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講述了故宮內古老的文物及其文物修復的故事,第一次系統的梳理了我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該紀錄片通過對視聽語言要素的合理巧妙運用,讓原本平淡無奇的敘事變得多姿多彩,將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具體展現出來,讓人感受著故宮的古老靜謐與處處充滿的熱忱和從容,向人們徐徐道出了故宮的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豐富的主題情感。
一、 敘事鏡頭的運用與處理
鏡頭是畫面信息的最重要的載體,是構成紀錄片的基本單位。紀錄片的畫面鏡頭能夠直觀具體的展現出敘事對象的形象含義,再現真實的敘事場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與藝術感染力。
(一) 全景鏡頭:
文物修復的畫面還原 全景鏡頭適合用來表現人物的整體形象或者某一場景的真實面貌,同時又有著一定的畫面空間與活動範圍,用來表現人物的動作、外貌形象以及交代整個故事的背景環境。紀錄片通過對全景鏡頭的運用來儘可能的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面貌,給人以切身感悟與如臨其境的真實感。
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通過大量的全景鏡頭儘可能地展現出了文物修復的場景環境,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文物修復的現場,還原文物修復過程的真實性。比如,在講述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時,陳舊簡陋的工作場所與種類繁多的修復設施作為工作的大背景,既體現出故宮文物修復一代代的歷史傳承,又展示出修復師們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的修復理念。而諸如鐘錶修復這樣的 全景鏡頭在青銅器、漆器、木器、書畫等修復組中有著多次的出現,正是通過這樣的全景鏡頭向觀眾呈現了故宮文 物修復的真實場景。
(二) 特寫鏡頭:
文物修復師們的專注 特寫鏡頭是紀錄片敘事中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通常是一種局部的畫面呈現,其主體一般是充滿畫面鏡頭,背景處於次要的位置甚至被虛化。特寫鏡頭一般用於呈現人物的細膩的內在情感,刻畫人物的外在形象,產生一種意料之外的震撼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大量的運用了特寫鏡頭來展現 文物修復師們在文物修復過程中的一些細節畫面。在整部紀錄片中出現最多的特寫鏡頭就是對文物修復師們修復文 物的工作畫面,諸如,鐘錶修復師王津戴著眼鏡專注地望 著鐘錶內部零件運作過程查找問題所在時的特寫;漆器組中的修復師閔俊嶸在給破損的瑟上漆時的反覆細緻的動作 特寫;紡織品修復組清洗故宮宮燈穗時的清洗工序的特寫等等。這些多次出現的文物修復師們工作時的特寫,一方面體現出了故宮文物修復師們對工作的執著與專注,另一 方面顯示了文物修復師們的古老手藝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專業精神。
(三)空鏡:
深遠意境的表達空鏡頭,一般是指沒有拍攝主體只有景物或者靜物的 畫面鏡頭。空鏡頭主要用來表現敘事背景環境、畫面鏡頭之間的切換過渡,能夠傳達出一種深遠的意境的表達以及對紀錄片敘述主題的思想和情感的表現。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空鏡頭經常用來表現片中故宮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場面描寫。如畫面上呈現一堵斑駁的朱紅宮牆、一座氣勢恢宏的宮殿、一棵繁茂的古樹等 等。這些空鏡頭的運用並不顯得突兀,而是作為片中的時間和空間轉換與節奏的控制調節的重要手段。斑駁的朱紅宮牆記錄著歷史的悠久歲月,恢弘的大殿彰顯著昔日的皇家威嚴與高高在上的皇權,雨中的琉璃屋簷訴說著故宮的 另一種柔情與詩意。
二、 紀錄片的畫面色彩與節奏
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畫面光影色彩的變化以及起伏有序的畫面節奏來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覺美感,烘託出不一樣的環境氛圍,表達出不同意義的文化內涵與主題。
