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一雙二三十歲的手,在修一個二三百年甚至兩三千年的文物時,是不可能無動於衷的。我們每個人的職業生涯看起來很長,好幾十年,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復師傅,跟你面對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這個匆匆過客又能留下什麼呢?
從事這個工作的人,會因為這個工作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有了什麼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怎麼看待這個工作,怎麼看待生活,又和別的職業人群有什麼不同?這就是我一直在好奇和思考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職業,我自己換過幾次工作,有很多職業困惑,到現在還是會有,所以就帶著自己的人生體驗去觀察他們。以前也看過一些拍手工藝的片子,但是我不想再重複這樣的調調:一群道德高尚的人,做著一個大家都不願意幹的工作,嚴守著人類最後的微光……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切入點,讓大家有了共鳴吧,看著他們也會想到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還有,我覺得,這部片子後來的轟動效應,用耳目一新的視聽語言去講述、去展現可以退居其次,最主要的還是大家被我們文化中那些精彩的東西、有美感的東西和這些可愛的修復師傅們打動,他們確實太可愛了,我們其實歷來都有工匠,但是缺少對工匠的尊重。因為這樣一個機會,大家認同了一個冷門職業,還是很欣慰的。
關於這個片子的由來和製作,其實這是我第二次拍攝故宮,第一次是5年前,2011年,當時作為分集導演跟著徐歡老師拍攝故宮系列第二部《故宮100》,100集每集6分鐘的短片。與此同時,製片人雷建軍老師就帶著學生們在做各個修復組的田野調查,寫調查報告,關於各種工藝各個師傅的介紹、歷史沿革、來龍去脈等等。只是辦成一件事,真的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好像是央視和故宮都有領導職位變動吧(可能是),就暫時擱置了。這次恰好是2015年故宮建博物院90周年,領導們覺得這個項目好,就重啟了。
這次拍的不再是歷史題材,是現實生活,既有修復技藝、藏品展示,也有不同性情的人物、還有故宮生活細節,開拍前列了拍攝大綱,總結了「物(件)事(件)人(物)非(物質文化)」4個字,就是物件、事件、人物、還有情感層面的東西都要有。清明節後,三四個月的時間裡,我們不間斷的紀實拍攝,最高峰也就5~7個人的攝製組(一方面是為了文物安全不進太多人,另一方面也是資金有限),與修文物的師傅們,同吃同工作,慢慢就互相熟悉,互相信任了,坦誠相待,真城溝通,都是認真做事的人,還是容易成為朋友的。
對我們來說,最難的是很少的錢、很少的人、很短的時間怎麼能完工?第二個難的,在後期剪輯的時候,怎麼讓完全外行的人看得下去、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看得下去的一部紀錄片?錢的事我不方便說,還是製片人和出品人說合適,我只負責內容。
現場拍攝的時候最高峰是7個人,有特殊攝影和負責協調的外聯製片進來的時候是7個,一般是5個,兩個攝影師,每人各帶一個助理,這回要拍十幾種工藝,每個組平均下來要兼顧五六個工藝,兩個助理同時還兼任現場製片、導演助理等各種任務,我要串各個屋子、整理信息寫腳本、設計方案、剪輯,相當於是足球場上一個球員要能打多個位置吧。我其實挺想對這些認真負責的組員們道歉的,我還是犯了不少錯的。
當時只有半年的製作周期,所以是連拍帶剪,周一周五拍,周末剪輯,三四個月完整拍攝完成後,又用了三四個月剪輯。怎麼讓完全外行的人看得下去、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看得下去一部紀錄片?這個蠻難的。其實我自己平時就不怎麼看(非常抱歉,我真不是故意的~),後來想想,我以前做的那些短片好像也不能叫紀錄片,叫短視頻好像更合適,然後每年過年回老家,面對9個表弟9個表妹,也解釋不清楚我的工作,他們也不看。
想到我平時不怎麼看紀錄片,但喜歡看文學作品,所以當時剪輯的時候,就把它當成寫作文、寫小說,按照心目中一部小說應該有的樣子去剪輯。它的結構其實借鑑了四大名著《水滸傳》,因為這套片子要講十幾種工藝,每種工藝有兩三個主要人物,有二三十個人物形象要塑造,這就涉及到群戲的問題,《水滸傳》可是講了108個人,最終這套片子就成了現在這樣一個多線索交叉並進的結構了。其實真正故宮工作生活的節奏是很慢的,最後的片子節奏感還是蠻快的吧。我最早是在上海電視臺工作的,當時很幸運的有機會拍了一年世博會,2010年,基本上把每個國家的建築設計、展覽布置、演出、場內宣傳片都看了一遍,而且是一年時間內不間斷地看,而且上海可以說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了,這對我還是有很多薰陶的。後來又到北京拍了故宮100,又很幸運地把中國一些最好的東西看了,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吧——我們文化中其實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如果不經過現代趣味的處理,可能大家真的久而久之就不看了,不知道了。有什麼辦法能讓80後、90後、00後、10後,也對中國傳統感興趣,也覺得它很值得一說、值得一看、值得去追,可以像韓劇、日本動漫、美劇英劇那樣去追?相信大家也會有同感吧。中國電影和電視節目的競爭非常激烈了,每年製作完的,你我能從屏幕上看到的,也許十分之一不到吧,可能是這麼個數據,而且中國的觀眾消費的可是全世界的文化產品啊,中國做得不好可以看國外的。這個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除了把傳統的東西做現代化趣味處理,還有一個是專業性與大眾性的平衡。其實完全可以把素材剪成一個修文物的技術講解片,但看得下去的估計就是幾萬個從業人員了。上學的時候不太喜歡本專業的課程,就老去旁聽別的系的課,翻過一套叢書《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很受啟發,每一本都是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向外行講解本專業的知識,平時建築系、美院的講座課程也去聽,另外,歷史系還專門有門課就叫《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應該說是運氣很好地把大學以來感興趣的東西融入到這樣一部片子裡了吧。有那麼多人喜歡還是蠻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