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期待一個不著急的社會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觀眾會喜歡自己去生發、去想像,覺得王師傅已經在故宮裡看過那麼多寶貝了,有點「化骨綿掌」的意思,但其實沒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導演。九十年代中期畢業於中國美院。2011年開始紀錄片創作。代表作品有《麗江·拉夫斯基》、《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

近期,一部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網上走紅,目前點擊率超70萬,豆瓣評分高達9 .5。該片共三集,講述一群「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文物神秘的「復活」過程。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之一的蕭寒是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去年,他和梁君健聯合執導的《喜馬拉雅天梯》就曾創收千萬票房,囊括多個國內外紀錄片電影節的諸多獎項,而這次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則在年輕人中引起熱烈討論和空前好評。近日,蕭寒接受了南都記者的專訪。

五年前已開始田野調查

南方都市報(以下簡稱「南都」):整個拍攝從立項到後期完成,一共花了多長時間?

蕭寒:五年前就在做了,包括田野調查,但因為故宮的特殊原因嘛,拍攝都得在特定的它合適的時間才行。2015年正好是故宮90周年大慶,突然就允許我們拍攝了,其實也都是機緣。

南都:進故宮拍攝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蕭寒:申請進宮拍攝並不算困難,只是程序比較繁瑣,相對周期會比較長,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些特殊拍攝的審批,比如我們想拍故宮晚上的星空,拿到了夜間拍攝的允許,結果這一個星期都是陰天,於是又要重新審批。但是做任何片子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這個不算什麼。比較難的是拍到好的藏品的機緣,這個要去碰。

南都:你和葉君導演是怎樣分工的?

南都:葉君主要是現場盯得更多一些,因為他相對年輕,我想讓他多做一些執行層面的工作,包括後期製作,我在大的問題上考慮得比較多,包括我跟製片人雷建軍、監製徐歡,不過這也是年齡的原因,我們都是70後,葉君是80後,助理團隊是90後,等於是三個年齡段的人集中在一個團隊裡。

裡面的人物讓觀眾喜愛

南都:文物修復這個題材,一開始大家會以為很沉悶,你們是怎麼做到一點兒不悶的?

蕭寒:其實修文物的題材不算少見,故宮系列的紀錄片從央視最早的《故宮》,到《故宮100》,再到今天的《我在故宮修文物》,都有從文物的角度去關注故宮的,只不過我們切入的視角更鮮活,《我在故宮修文物》花最多心思的地方不是「文物」而是「修文物的人」,這個很重要,包括最終能夠引起觀眾這麼強烈的反應也是裡頭的人物受大家喜愛。

南都:這片子裡有很多生活化的鏡頭,像是師傅們打杏子、逗貓、種樹這些。

蕭寒:這本來就是我們紀錄片的風格,一開始就定下的創作基調:跟蹤融入式的紀實拍攝,真正地融入他們的生活。我們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和這些師傅們摸爬滾打在一起,他們上班我們上班,他們下班我們也下班,一起去吃飯,晚上去樹林裡割漆,他們出差我們也跟著去……到最後我們團隊已經是他們工作中的一部分了,很要好,到現在還經常約出來玩、去吃飯。

南都:有一段很有意思,就是王津和一位華人收藏家的對話,收藏家拿著刻有「伊莉莎白」的表很興奮,說「我只要有一兩件故宮沒有的我就開心了。」相比之下王師傅顯得很淡定。

蕭寒:觀眾會喜歡自己去生發、去想像,覺得王師傅已經在故宮裡看過那麼多寶貝了,有點「化骨綿掌」的意思,但其實沒有。從鐘錶收藏的角度來看故宮肯定是最大的,但是每一個收藏家都會有那樣的心態,故宮成為了文物收藏的標杆,想無限地接近它,這很自然,但王師傅真的是一個特別的溫文爾雅、很平和、很禮貌的人,他也不喜歡掃別人的興。

不急不躁的氣質當下太稀缺了

南都:我發現片子裡很少拍到具體修復過程,是不是因為像有些人說的,修復技藝是密不外傳的?

蕭寒:因為很多東西說出來就一句話,但做到就需要一輩子。像青銅組,一件東西光打磨就要幾個月,沒有任何其他的新的勞動,所有技藝的高超都要讓它熟練到跟人融為一體為止,它就長在你身體裡了,不是一個教程你就掌握了。我們主要是從創作角度去考慮的,羅列技巧沒有意義,這不是一個科教片,這塊不是我們要去鑽的東西。

南都:旁白裡有這麼一句話,「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怎樣的?