(一) 突出的色彩搭配
紀錄片的畫面色彩是其視覺上的一個重要的元素,色 彩的搭配或明或暗、或熱烈或冷淡,能夠表現出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與環境的關係。多元的色彩變化,具有不同的意向表達與內涵,體現著紀錄片影像在不同時刻的主題情感與思想表達。
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三集紀錄片中,呈現的最多的畫面色彩是朱紅色。朱紅色的背景烘託出「在故宮修文 物」這樣的現實場景,同時讓觀眾感受到故宮的悠悠的歲月與濃濃的歷史沉澱。金碧輝煌是描述昔日皇城的又一個 必不可少的詞語,在整部紀錄片中無論是筆走龍蛇的琉璃金的宮殿屋簷,還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的龍椅,或是 櫥窗門扇等日常生活器物,都處處與朱紅色一起相互映襯彰顯著往昔的榮華富貴。正是這兩種畫面色彩的相互對照 與映襯,才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出故宮的現狀。此外,代表著勃勃生機的綠色在整部紀錄片中也是較多出現,主要體現為綠色的樹木等。這些綠色元素的進入,給原本作為 「死物」的故宮增添了無限的活力,也從側面暗示了正是有了文物修復師們的一代代傳承才讓故宮展現出勃勃生機。
(二) 輕快簡約的畫面節奏
紀錄片通常利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來控制其畫面節奏 的變化,通過有序的畫面轉換與組接,讓紀錄片的節奏得到強化或舒緩,有效的表現出某一情節效果。畫面節奏的變化是紀錄片視聽語言的另一種形式的呈現。正如伯格認為「每一個鏡頭和用在鏡頭之間進行過渡 的編輯程序都是一些告訴我們某些東西的暗示」,在紀錄 片的節奏中有著人物運動、鏡頭切換、場景轉換等節奏。
在 《我在故宮修文物》 這部紀錄片的片頭中,青銅器、木 器、陶瓷、鐘錶、書畫、織繡等不同文物及其修復組的剪 輯呈現,平穩而不失緊湊,輕快簡約,體現著一種有序的 變化。光影的快速變動,暗示著時間的流動,隱喻著在歷 史變遷中的故宮。在整部紀錄片中,日常的工作畫面則顯 得節奏平緩,同時,不乏一些快節奏的畫面轉化,讓人感 受到文物修復工作緊迫而又不失從容。
三、音樂音響的表現力
作為紀錄片視聽語言元素之一的聲音,有著巨大的空 間表現力。在紀錄片 《我在故宮修文物》 中,音樂音響等 聲音元素的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下將從同期聲、 自然音響、解說詞等方面分別分析其表達效果的體現。
(一) 同期聲
同期聲,是影像畫面拍攝中與鏡頭共同紀錄的現場聲音。同期聲的合理運用使得紀錄片更加的靈動與真實,同 時,同期聲也講述出了畫面背後的故事。在《我在故宮修 文物》 中大量的採用了文物修復師們在工作過程中的同期 聲:有在文物修復現場機器的運轉聲;有師徒修復文物過 程中的口傳心授;有文物修復師邊工作邊講述自己與故宮 的緣起等等。這些同期聲的運用使得紀錄片畫面變得有血 有肉,不再僅僅只是單調的解說詞的聲音,這些同期聲讓 紀錄畫面得以立體地呈現出一個個故事,讓紀錄片由講述 文物到文物修復再到文物修復師這群人。這些同期聲的運 用豐富了人物的心理活動與形象。
(二) 自然音響
自然音響是指除人聲之外的風聲、鳥聲、蟲鳴等自然界的聲音以及人造環境中出現的音樂音響。在《我在故宮 修文物》第二集描述故宮環境的空鏡頭中,鳥鳴與風吹樹 葉聲就作為同期聲保留了下來,鳥鳴與風吹樹葉聲配合著 畫面中明媚的陽光與綠色植物,自然而然讓人感到了那種 鳥語花香的意境。再如,第三集中對於濛濛細雨中的宮殿 的琉璃屋簷的空鏡頭中,配上雨打屋簷在順流滴落地面的 自然音響,不由讓人感受到故宮的那一縷詩情畫意。
(三) 解說詞
「解說詞和字幕更多地表現出創作者的主觀認識,不同風格的紀錄片通常具有不同風格的解說詞。」在這部紀錄片中解說詞的出現一般都伴隨著文物修復場景的出現, 對一些畫面中出現的東西進行必要的解釋以及意義上的升華。比如,在木器組的師徒場景中,解說詞緩緩道出了二人的師徒關係,自然簡練。而諸如講到故宮當代文物修復師多數受到高等教育時「都能幸運地看到文物交給最合適的人」等等,優美流暢的解說詞出現在恰當的位置,講述著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怎樣的生活,默默地守護著故宮,一代代的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