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視聽語言分析

2021-02-21 編導自習室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講述了故宮內古老的文物及其文物修復的故事,第一次系統的梳理了我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該紀錄片通過對視聽語言要素的合理巧妙運用,讓原本平淡無奇的敘事變得多姿多彩,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具體展現出來,讓人感受著故宮的古老靜謐與處處充滿的熱忱和從容,向人們徐徐道出了故宮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主題情感。 

一、 敘事鏡頭的運用與處理 

  

鏡頭是畫面信息的最重要的載體,是構成紀錄片的基本單位。紀錄片的畫面鏡頭能夠直觀具體的展現出敘事對象的形象含義,再現真實的敘事場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與藝術感染力。

(一) 全景鏡頭:

文物修復的畫面還原 全景鏡頭適合用來表現人物的整體形象或者某一場景的真實面貌,同時又有著一定的畫面空間與活動範圍,用來表現人物的動作、外貌形象以及交代整個故事的背景環境。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而諸如鐘錶修復這樣的 全景鏡頭在青銅器、漆器、木器、書畫等修復組中有著多次的出現,正是通過這樣的全景鏡頭向觀眾呈現了故宮文 物修復的真實場景。 

(二) 特寫鏡頭:

文物修復師們的專注 特寫鏡頭是紀錄片敘事中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通常是一種局部的畫面呈現,其主體一般是充滿畫面鏡頭,背景處於次要的位置甚至被虛化。特寫鏡頭一般用於呈現人物的細膩的內在情感,刻畫人物的外在形象,產生一種意料之外的震撼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大量的運用了特寫鏡頭來展現 文物修復師們在文物修復過程中的一些細節畫面。在整部紀錄片中出現最多的特寫鏡頭就是對文物修復師們修復文 物的工作畫面,諸如,鐘錶修復師王津戴著眼鏡專注地望 著鐘錶內部零件運作過程查找問題所在時的特寫;漆器組中的修復師閔俊嶸在給破損的瑟上漆時的反覆細緻的動作 特寫;紡織品修復組清洗故宮宮燈穗時的清洗工序的特寫等等。這些多次出現的文物修復師們工作時的特寫,一方面體現出了故宮文物修復師們對工作的執著與專注,另一 方面顯示了文物修復師們的古老手藝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專業精神。 

(三)空鏡:

深遠意境的表達空鏡頭,一般是指沒有拍攝主體只有景物或者靜物的 畫面鏡頭。空鏡頭主要用來表現敘事背景環境、畫面鏡頭之間的切換過渡,能夠傳達出一種深遠的意境的表達以及對紀錄片敘述主題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現。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空鏡頭經常用來表現片中故宮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場面描寫。如畫面上呈現一堵斑駁的朱紅宮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一棵繁茂的古樹等 等。這些空鏡頭的運用並不顯得突兀,而是作為片中的時間和空間轉換與節奏的控制調節的重要手段。斑駁的朱紅宮牆記錄著歷史的悠久歲月,恢弘的大殿彰顯著昔日的皇家威嚴與高高在上的皇權,雨中的琉璃屋簷訴說著故宮的 另一種柔情與詩意。 

二、 紀錄片的畫面色彩與節奏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畫面光影色彩的變化以及起伏有序的畫面節奏來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覺美感,烘託出不一樣的環境氛圍,表達出不同意義的文化內涵與主題。 

(一) 突出的色彩搭配

紀錄片的畫面色彩是其視覺上的一個重要的元素,色 彩的搭配或明或暗、或熱烈或冷淡,能夠表現出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多元的色彩變化,具有不同的意向表達與內涵,體現著紀錄片影像在不同時刻的主題情感與思想表達。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三集紀錄片中,呈現的最多的畫面色彩是朱紅色。朱紅色的背景烘託出「在故宮修文 物」這樣的現實場景,同時讓觀眾感受到故宮的悠悠的歲月與濃濃的歷史沉澱。金碧輝煌是描述昔日皇城的又一個 必不可少的詞語,在整部紀錄片中無論是筆走龍蛇的琉璃金的宮殿屋簷,還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的龍椅,或是 櫥窗門扇等日常生活器物,都處處與朱紅色一起相互映襯彰顯著往昔的榮華富貴。正是這兩種畫面色彩的相互對照 與映襯,才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出故宮的現狀。此外,代表著勃勃生機的綠色在整部紀錄片中也是較多出現,主要體現為綠色的樹木等。這些綠色元素的進入,給原本作為 「死物」的故宮增添了無限的活力,也從側面暗示了正是有了文物修復師們的一代代傳承才讓故宮展現出勃勃生機。 

