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2021-01-08 沉默的娛樂圈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重點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通過對文物修復領域「廟堂」與「江湖」互動,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受篇幅限制前兩集過於壓縮和穿插,造成不能完美的瑕疵。老師傅們的手藝沒的說,但是看過日本的文物修復,對比下來有些難受:環境的狹窄雜亂、工具隨處放、搬運文物時運輸及包裝器械的粗陋等。這裡沒有崇洋媚外,只有精細化和科學化,即使在這個代表大陸文物修復最高水準的紀錄片中,仍然看得有點難受。故宮招聘廣告(但我去了就是掃地都不要) 無處不在的御貓 王師傅我要給你生個表

面對鐘錶收藏家的炫耀,王津只是淡然一笑。他修復的每一件鐘表,都是世界上最精美最罕見的珍寶,都可謂價值連城,然而這些可以貨幣來衡量的價值,卻不在他的不在考量範圍之內。他感嘆的是幾百年前的老玩意兒,為何設計得如此精巧,並想用自己的雙手,讓它恢復當年的光輝。這就是國之大匠的底氣和格局。而今紫禁城裡的大師們朝八晚五,溫柔耐心,幾十年如水而逝,珍寶重獲新生不煽情不渲染,平實又日常,堪稱故宮招聘的最佳宣傳

「玉其實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價值呀,但中國人能看出德行來…中國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人在世上走了一趟,都想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才有價值,其實修文物的時候已經把自己融進去了……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是為了保留一個物品,物品本身沒有什麼價值」泱泱大國,匠人精神。鐘錶組的王津老師可真帥呀 > <要是出一個青銅器特輯能把我看哭。順序的安排還是有些混亂,在不同的項目組中穿插,點到為止。依然很棒!

天吶,多麼寂寞可又偉大的工作啊。。。故宮庫房裡有多少奇珍異寶啊。。。羨慕哭。。。。每個人都超級精彩!鐘錶那個目瞪口呆太炫酷。騎著小車車到宮外抽菸,可愛n(*≧▽≦*)n。在故宮裡工作真的是牛啊。可同時很驚訝,沒想到這麼珍貴的文物是在這麼普通傳統生活化的地方完成修復的。希望多點關於修復文物的特寫鏡頭,只有三集,看一集少一集 完全靠人物魅力撐起來的一部片子,太喜歡他們了。幾年前還搭訕過一個故宮保安,

記憶的匠師,歷史的傳承。當年想學考古畢業投過故宮簡歷,覺得藏在深宮大內,與世隔絕,發揮心細愛較勁的本性,搭上點小天賦,真可以慢慢「退化」到自己想要的地步,可惜這輩子沒這個緣分,只有踏踏破損磚石,扒扒上鎖門縫,感受那份厚積的怨念了。片裡出現文物基本都看過,沒想到匯聚那麼多心血。感動原來只有三集啊,還以為有七八集,那樣的話可以稍微完整地呈現整個的修復工作。現在稍顯凌亂雜碎,看得不過癮。其實還可以深入全面一些。

好燃,想哭。第一次對你們總在刷的prpr想舔屏有了切身體會,好帥好厲害!!!!!腿軟想跪!!!修鐘錶的王津老師和刻佛像的屈峰老師,神QAQ(菩薩你們竟然這麼捆著233333現代中國,需要一種工匠精神。匠人,匠心,沉得下,坐的住。逗貓,摘杏,澆花。修舊如舊的手藝,半新不新的匠人。片子如此受關注不只因為探秘本能,還在於鏡頭對準了人,雖然很隱忍。好看。因為關注了故宮博物院的微博,在還沒上映的時候就一直在關注,然後等到了立刻就看了,沒讓我失望。

很不錯的一個紀錄片,文物修復工作者的工作很厲害,讓人不得不佩服。也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故宮看了之後感覺現在社會這種工匠精神越來越少了。。希望能傳承下去。朋友推薦看的,果然質量槓槓的,比看一些垃圾劇有營養多了。這調色這音樂完全我的菜。我覺得還可以,體會到了故宮裡面的故事,他們要修好多文物啊,節奏很慢,都是老北京,還有故宮好大,故宮修文物特別緩慢,一般人坐不住。欣賞屈峰對文物的理解。賊喜歡有歷史氣息的東西,有的時候想一衝動到北京去,在故宮做倆月的志願者,擇一事,忠一生,中國的傳統思想,不管什麼都需要忠誠。

一開始不知道是紀錄片,還說咋這麼真實呢,然後後面的文物也是看的熱血沸騰,感慨我國的燦爛文化,文明古國啊!故宮的晴空與雨 花鳥棗樹傳統文化的守望與傳承 四合院裡淳樸人情味 從一群對故宮最有深厚感情的人中了解另一面的故宮及文物這好棒,希望更多人能看看,璀璨的文化要代代相傳!直接被安利了 好希望能拜個師傅去陶瓷組修藝術品匠人精神啊好作品,似乎要搬上大銀幕了,祝福一下。看著很炫酷,可背後的枯燥和艱辛該有多少。文化是要傳承的,還是需要有人去做。

相關焦點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文以載道,物傳精神。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裡,蕭導演的眼睛聚焦的是一群「匠人」。這些年來「匠人精神」再次被關注,但大多落在國外的匠人身上。其實近年來我身邊有許多朋友,已默默地把眼光轉向國內各傳統工藝的匠人身上,我的藝術收藏有時候也需要修復,所以常與他們接觸,多年下來對畫作修復師有了一份既親切又尊敬的心情。因為他們總能把我心頭好,回歸到一個最安全、穩定的狀態。我就是滿懷著這樣的心情觀賞《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透過導演的眼睛,以平凡人的角度去近觀這一群常年在故宮院子裡,安安靜靜地面對自己工作與人生的人。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導演蕭寒詮釋「工匠精神」,語出「拙」字道盡真情實感今天,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來到武漢,武漢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個交通四通八達,多方文化融合的城市。在觀影現場,座無虛席,連影廳座位兩邊的樓梯上都坐滿了觀眾,甚至有很多是不遠千裡,專程坐飛機、火車趕到現場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的迷妹。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與年輕人如知己相逢
    將於12月16日公映的電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日前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提前點映。「龍標」之後打出的Bi1ibi1i彈幕視頻網站圖標,透露了這場點映的由來。今年2月,同名3集紀錄片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網站開播,很快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我發現了寶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記得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一個月的時候,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也超過6萬條。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坦言,很多年輕觀眾被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動。這種堅持和耐心,正是當下最缺失的。正是這部作品所挖掘和呈現的工匠精神撥動了年輕人的心弦。   微鯨副總裁陳黛蓉說:「作為平臺方,我們從不忽略小眾文化,因為很多熱門主流文化現象都曾是小眾文化;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需要有好作品的引領,《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紀錄電影的精品,具有市場引領作用。」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