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2021-02-19 深度蘇州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深度君懷著好奇的心也看了一遍,然後,深度君被震撼住了!!通過這部片子,你會看到花錢買票進故宮都看不真切的東西。

推開故宮的銅鈴大門,一縷陽光略過,萬籟俱寂。雕龍的臺階,紅牆綠瓦的宮殿,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無比的宏偉與尊貴,感受到中華建築的精髓和神韻。



這是一本講述一群「貌似普通、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也稱「文物醫生」)的故事。我們眼中神秘的歷史文物,對他們而言,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生活。

日常熟悉到什麼程度呢?比如像去鄰居家串門一樣隨口說出『我去壽康宮一趟』;比如坐在甄嬛娘娘的宮裡看著現存最大的黃花梨組合衣櫃……


面對幾百年,幾千年的文物,他們並沒有戰戰兢兢,反倒是透著一股子尋常日子的雲淡風輕,把修復這些文物當成了日程生活。



在故宮裡修復文物,在外人看來這真的是一份很牛逼的工作。但你知道嗎?這是一個需要極度耐心、定力和零失誤的地方,繁瑣細緻是這裡的工作常態。





(修復過的乾隆慧賢皇貴妃畫像)


(修復過的《蘭亭集序(馮承素摹本)》)


(修復過的《遊春圖》)

(修復過的《清明上河圖》)

跟老一輩兒的人聊天,他們都說:「你們這代人覺得東西壞了就應該換,而我們這代人覺得東西壞了,是可以修的。」


人氣最高的鐘表組王津師傅,被稱為「故宮鄭少秋」而走紅網絡。

印象中的大國工匠,應該就是這個樣子,溫暖而謙遜,執著而內斂。這樣的品質才能擔當起某個職業的脊梁。


關於王津師傅的莫名感動,真的很多。

說說兩個片中的細節吧。

第一段,是師傅王津和徒弟亓昊楠一起去廈門參加鐘錶專業會議,遇到了一位著名的鐘表收藏家黃嘉竹。


黃先生將自己隨身帶的藏品拿出來一起鑑賞,他問「故宮有沒有這種懷表」。



王師傅淡定又不謙虛回答「不少,但是修的量不大」。


當畫面轉回故宮時,王師傅說故宮的鐘表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


第二個片段則有點揪心。

王津老師,背著手,站在慕名而來的人群中,望著櫥窗裡自己剛剛修復了幾個月的鐘表,對著鏡頭說了句,「有點心疼。」

(聽著很讓覺得心疼)

還有陶瓷組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學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麼叫勝在氣質。她騎著自行車走在故宮院牆裡面時,旁白道:上一個這樣做的人是溥儀。


還有木工組去打杏子,拿著蓋過文物的紙去接故宮裡面長熟的杏子。


漆器組為了採集到最好的漆,經常冒著危險在陡峭的山崖上奔波。

織繡組除了要掌握傳統修復技藝之外,還要會使用現代科技手段。

畢業於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復老師屈峰,不緊不慢地刻著佛頭,說了一段獨白。

這段獨白,既是屈峰作為一位手工藝家對藝術創造的體悟,也是一名文物修復者對文物保護的心聲。


故宮院裡面的貓,老師傅開過每天必經的七道院牆門給這些野貓餵貓糧,據說這些貓是宮廷御貓的後代。


幾百年的時光,一個王朝覆滅了,曾經壁壘森嚴無比輝煌的宮殿成了人們遊玩時候的去處,曾經的貴人現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著故宮的竟然是這群貓。


(宮廷御貓的後代,超級可愛)


他們在故宮修文物

修了浮躁的人心

修了我們的欲望

修的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價值標準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去學這一門技藝?

看到最後,有一句話,中國是需要這樣的匠人精神的。故宮修復技藝的傳承一直是師徒制,雖然現在有了正規高校畢業的年輕人但是他們進入故宮以後還是要重複一遍他們的前輩經歷過的所有程序與考驗。


這部紀錄片無疑是成功的,導演葉君說,「我們是背著唐詩宋詞長大的,但也用著手機坐著地鐵。希望這部片子是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看紀錄片。」


深度君不由地想到了電影《師傅》裡面的一句話:他學會之後,敬我如敬神。我想這就是技藝和傳承的魅力吧。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看地址:http://v.qq.com/search.html?pagetype=3&stj2=search.search&stag=txt.index&ms_key=)也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看這本片子

相關焦點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一次在視頻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煮糊了兩次面。最後決定將就的把第二次煮糊的面給吃了,好方便專心地看完,這個朋友圈討論已久的紀錄片。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我在故宮修文物》期待一個不著急的社會
    代表作品有《麗江·拉夫斯基》、《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上走紅,目前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 .5。該片共三集,講述一群「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文物神秘的「復活」過程。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講述了故宮內古老的文物及其文物修復的故事,第一次系統的梳理了我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走紅?
    期,有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成為豆瓣電影評分最高的作品之一(比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還高)。根據媒體報導,這部1月份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在青年人聚集的知名彈幕網站B站(嗶哩嗶哩網)上受到熱捧,隨之引發熱議。
  • 我也想去故宮騎單車、修文物!
    如果不是「舌尖」火了,葉君都沒法和親戚朋友解釋,自己是個拍紀錄片的; 但如果沒有他和團隊點燈熬油地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公眾可能永遠滿足不了好奇心,高聳宮牆內,神秘的文物修復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再如果5年前沒有監製徐歡、製片人雷建軍四處奔走立項籌劃、做田野調查,編寫了10萬字的調查報告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我在故宮修文物》「男神」王津:優秀網文讓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閱文集團網文作家柳下揮的文物冒險題材網絡小說《獵贗》已經正式完結。近日,柳下揮拜訪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男神」王津,就文物修復和傳統文化推廣的話題進行面對面交流。談到為何選擇文物修復作為切入點時,柳下揮坦言很大程度受到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