(二) 輕快簡約的畫面節奏 

紀錄片通常利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來控制其畫面節奏 的變化,通過有序的畫面轉換與組接,讓紀錄片的節奏得到強化或舒緩,有效的表現出某一情節效果。畫面節奏的變化是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另一種形式的呈現。正如伯格認為「每一個鏡頭和用在鏡頭之間進行過渡 的編輯程序都是一些告訴我們某些東西的暗示」,在紀錄 片的節奏中有著人物運動、鏡頭切換、場景轉換等節奏。 

在 《我在故宮修文物》 這部紀錄片的片頭中,青銅器、木 器、陶瓷、鐘錶、書畫、織繡等不同文物及其修復組的剪 輯呈現,平穩而不失緊湊,輕快簡約,體現著一種有序的 變化。光影的快速變動,暗示著時間的流動,隱喻著在歷 史變遷中的故宮。在整部紀錄片中,日常的工作畫面則顯 得節奏平緩,同時,不乏一些快節奏的畫面轉化,讓人感 受到文物修復工作緊迫而又不失從容。 

三、音樂音響的表現力 

作為紀錄片視聽語言元素之一的聲音,有著巨大的空 間表現力。在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音樂音響等 聲音元素的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將從同期聲、 自然音響、解說詞等方面分別分析其表達效果的體現。 

(一) 同期聲 

同期聲,是影像畫面拍攝中與鏡頭共同紀錄的現場聲音。同期聲的合理運用使得紀錄片更加的靈動與真實,同 時,同期聲也講述出了畫面背後的故事。在《我在故宮修 文物》 中大量的採用了文物修復師們在工作過程中的同期 聲:有在文物修復現場機器的運轉聲;有師徒修復文物過 程中的口傳心授;有文物修復師邊工作邊講述自己與故宮 的緣起等等。這些同期聲的運用使得紀錄片畫面變得有血 有肉,不再僅僅只是單調的解說詞的聲音,這些同期聲讓 紀錄畫面得以立體地呈現出一個個故事,讓紀錄片由講述 文物到文物修復再到文物修復師這群人。這些同期聲的運 用豐富了人物的心理活動與形象。 


(二) 自然音響 

自然音響是指除人聲之外的風聲、鳥聲、蟲鳴等自然界的聲音以及人造環境中出現的音樂音響。在《我在故宮 修文物》第二集描述故宮環境的空鏡頭中,鳥鳴與風吹樹 葉聲就作為同期聲保留了下來,鳥鳴與風吹樹葉聲配合著 畫面中明媚的陽光與綠色植物,自然而然讓人感到了那種 鳥語花香的意境。再如,第三集中對於濛濛細雨中的宮殿 的琉璃屋簷的空鏡頭中,配上雨打屋簷在順流滴落地面的 自然音響,不由讓人感受到故宮的那一縷詩情畫意。

 

(三) 解說詞

「解說詞和字幕更多地表現出創作者的主觀認識,不同風格的紀錄片通常具有不同風格的解說詞。」在這部紀錄片中解說詞的出現一般都伴隨著文物修復場景的出現, 對一些畫面中出現的東西進行必要的解釋以及意義上的升華。比如,在木器組的師徒場景中,解說詞緩緩道出了二人的師徒關係,自然簡練。而諸如講到故宮當代文物修復師多數受到高等教育時「都能幸運地看到文物交給最合適的人」等等,優美流暢的解說詞出現在恰當的位置,講述著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怎樣的生活,默默地守護著故宮,一代代的傳承著。