蕭寒:它裡面有好多層,首先是敬畏、熱愛,中間可能會出現厭倦,但到最後就變成真正的融合了。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這太牛了,現在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兩次槽,一年跳三次槽,這就是為什麼年輕觀眾會一下被打中,都說「獻出我的膝蓋」、「跪了」什麼的,說「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人,真的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如果我們的社會是人人都能慢下來,不著急的社會,那這個事兒大家也就不覺得牛了。

有望剪輯一個「國際版」出來

南都:有沒有一些最後被剪掉的畫面,讓你覺得有點可惜的?

蕭寒:有,但也談不上可惜吧,因為最終要呈現的作品形式決定了我們要用怎樣的敘事結構,用哪些素材來支撐。現在《我在故宮修文物》反響很熱烈,很多觀眾說三集太少了,但就是因為它不「水」,所以我們才覺得好看,覺得三集短,如果我們把它往裡「注水」變成六集,你們也不會覺得它好看了。

南都: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蕭寒:這次年輕人的反響特別熱烈,所以接下來我們考慮推出一個短視頻系列,適合網絡傳播的,每集五分鐘,做十集、二十集這樣,比如王津師傅,比如亓昊楠、屈峰……我們會把這些人物單獨拿出來。另外,現在這片子的國際傳播也很好,我們可能也會再增加剪輯一個國際版的,以單片的形式。(文/蕭寒)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走紅?
    期,有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成為豆瓣電影評分最高的作品之一(比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還高)。根據媒體報導,這部1月份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在青年人聚集的知名彈幕網站B站(嗶哩嗶哩網)上受到熱捧,隨之引發熱議。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導演蕭寒詮釋「工匠精神」,語出「拙」字道盡真情實感今天,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來到武漢,武漢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個交通四通八達,多方文化融合的城市。在觀影現場,座無虛席,連影廳座位兩邊的樓梯上都坐滿了觀眾,甚至有很多是不遠千裡,專程坐飛機、火車趕到現場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的迷妹。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2020年春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接到了一項不是修房子的任務——他們要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策劃籌備一個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紀錄片第一集就記錄了策展過程中的經歷。不出意外,這根木頭將在養心殿的屋頂用上數百年;而因為這段記錄,後人將知道,與這根木頭有關的人,除了修繕者,還有貨車司機,還有這些身手矯捷的紀錄片工作者們。與故宮發生著關係的,並不只有宮裡人。如果說辦展覽、修養心殿,都只是紫禁城一個時間段的項目,那麼,第三集講述的「歲修保養」,就是600年來不曾間斷的日常。在這座城裡,不論是磚、瓦、木、石,出現任何狀況,都有人會及時修理更換。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我也想去故宮騎單車、修文物!
    如果不是「舌尖」火了,葉君都沒法和親戚朋友解釋,自己是個拍紀錄片的; 但如果沒有他和團隊點燈熬油地拍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公眾可能永遠滿足不了好奇心,高聳宮牆內,神秘的文物修復師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再如果5年前沒有監製徐歡、製片人雷建軍四處奔走立項籌劃、做田野調查,編寫了10萬字的調查報告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影像志|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從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說開去
    清晨,清脆悅耳的鳥鳴中,故宮博物院的朱紅大門緩緩開啟,文保科技部的閔俊嶸又開始了康熙朝皇家屏風的修復工作。仿佛魔術師一般,這些原本蒙塵、破損的歷史珍存,在他日復一日的細緻擦拭、精心修復中刮垢磨光、重煥光彩……這是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博物院、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聯合攝製)當中的一個普通鏡頭,也是故宮文物工作者經年累月用匠心呵護文物的縮影。
  • 《修文物》變網紅 故宮文物修復師錄取搶破頭
    《我在故宮修文物》片讓觀眾看到文物背後有一群人投注大量時間修復和維護據臺灣媒體報導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大陸造成熱潮,片中主角們─故宮文物修復師一夕變身網紅,許多人開始討論起故宮裡真實存在的「男神」、「女神」,導演蕭寒開玩笑說:「今年去波士頓影展時,對方還特地表明希望鐘錶修復師傅王津出席,我想導演可能都沒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