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20-11-19 四城風月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

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

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展現了中國傳統四大階層「士農工商」中的「工」。

2017年《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編輯成書。那些被塵封在歷史中的人和事,從此通過文字的形式被完整的記錄和保留下來,而修復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也深深觸動了無數人的

與時間對話的匠人置身於歷史,只為了守住過去,將歷史的蛛絲馬跡呈現在當代:

所謂的「工匠」就是將傳統手藝保留和展現出來的人。

《周禮 考工記》記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

就這麼一個「守」字,便將工匠置於歷史。

他們要守住藏品,就先要守的住自己的心。

耐住寂寞,是成為工匠的最基本前提。

銅器室要求修舊如舊,老一代帶徒弟,總是先要讓徒弟先做「打磨」這是磨銅器也是磨性子。

從年輕到年老,從打磨複製品到做出鏽色,銅器師傅們被打磨了一輩子的光陰,也如同銅器上一層又一層的鏽,帶著一年又一年的歷史感。

王有亮師傅說:「做這個活就害怕慌,著急。必須把性格磨沒了,沒有稜角了。」

鐘錶組修復的時候要先跟器物對話。

打開一座鐘,就是在與歷代的工匠對話,你得耐得住性子聆聽,然後才能根據蛛絲馬跡找到其中的端倪。

那些被修復的鐘表曾經塵封再歷史一百多年。有人修,但修不好。

期間艱辛困難,非的是耐得住性子的人才能幹好

王津師傅說:「你要是坐不住,就只能改行唄。越幹越沒興趣,這活兒就越轉不了,越著急它越不轉」。

漆器組的閔俊嶸,學了五年美術,復讀兩次,走上藝術道路,進故宮之後跟著師傅學了八年。

為了做漆器修復,閔俊嶸凌晨上山從割樹脂,到做天然漆,每一步親歷親為。

而為了修復古琴,他甚至拜師學藝,想要修復它就先要做到了解它。

修復的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和艱辛,非有耐心者不能及。

閔俊嶸修復古琴

閔俊嶸師傅說:「狀態不好的時候我不會動文物,你端著它的時候,中間就容易出問題。有的時候可能一上午就工作一兩個小時,心裡很焦灼」。

楊澤華老師和他們的書畫修復組,面對有著二百五十年歷史,卻沒有落款,無從考證的巨幅古畫,更是拿出常人想像不到的耐心,長時間的分析觀看。

通過筆畫之間的走勢,人物的表情形態、穿著舉止,不斷揣摩畫中人的內心狀態。通過古畫上的細枝末節確定它的創作時間和主題。

《裝潢志》云:「古蹟重裝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劑而斃,上品名跡視之匪輕,寶書畫者,不可不究裝潢。」

書畫組的修復師就像是醫生對待病人那般,耐心看診對症下藥,力求「治好」手中的文物。

職業的孤寂鑄就了強悍的歷史傳承。

修復師們耐住寂寞,堅守著匠心用一個「守」字將文物傳世。

他們「修舊如舊」並不是為了讓收藏家鑑賞點評,而是為了儘可能真實的還原過去,展示這段歷史曾經以什麼樣面貌呈現。

讓現在和未來的人能夠有機會了解,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曾經有著怎樣的生活軌跡。

為此,匠人們日復一日,代復一代的跋涉在靜止的時間裡,修復歷史長河中的每一件器物,卻從不留下自己的名字。

他們遵守著匠人無名無我的傳統,將自己融合與更廣闊的歷史空間。

老手藝,新技術;老師傅,新活力——新老碰撞中不變的作事態度,傳承的工匠的精神:

2019年是國家文化部實施「中國古籍保護計劃」第十二年。在這十二年間我國的古籍保護修復技術也在快速發展。

老手藝配合著新技術,讓更多文物能夠重見天日。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80、90後年輕師傅們給這座古城增添了許多生機,他們讓古老的修復手藝煥發出盎然生機。而新技術的引用,也讓文物的修復效率和精準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在2017年前後,鐘錶室招了一位「海歸」的博士,是在芬蘭學機械專業的。

過去故宮裡使用的是老式的開齒機,憑修復師的經驗手動開出輪齒。而今天通過年輕人的加入,修復開始使用3D掃描技術,數控工具機、機械車床,這大大提高了鐘錶修復的效率以及齒輪的精準度。

王津師徒

鐘錶組王津的徒弟的亓昊楠作為故宮第9四代鐘錶修復師,在修復的方式方法上,以他為主導做出了許多創新。

比如,利用數位化和多媒體的技術, 在鐘錶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文物修複方案,將文物的修前、修中、修後的狀態實時拍攝記錄下來並歸檔。通過對比和分析更全面的制定修複方案。

亓昊楠也曾遭遇過工作的瓶頸期,因為長期從事重複性的工作,他也想換換工作環境。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

青銅組的王有亮師傅曾說過:「現在跟過去不同,過去是你不幹,反正你就沒工作,你在找一別的也困難,就這麼堅持下來。現在願意踏踏實實學手藝的人不是那麼多,因為現在行業也多,不是非得幹這個。再說,現在各種什麼電視,手機上微信一大堆,沒必要為工作發愁。」