相關焦點

  • 影片評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視聽語言
    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一部紀錄片的「逆襲」
    最近,一部小成本製作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異軍突起,口碑頗佳,而且這種火爆是以一種原本和紀錄片無關的方式達成的,它的成功耐人尋味。    今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片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的時候反響平平。
  • 評電視欄目《我在故宮修文物》
    下面我們就《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電視欄目進行評析,也可供考生們參考。「工匠精神」,在如今的時代備受尊重與推崇,一件器物留給人們的是經典,而工匠對文物的修繕卻是永恆。我想,這正是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世人們所要闡釋的精神內涵所在。我在故宮中的「我」,即是工匠,文物的修復歸根於他們那亙古不變的初心與情懷,而這樣一群人,構成了該片的主線,在影片的拍攝上,更是意蘊深長。
  • 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1月7日在央視播出之後,反響寥寥。然而讓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這部片子卻在90後、00後聚集的著名彈幕視頻站Bilibili(簡稱「B站」)走紅!更是在頗有公信力的豆瓣網,評分高達9.5,甚至比《琅琊榜》(9.2分)還要高。當我們以為90後、00後還在沉迷於TFboy、「非主流」時,其實他們早已回頭從中國傳統文化裡尋找快樂!
  • 怎樣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當我們看到一雙二三十歲的手,在修一個二三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文物時,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很長,好幾十年,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復師傅,跟你面對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這個匆匆過客又能留下什麼呢?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如何評價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部很出色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並且能讓人靜下來的紀錄片。在大多數人眼裡,文物是優雅的也是脆弱的,是高貴的也是難以接近的。但是在這部紀錄片裡,觀眾們可以看到蒙塵、破損的古物,看到它們最真實最「難看」的一面,同時也能看到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從陳舊難辨到煥發容光的。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 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魅力
    原標題:蕭寒:真實表現才是紀錄片的魅力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12月16日全國上映。昨日,影片在清華大學首映,總策劃尹鴻、製片人雷建軍、導演蕭寒等亮相。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B站 點擊量近70萬
    二次元及花痴愛好者的聚集地B站,和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二者之間怎麼都看不出有相關性,但是偏偏就同框出現了。  這部3集紀錄片,講述的是故宮文物修復師們的故事,導演之一是浙江工業大學的老師蕭寒。此前他在媒體前露面是因為他導演的紀錄片電影《喜馬拉雅天梯》。  《我在故宮修文物》於1月7日在央視9套首播,當時並未引起轟動。
  • 最美的「工人」-《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第一次完整呈現世界頂級的中國文物修復過程和技術,展現文物的原始狀態和收藏狀態;第一次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第一次展現傳統中國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唯一傳承有序的「工」的階層的傳承密碼,以及他們的信仰與變革。
  • 【雅昌專欄】姚謙:我在故宮修文物
    第一次在視頻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我煮糊了兩次面。最後決定將就的把第二次煮糊的面給吃了,好方便專心地看完,這個朋友圈討論已久的紀錄片。沒想到,幾天後蕭導演就聯繫上了我,告訴我一個好消息,《我在故宮修文物》將重新以電影版本在院線上映,邀我為電影版作配樂,這真是個又驚又喜的雙響炮。這幾年來一直關注紀錄片,緣由自《他們在島嶼寫作》,讓我把觀影片愛好部分地聚焦轉移到紀錄片這個類型裡。
  • 我發現了寶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記得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一個月的時候,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也超過6萬條。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第九頻道播出的紀錄片。該片主要講述了關於中國古代文物的歷史及現代文物工作者和專家們的對於古代保存下來文物的修復,該片主要修復的是關於青銅器、木器、陶瓷、鐘錶、書畫、漆器、紡織等。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原標題:《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這部紀錄片比《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好看
    婊婊們愛故宮的雪,當然不止愛它的美。更多的是來自於中國人和故宮之間天然的聯繫。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故宮也變成了紫禁城。這也是我們為什麼總喜歡看故宮紀錄片的原因。我們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看的是中國人本性裡的甘於寂寞的長久守護;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