後的朋友圈裡被頻頻轉載,捧紅了高牆內的這群師傅,也捧紅了修了一輩子文物鐘錶卻沒幾個人知道的王津師傅,引發了「故宮網紅」等一系列文化現象。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中心研究員劉刻說:「觀眾不是不喜歡紀錄片,而是一直以來,紀錄片沒有抓住觀眾的心。」《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坦言,很多年輕觀眾被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動。這種堅持和耐心,正是當下最缺失的。正是這部作品所挖掘和呈現的工匠精神撥動了年輕人的心弦。

  微鯨副總裁陳黛蓉說:「作為平臺方,我們從不忽略小眾文化,因為很多熱門主流文化現象都曾是小眾文化;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需要有好作品的引領,《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紀錄電影的精品,具有市場引領作用。」

  專家們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成功借勢新媒體成為「網紅」也不是偶然現象,這其中包含著製作方對內容全面的評估、對創作真誠的態度。

  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工匠精神不僅存在於故宮的文物修繕過程中,也存在於紀錄片的創作中。正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打動了網際網路上的觀眾,引發了輿論的關注。紀錄片創作者王冰笛認為:「只有好的內容,才會在網際網路平臺進行很好的二次傳播。」

  早在2010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主創團隊就已開始關注這一隱於宮牆內且身懷絕技的匠人群體,10萬字的田野調查報告,4個月集中拍攝,100小時素材,7個月重新剪輯推出電影版,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中國紀錄片人的「匠心」。「能夠把片子拍得如此從容,因為影片主創與文物修復師們是一樣的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也正是這樣的精神、這樣的生命質感,深深打動了網際網路和院線的觀眾,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

  好的故事、高質量的影片,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在新媒體平臺崛起打下了基礎。蕭寒認為:「相較於其他類型影片而言,紀錄片的創作靠的就是情懷。這部影片中感動觀眾的就是真實樸素的情懷。」

  「網際網路+紀錄片」大有可為

  2016年,是新媒體紀錄片播出的井噴之年。「網際網路+」模式下,紀實影像的全網點擊量已達49.4億次。在相關利好政策的推動下,各大視頻網站開始發力,緊抓新的發展機遇,開發優質便捷的紀錄片平臺。觀看量過億的紀錄片項目批量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新媒體紀錄片越來越多,新媒體已成為紀錄片不可或缺的傳播平臺。

  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寧認為:「新媒體環境也為紀錄片發展帶來了足夠多的機遇,網絡視頻的發展為紀錄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它以多種方式為紀錄片做支撐,通過網際網路營銷、互動營銷等手段不斷創新紀錄片的傳播形式,讓更多的用戶更頻繁地接觸紀錄片。」

  去年,樂視推出的《傳家》系列紀錄片大受好評,在央視紀錄頻道等電視平臺播放後,逐漸成為微信等社交媒體的新寵,同時還催生了一批以生產與傳播微紀錄片為主的微信公眾號。這些藉助於微信公眾平臺到達觀眾的微紀錄片以短小精悍來適應當下碎片化傳播的傳媒生態,甚至和電商合作,找到了與商業對接直接變現贏利的入口。「新媒體已成為紀錄片繁榮發展與市場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新勢力。」李寧說。(本報記者 牛夢笛 徐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男神」、「女神」,導演蕭寒開玩笑說:「今年去波士頓影展時,對方還特地表明希望鐘錶修復師傅王津出席,我想導演可能都沒那麼重要!」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導演:修復師舉重若輕(圖)
    今年元旦後,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央視紀錄片頻道首播,當時反響平平的紀錄片,如今在登陸上知名彈幕視頻網站後走紅。  除了收穫超高的網絡點擊量,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5分。  對於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網紅」,帶領著80後90後製作團隊的導演葉君坦言:「我們是背著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著手機、坐著地鐵。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走紅?
    期,有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成為豆瓣電影評分最高的作品之一(比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還高)。根據媒體報導,這部1月份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在青年人聚集的知名彈幕網站B站(嗶哩嗶哩網)上受到熱捧,隨之引發熱議。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鐘錶師傅王津成為「網紅」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一次在視頻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煮糊了兩次面。最後決定將就的把第二次煮糊的面給吃了,好方便專心地看完,這個朋友圈討論已久的紀錄片。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原標題: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變「網紅」是因為文物吸引人 從引起持續關注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不久前備受矚目的故宮「文物醫院」掛牌成立,「文物修復」的話題一直熱度不減。近日,中新網記者採訪了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鐘錶室的修復師、《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角之一王津,了解到更多修復背後的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同名電影、圖書《我在故宮修文物》同步上市,收穫大批忠實的「故宮粉兒」。而同名紀錄片今年年初在央視九套首播,隨後爆紅網絡,獲得了上億的點擊量。魅力何來?作者綠妖說:「因為在塵土飛揚萬眾創業的年代,在網絡把成功者更粗暴更快速地推到我們面前的成功學的時代,人們內心仍然渴望一些更加長久不變的事物,像海水泡沫下的巖石。」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
  • 當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新一代「網紅」
    幾百年前,這裡是失寵宮妃消磨青春的冷宮,如今,這個院子成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辦公場所。自2015年4月中旬開始,葉君與一支攝製團隊在這裡待了四個月,跟蹤拍攝在此工作的幾十位文物修復專家,並將素材製作成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600歲故宮成新晉網紅,你知道它有多努力嗎?
    我不禁好奇,故宮這個有著 600 年歷史的高冷範兒文物,是怎麼把自己捧成頂級流量 「網紅」 和帶貨能手的呢? 01.故宮還打造過哪些爆款? 故宮的網紅成長史,是一個不斷嘗試花式營銷玩法的過程。在彩妝之前,它就已經打造過許多爆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