真正讓亓昊楠留在故宮的原因不是因為找工作難,想要追求穩定。真正讓他留下來的,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工匠精神」

對工匠精神,亓昊楠的最有發言權。他說:「就是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後爭取一直堅持下去,保持一份最高的熱情。」

老一代匠人的「守」在新一代匠人詮釋為,對自己熱愛的堅持,變成了永遠用最高的熱情執著於自己所喜歡的事。

亓昊楠的夫人陳楊也是故宮裡的一名修師。她跟亓昊楠不同,陳楊2004年進的故宮,沒有專門的師傅帶,她在各個科室輪崗數年,直到2009年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室成立,陳楊便受命獨自挑起大梁的紡織品文物修復大梁。

紡織品文物修復工作室,除了陳楊外組內5人全是年輕女生,紡織品的特殊性讓她們不能化妝,不能噴香水也不能留指甲。

女孩子沒有不愛美麗的,更何況正值青春妙齡。

但是,她們每個人都遵守著工作室的規則,工作的時候都是穿的簡約輕便,沒有人化妝打扮,體現出很高的職業素養。

傳統紡織品不但工藝複雜而且材質嬌弱,特別是緙絲製品,需要女孩兒們低著頭耐心細緻的一遍又一遍在經線中換梭子。這在古代即使是最熟練的繡娘一天也只得幾寸。

紡織組80,90後的姑娘們,在網絡發達,物質豐富的今天,不但要排除外界幹擾,日復一日的重複繡娘的工作,還要在傳統工藝中加入現代的保護技術。可見這份工作對一個人專注度,耐心,技術的要求之高。

紡織組的姑娘們

陳楊在提到對「追夢人」的理解時曾經說過:「追夢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文物保護事業的一種追逐,擇一事,終一生,永遠在自己事業的歷程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執著地去做這一件事。我的性格也是屬於這樣的,所以希望能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一直堅持下去。」

老一代匠人的「守」在新一代匠人中詮釋為「追夢」,擇一事,終一生,把一件事做好做精,一直堅持下去。

「匠人精神」是可以培育,傳承的。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我們看到修復師不再都是白髮蒼蒼的老者,更多的是年輕的新鮮血液。

他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時光,用不變的匠人精神的內核,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逐夢,也傾注所有的熱情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

從文化傳播到技藝傳承,以「匠人精神」躬身入局的我輩中人: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引起了許多80,90甚至00後對古老文物的興趣。

「修文物」這個動作,連結起古與今兩個時空,傳遞著古人和今人的對話。

匠人們的手藝裡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傳遞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

在故宮,修復師們每天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每一件歷史的藏品,都非一時半刻就能修復。

有些需要幾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有些則需要反覆研究制定方案。

一件鐘表的修復可以歷時幾個月,一件緙絲工藝的修復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每一件獨一無二的藏品都是歷經千難萬險重現世間。面對其中的困難和挑戰,修復師們一直用一顆匠心沉浸在如何解決問題之中。

而一代又一代人的前僕後繼,讓老一輩匠人的手藝得以傳承。

1957年69歲的老技師多寶臣在修理乾隆年

書畫組的楊澤華說:「我的能力也有限,我老是說每代人有每代人幹的事,但不管多少,你積極的去邁出這一步,後邊還有人。」

每一代人都秉持著匠人精神在每一個時代,儘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如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楊澤華老師公開課

今年羅振宇在2020年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中》提出了「我輩」的概念

所謂「我輩」只是個代詞,本來沒啥意義,但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兩個字裡面有一種驕傲的認同感。

直面挑戰,躬身入局,皆為我輩中人。

就像故宮的修復師一樣,民間也有許多80,90後的年輕人,他們用年輕一代的思想方式追求喜歡的事,將傳統手藝發揚光大。

陳畫修復金繕

90後美女陳畫繼承爺爺手藝從事金繕修復,五年來她經手修復了700餘件破損器物,其中包括200餘件文物;

92年女生王一帆,3年來成功復原出了32種古代妝品,成為中國第一個系統復原古代妝品的人;

還有26歲的夏天妮,每日對古籍進行破洞修補、晾乾、壓平、打眼、裝訂等修復工作,300餘本「病書」在她手中「康復」。

越來越多的我輩中人投身於傳統技藝的傳承和文化傳播。

正如得到大學的教研長蔡鈺所說:我輩這兩個字裡,寫著對世界的主場感和建設性。

時代變遷,許多文物進入了沉睡,需要匠人還原面貌,喚醒活力。

文物修復,既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我輩中人甘於寂寞,在時光中打磨歲月,用青春的匠心守護古人技藝的智慧。

