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建工匠講述「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故事

2021-01-08 千龍網產經中心

千龍網北京4月11日訊(記者 劉雯) 「梆、梆、梆」故宮儲秀宮院內,身著藍色工作服的韓玉海師傅正在對一根柱子進行局部修繕工作,旁邊來故宮參觀的遊客往來如織,不少人停下來駐足觀望,對此表示出極大的興趣。而這不過是韓師傅在故宮從事古建修繕工作30年來中的普通一天。

韓玉海師傅正在進行局部修繕工作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來故宮參觀的遊客對保養工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在紫禁城誕辰600周年即將來臨之際,故宮博物院也將完成部分宮殿維修保養以及修葺完善工作,本次工程所有的修繕工作遵循《文物法》以及北京地方標準,包括具體古建築修繕工藝標準和操作規程。

保養工作遍布東西六宮

據首開旗下房地集團古建分公司經理陳會徵介紹,古建築一般都需要定期維護,要想儘量保持每一棟古建築的健康狀態,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系統的『日常保養』和『零修』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主要施工地點位於東、西六宮區域,西六宮在施的包括太極殿、翊坤宮、儲秀宮、麗景軒;東六宮在施的包括景仁宮、承乾宮、永和宮、鍾粹宮,整體修繕的建築面積約7000㎡。修繕內容以下架油飾保養為主,同時還將涉及到瓦面、木門窗、牆體、石構件等的維修保養。

時間緊 任務重 交叉施工難度大

記者了解到,除永和宮、麗景軒、鍾粹宮三個宮殿暫時不對外開放外,其餘各殿的保養工作都要在保證觀眾正常參觀的前提下進行交叉施工作業,這給整體修繕工作增添了巨大的難度。此外,古建保養修繕工作最適宜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到10月期間,這是由於古建施工工藝較為特殊,各道工序對外界環境、氣候、晾乾時間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在短短的7個月的時間裡保質保量的完成修繕工作是目前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並且,出於安全考慮,故宮內部管理嚴格,對於物料的進出、施工作業時間、現場文明施工等都有很嚴格的制度要求,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古建修繕工藝精益求精

據介紹,油飾地仗常見的損壞方式有龜裂、破損、空鼓等,主要是由於風吹日曬、雨打潮溼、外力破壞等因素造成的。保養維修前要先視破壞程度再確定具體施工做法,若僅地仗表層破損,麻層尚保持完整,採用顛砍油皮或砍至麻層的施工方法,破損較為嚴重的,則要砍撓見木。一般的地仗工藝做法是「一麻五灰」,而此次修繕採用「一麻一布六灰」,就是在使麻後,加一層薴麻布和一遍壓布灰,隨後再上中灰和細灰,這樣地仗能保存得更長久一些。

施工中的簷柱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首開房地集團故宮項目部項目經理王旭介紹說,由於古建築的特殊性,對修繕工藝有著很高的要求。比如,行家講究的「砍淨撓白」中的「砍」,對施工師傅的「砍活」技術要求就極為精準。第一道工序「砍活」,既用小斧子橫著木紋的方向砍掉破損的地仗層,同時在木構件上砍出斧跡,目的是增強地仗灰與木構件之間的牢固黏結程度,而砍出來的斧跡要符合工藝規範要求。

破損的油皮地仗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工人師傅正在進行「砍活」操作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記者所在的儲秀宮同時也在進行屋頂瓦面的查補保養工作。故宮屋頂上的每一塊琉璃瓦,其實都是一件文物,保養過程中,堅持以「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保護原則,進行保養維修。拆下來的瓦件,都要對其進行編號排序,以保證原位置恢復。

工人師傅正在進行瓦面的保養作業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本工程將在2020年紫禁城600周年慶典前完成。屆時,故宮東、西六宮區域的古建築將以更健康的面貌面對海內外觀眾,這將是獻給故宮、獻給廣大觀眾最好的禮物。」陳會徵說。

千龍網記者 劉雯 攝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人們發現,其中一塊磚上有銘文,清晰地記錄了這是一塊嘉靖十四年(1535)、來自山東臨清的磚,燒磚的工匠名叫陸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故宮是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紀錄片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小工匠大歷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第一次將鏡頭對準了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我在故宮修文物》書則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對歷史、對人生的回顧和感悟,同時也是一本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的縮影。故宮裡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已經存在了幾百年,卻鮮為人知。文物修復師身懷絕技 ,薪火相傳,默默地固守「冷宮」一隅,日復一日地打理著價值連城的「國寶」。
  • 《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 工匠精神依然是內核
    獨家採訪 「網紅」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燒」上大銀幕,不怕跟張藝謀《長城》同天上映;導演蕭寒說幕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 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電視系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變身」大電影,定檔12月16日全國公映。
  • 《我在故宮修文物》短評
    《我在故宮修文物》是葉君、蕭寒執導,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一部文物修復類紀錄片,在央視電視欄目《紀錄片編輯室》中播出。該片重點紀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 揭秘文物修復師背後的故事(圖)
    一部講述一群「隱居」在故宮高牆內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大師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今天登陸全國銀幕。清新乾淨的畫面,舒緩自然的敘事節奏,賦予了這部小成本電影寧靜內斂的氣質,並再次向「工匠精神」致敬。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與年輕人如知己相逢
    將於12月16日公映的電影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日前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舉行提前點映。「龍標」之後打出的Bi1ibi1i彈幕視頻網站圖標,透露了這場點映的由來。今年2月,同名3集紀錄片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的網站開播,很快呈現出超越電視播出時的火爆景象。
  • 我在故宮修文物 深度好文
    最近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被無數人安利。
  •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臺公映 影片背後有兩岸合作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在臺公映 影片背後有兩岸合作故事 2017-10-02 19:58:3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評電視欄目《我在故宮修文物》
    下面我們就《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電視欄目進行評析,也可供考生們參考。「工匠精神」,在如今的時代備受尊重與推崇,一件器物留給人們的是經典,而工匠對文物的修繕卻是永恆。我想,這正是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向世人們所要闡釋的精神內涵所在。我在故宮中的「我」,即是工匠,文物的修復歸根於他們那亙古不變的初心與情懷,而這樣一群人,構成了該片的主線,在影片的拍攝上,更是意蘊深長。
  • 《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何走紅?
    期,有一部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意外」走紅,成為豆瓣電影評分最高的作品之一(比去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還高)。根據媒體報導,這部1月份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後來在青年人聚集的知名彈幕網站B站(嗶哩嗶哩網)上受到熱捧,隨之引發熱議。
  • 《我在故宮修文物》公映 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原標題:新故事線串起修復師「老手藝」   今年年初,一部講述故宮文物修復師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突然走紅,片中的文物修復師也受到許多年輕網友歡迎,成為「網絡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