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2021-01-08 百度知道問答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它們的過去和新生都不再神秘,這無疑給大家帶來了關於古董的嶄新的認識。再者,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大家真正認識並了解了這樣一群默默無聞又偉大的人——修復師。他們有著化腐朽為神奇的雙手,能溫柔的拭去古物上的塵埃,賦予古物生機,幫助它們煥發千百年前的葳蕤光彩;他們接觸到的都是價值連城的瑰寶,卻淡泊名利,一心只看眼前工;他們把大半的時間花在紫禁城裡,卻又處處透露著平凡的光彩……這些修復師們,這些站在文物背後的人們,是最可愛最可敬的匠人。總之,推薦大家去看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或許隨著紀錄片中紫禁城大門的打開,你我也能再度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感受到關於歷史關於文化關於傳承的意義。

相關焦點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當我們看到一雙二三十歲的手,在修一個二三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文物時,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很長,好幾十年,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復師傅,跟你面對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這個匆匆過客又能留下什麼呢?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講述了故宮內古老的文物及其文物修復的故事,第一次系統的梳理了我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魅力
    原標題:蕭寒: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的魅力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昨日,影片在清華大學首映,總策劃尹鴻、製片人雷建軍、導演蕭寒等亮相。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我發現了寶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記得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一個月的時候,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也超過6萬條。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 點擊量近70萬
    二次元及花痴愛好者的聚集地B站,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二者之間怎麼都看不出有相關性,但是偏偏就同框出現了。  這部3集紀錄片,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導演之一是浙江工業大學的老師蕭寒。此前他在媒體前露面是因為他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喜馬拉雅天梯》。  《我在故宮修文物》於1月7日在央視9套首播,當時並未引起轟動。
  • 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第九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關於中國古代文物的歷史及現代文物工作者和專家們的對於古代保存下來文物的修復,該片主要修復的是關於青銅器、木器、陶瓷、鐘錶、書畫、漆器、紡織等。
  • 寒假延期,看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所思所感
    相比較下,更喜歡關於歷史的各類紀錄片。紀錄片可以忽視文字的缺陷,增加圖片的解釋效果,從而更加輕鬆地理解所看到的事物。在延期的寒假中,在百無聊賴的學習中,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倒是一個令人感到輕鬆愉悅的選擇。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一次在視頻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煮糊了兩次面。最後決定將就的把第二次煮糊的面給吃了,好方便專心地看完,這個朋友圈討論已久的紀錄片。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導演蕭寒詮釋「工匠精神」,語出「拙」字道盡真情實感今天,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來到武漢,武漢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個交通四通八達,多方文化融合的城市。在觀影現場,座無虛席,連影廳座位兩邊的樓梯上都坐滿了觀眾,甚至有很多是不遠千裡,專程坐飛機、火車趕到現場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的迷妹。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這部紀錄片比《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好看
    婊婊們愛故宮的雪,當然不止愛它的美。更多的是來自於中國人和故宮之間天然的聯繫。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故宮也變成了紫禁城。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總喜歡看故宮紀錄片的原因。我們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看的是中國人本性裡的甘於寂寞的長久守護;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