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從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說開去

2021-02-19 求是網

來源:《求是》2017/8  

作者:單霽翔

核心要點   

■ 該片集中展示了故宮殿堂級的「文物醫生」以及讓舊物重光的神奇「文物復活術」。

■ 該片秉持「讓文物修復大師走到前臺、向工匠精神致敬」的理念,傳神寫照地映射出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文物修復師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作狀態。

■ 故宮近年來「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探索,使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進當代。

■ 我們有責任讓豐富的文化瑰寶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清晨,清脆悅耳的鳥鳴中,故宮博物院的朱紅大門緩緩開啟,文保科技部的閔俊嶸又開始了康熙朝皇家屏風的修復工作。仿佛魔術師一般,這些原本蒙塵、破損的歷史珍存,在他日復一日的細緻擦拭、精心修復中刮垢磨光、重煥光彩……這是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博物院、杭州潛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聯合攝製)當中的一個普通鏡頭,也是故宮文物工作者經年累月用匠心呵護文物的縮影。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主題曲(陳粒《當我在這裡》)

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光影探幽燭微,生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該片忠實記錄了故宮書畫、青銅器、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等領域稀世珍寶的修復過程,集中展示了故宮殿堂級的「文物醫生」以及讓舊物重光的神奇「文物復活術」。這部片子播出後,很快就憑藉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藝術風格、精湛的工藝技術、高雅的文化品位,贏得了市場口碑,特別是在年輕人中掀起了持久的文物熱。


該片為人們通過故宮文物了解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打開了一扇門。

作為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故宮的文物收藏十分豐富,共計184萬餘件。這些藏品從久遠的過去走來,大都需要搶救性修復。作為對院藏各類文物進行保護研究、修復和複製的部門,半個多世紀以來,故宮文保科技部搶救性保護了許多國寶。今天,故宮文物修復傳統工藝技術的門類在國內博物館界是最全的,「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中國青銅器傳統修復、複製技藝」「古書畫人工臨摹複製技藝」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技藝,都見微知著地體現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文物工作者「十年磨一劍」的心血和精神。


該片秉持「讓文物修復大師走到前臺、向工匠精神致敬」的理念,在一勾一描、一刀一刻、一修一補中,傳神寫照地映射出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文物修復師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作狀態。

這種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的工匠精神,無疑是全片最動人的旋律。同時,電影不是通過旁白直接解說,而是以留白造境,讓觀眾在一個個鏡頭中融入切身的觀察與思考,細細感悟每個鏡頭背後的力量和溫度。這些都讓曾經「曲高和寡」的文物走出深閨,引領人們走進歷史深處,領略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旖旎風光,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滋養。

該片之所以能夠呈現出豐稔飽滿、富有創意的質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故宮近年來堅持「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探索。

如今,故宮的每一項重點展覽,都要研發相應的創意產品,使每一項陳列展覽立體化,讓社會影響最大化、觀眾體驗最優化。比如,通過立體布展讓陳列展覽活起來,研發文化創意產品讓歷史文化活起來,藉助新媒體力量讓傳播方式活起來。所有這些努力,目的是讓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進當代。

「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故宮已經走過近600個春秋,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讓這些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作者:故宮博物院院長)

相關焦點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文藝星青年按】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同名電影、圖書《我在故宮修文物》同步上市,收穫大批忠實的「故宮粉兒」。而同名紀錄片今年年初在央視九套首播,隨後爆紅網絡,獲得了上億的點擊量。魅力何來?作者綠妖說:「因為在塵土飛揚萬眾創業的年代,在網絡把成功者更粗暴更快速地推到我們面前的成功學的時代,人們內心仍然渴望一些更加長久不變的事物,像海水泡沫下的巖石。」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影片仍然由蕭寒擔任導演,還新加入了廖慶松任剪輯指導,姚謙任音樂指導並為電影主題曲作詞,歌手陳粒作曲並演唱主題曲《當我在這裡》,盲人鋼琴師黃裕翔擔任鋼琴演奏,嚴明擔任圖片攝影。昨日,電影主題曲《當我在這裡》在網絡發布,獲得不少網友點讚並轉發。 作為今年廣州紀錄片節「金紅棉影展」的開幕影片,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1月28日19時在中山紀念堂舉行全國第一場首映禮。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走紅?
    期,有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成為豆瓣電影評分最高的作品之一(比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還高)。根據媒體報導,這部1月份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在青年人聚集的知名彈幕網站B站(嗶哩嗶哩網)上受到熱捧,隨之引發熱議。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我也想去故宮騎單車、修文物!
    (因為修文物不能出錯,所以好的精神狀態最重要。)這麼和諧and勵志的工作環境,讓很多年輕人心裡長了草,現在改行去應聘還來得及不?《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倒也別想得那麼簡單。因為修復過程要接觸到很多對人體有害的物品,比如生漆、染料,很多文物也因年代久遠而滿是灰塵細菌,戴口罩防護勤洗手還是必須滴。(能接受嗎?)
  • 你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開奔馳
    「趕著周一閉館,躲開人流,去故宮撒歡~」這條微博一出,我的第一反應是:單霽翔院長不是退休了嗎?故宮又舉辦什麼與年輕人同樂的活動了嗎?是哪個幸運兒有幸能把車開到太和殿門口撒歡?可是看著看著,我發現事情並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 我發現了寶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原標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