儘管技藝傳承任重道遠,而一個修復師窮盡一生能修復的文物也屬有限,但我輩中人正在參與、貢獻、構築著這個時代。

就像書畫組楊澤華老師說的:「你積極的邁出這一步,後邊還有人!」

這個觀點不是處於明天會更好的樂觀,而是對一代代傳承者的信任與期待。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與年輕人如知己相逢
    將於12月16日公映的電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日前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提前點映。「龍標」之後打出的Bi1ibi1i彈幕視頻網站圖標,透露了這場點映的由來。今年2月,同名3集紀錄片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網站開播,很快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文物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 借《修文物》聊聊工匠精神:一生一事,匠心如水(內有福利)
    情懷的來源有很多,或是生活修養,或是文化精神,而《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氣質獨特的紀錄片,就散發著一嫋恬淡而又悠揚的工匠精神的清香,激發出了浮躁的工業科技時代人們的更多情懷。其實,如同我們遊覽故宮看到的寶物僅僅是故宮庫存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一樣,《修文物》電影只是展現了文物修復師工作的冰山一角,但這已足以令人領略到工匠精神的可貴與可敬。電影在輕描淡寫間述說了這群普通人的不普通工作,他們的職業生涯給世人和世界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普通人做了不普通的事,才被人敬為頂級專家。而我們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份工作,如果也能做到極致與專業,又何嘗不是自己公司的頂級專家呢?
  • 匠心對話: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
    一道宮門,兩重世界,文物修復師通過一雙巧手,讓紫禁城跨越600年的時間鴻溝,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大會現場,主持人對話故宮文物修復師王津和亓昊楠師徒,共同探討「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以下為對話現場實錄:王老師您好,歡迎您,也歡迎亓老師。剛剛我的主持詞裡面是網易小夥伴們寫的,一定是大家所有人對你們的稱呼——「故宮男神」。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文以載道,物傳精神。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成"網紅" 新媒體不可或缺
    新華社發   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窺視古老故宮的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廟堂」與「江湖」的互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坦言,很多年輕觀眾被故宮文物修復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動。這種堅持和耐心,正是當下最缺失的。正是這部作品所挖掘和呈現的工匠精神撥動了年輕人的心弦。   微鯨副總裁陳黛蓉說:「作為平臺方,我們從不忽略小眾文化,因為很多熱門主流文化現象都曾是小眾文化;從亞文化到主流文化,需要有好作品的引領,《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紀錄電影的精品,具有市場引領作用。」
  •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看到匠心猶在的同時,也擔心匠心的沒落
    這種精神特質才是王津走紅的根本原因,正如圖書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所寫:王津和他的同事們的職業生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定力與專注,隱隱安慰了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就此深入進去,我發現「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匠心卓越的同時,卻深深隱藏著對匠心失落的擔憂。01傳統師徒制的沒落,取走了尊師重道和磨性子的根基王津這一輩修復大師大多是傳統工藝的第三代傳人,他們的師傅均是民國出生的老工匠。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影像志|讓歷史文物活起來—— 從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說開去
    ■ 該片秉持「讓文物修復大師走到前臺、向工匠精神致敬」的理念,傳神寫照地映射出老一輩和年輕一代文物修復師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作狀態。■ 故宮近年來「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的探索,使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珍存,走向百姓、走進當代。■ 我們有責任讓豐富的文化瑰寶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在故宮修文物》燃到武漢 "故宮男神"受追捧
    共8張 1905電影網訊 由蕭寒執導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於繼廣州、深圳路演活動後,今日電影十二城巡演來到第三站武漢,導演蕭寒、文物修復師王津、音樂人姚謙等出席現場活動。現場,導演蕭寒用「不煩」的視角全新解讀「工匠精神」,鼓勵年輕人在喧鬧的生活中不忘尋求「靜一靜」的心態。在談到電影的創作表現時,導演蕭寒語出「拙」字詮釋影片美學內涵。首次出席巡演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成為全場焦點,引得現場迷妹歡呼不停。
  • 大國文物,小匠精神——《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影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紀錄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在故宮修整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生活,在他們的一言一行中展現了可貴的的工匠精神。大國文物,小匠精神,聖神的文物,因為他們,文物的「生命」才得以延長。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故宮是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紀錄片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評電視欄目《我在故宮修文物》
    下面我們就《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電視欄目進行評析,也可供考生們參考。「工匠精神」,在如今的時代備受尊重與推崇,一件器物留給人們的是經典,而工匠對文物的修繕卻是永恆。我想,這正是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世人們所要闡釋的精神內涵所在。我在故宮中的「我」,即是工匠,文物的修復歸根於他們那亙古不變的初心與情懷,而這樣一群人,構成了該片的主線,在影片的拍攝上,更是意蘊深長。
  • 《我在故宮修文物》,你卻在故宮開大奔
    #最近故宮的新聞很多,有好的有壞的,但壞的那麼幾件都是讓人極度不舒服的,一個是故宮年夜飯,另一個就是故宮開大奔。要知道這確會對文物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害後果,至於背後有沒有特權階級優先支配社會資源,車輪有沒有碾壓底層對故宮的憧憬都是後話,等待官方的披露。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走紅?
    期,有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成為豆瓣電影評分最高的作品之一(比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還高)。根據媒體報導,這部1月份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在青年人聚集的知名彈幕網站B站(嗶哩嗶哩網)上受到熱捧,隨之引發熱議。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