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養心殿修繕工作:腳手架頂棚拆卸
發現故宮 穿梭大歷史講述六百年紫禁城故事
六百年前明中都皇城的脊獸、晚清長春宮的遊廊彩畫小樣,不同的文物穿越時空、齊聚午門,為這座600歲的城池慶生……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回眸故宮600年的時光流傳,以代表性的故宮建築、故宮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宮人,來尋找故宮的歷史坐標和歲月記憶,通過「我在」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於細微處探索紫禁城的奧秘。這些奧秘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枋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夏榮祥指導「丹宸永固」大展展品木工工具的製作
故宮是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都存在過無數生命的痕跡,既無形,也無邊。《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逝去了,宮殿還在;宮殿老了,總有新人來。舊木與新材、古人與今人、歷史與現代、紫禁城不變的模樣背後是物與人的永恆接力,是人們對宮殿建築之美、歷史之美的無窮熱愛。
匠人匠心 凝聚一代代宮城營繕者的堅守與傳承
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修繕技藝部技藝傳承學員進行大牆抹灰技藝學習
六百年來,紫禁城遭遇過歲月的侵蝕,但一代又一代工匠用他們的技藝和智慧,妙手回春,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在《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故宮人痴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構件上標註更換日期……這些,都體現了一顆久違的、熾熱的匠心。長春宮遊廊彩畫繪製;養心殿扶脊木更換;角樓、乾隆花園古華軒修繕等,則展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可以說,片中故宮的「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的背後,站著的是幾代故宮人,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得以豐富發展,代代延續。
養心殿修繕工程:屋頂修繕
紫禁城,還留住了歷史長河中無名匠人的精彩作品,成為了當代工匠們的典範,指引著他們以古人為師,追求更高層次的技藝水平。當下古建修繕在堅持傳統修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引入現代科技技術,延續文物修復的人才隊伍。在修復保護的過程中,故宮博物院也在與諸多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藉助科技創新的力量,培養新一代青年文保人。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文物醫院也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吸引了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加入進來。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傳承匠作技藝的學員……片中,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古建營造技藝的火種,由此長燃不熄。
奉先殿渾金彩畫
紫禁城六百年,歷代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把歷史變成永固的建築。物的延續和人的傳承,讓這座城池留存至今,也讓每一個人從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獲得信念和力量。《我在故宮六百年》讓人們看見流動的歷史,看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