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跟隨宮城匠人發現故宮之美

2021-01-08 青瞳視角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聚焦古建修繕保護,記錄宮牆之內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展現宮牆之外的天下人與這座城池發生奇妙的關聯,講述紫禁城青春永駐的故事。

養心殿修繕工作:腳手架頂棚拆卸

發現故宮 穿梭大歷史講述六百年紫禁城故事

六百年前明中都皇城的脊獸、晚清長春宮的遊廊彩畫小樣,不同的文物穿越時空、齊聚午門,為這座600歲的城池慶生……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回眸故宮600年的時光流傳,以代表性的故宮建築、故宮文物以及一代代的故宮人,來尋找故宮的歷史坐標和歲月記憶,通過「我在」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於細微處探索紫禁城的奧秘。這些奧秘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枋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夏榮祥指導「丹宸永固」大展展品木工工具的製作

故宮是座時間之城,也是一座空間之城。它的每一秒鐘,每一個地方,都存在過無數生命的痕跡,既無形,也無邊。《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啟動了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逝去了,宮殿還在;宮殿老了,總有新人來。舊木與新材、古人與今人、歷史與現代、紫禁城不變的模樣背後是物與人的永恆接力,是人們對宮殿建築之美、歷史之美的無窮熱愛。

匠人匠心 凝聚一代代宮城營繕者的堅守與傳承

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修繕技藝部技藝傳承學員進行大牆抹灰技藝學習

六百年來,紫禁城遭遇過歲月的侵蝕,但一代又一代工匠用他們的技藝和智慧,妙手回春,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在《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故宮人痴心尋訪海月貝殼,按照傳統工藝繪製保存彩畫小樣,在換好的構件上標註更換日期……這些,都體現了一顆久違的、熾熱的匠心。長春宮遊廊彩畫繪製;養心殿扶脊木更換;角樓、乾隆花園古華軒修繕等,則展現了匠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可以說,片中故宮的「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的背後,站著的是幾代故宮人,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古老宮殿修繕的技藝和智慧才得以豐富發展,代代延續。

養心殿修繕工程:屋頂修繕

紫禁城,還留住了歷史長河中無名匠人的精彩作品,成為了當代工匠們的典範,指引著他們以古人為師,追求更高層次的技藝水平。當下古建修繕在堅持傳統修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引入現代科技技術,延續文物修復的人才隊伍。在修復保護的過程中,故宮博物院也在與諸多國內外專業機構合作,藉助科技創新的力量,培養新一代青年文保人。在採用傳統工藝保養修復文物的同時,故宮文物醫院也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吸引了更多熱愛文保事業的年輕人加入進來。80後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於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傳承匠作技藝的學員……片中,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古建營造技藝的火種,由此長燃不熄。

奉先殿渾金彩畫

紫禁城六百年,歷代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把歷史變成永固的建築。物的延續和人的傳承,讓這座城池留存至今,也讓每一個人從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獲得信念和力量。《我在故宮六百年》讓人們看見流動的歷史,看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12-26 13:29 來源:澎湃新聞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故宮背後有這些故事
    (《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中新網北京12月25日電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我在故宮六百年》:觀照現實安定人心 打造時代的記憶坐標
    隨著這個鏡頭,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頻道的跨年播出開啟了。它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一眾故宮文保人員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在歷史與現實的勾連、重疊、交叉中,它帶觀眾走入故宮,深深感受文化自信的魅力。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的張典在拓印養心殿外牆銘文明代磚上款識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本片導演之一梁君健解釋,有三層含義:一是600年的古建築,二是一代一代保養、修繕、研究古建的人,三是古建所承載的600年的歷史和文化。
  •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將播 探尋紫禁城青春永駐的秘密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暖心開播。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貼地」講述故宮歷史  近日,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火熱播出。作為熱門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從修文物到修房子,紀錄片用影像記錄了故宮在時代變遷中煥發出的嶄新活力。
  • 誰在修繕保護600歲的故宮?《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年末央視開播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片中,故宮的每塊磚、每片瓦、每根梁、每幅彩畫,都有自己的語言。但只有與它們相處足夠長時間的人,才能夠聽懂它們。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大眾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如今,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呈現了故宮古建修繕的過程和技術。
  • 《我在故宮六百年》:開年嘉宴,不如來碗滄海桑田
    故宮,一直以來就是文化領域的熱門IP,近年來更是被開發得大放異彩,圍繞著故宮展開的紀錄片和綜藝不斷播出,鑲嵌著故宮元素的文創產品不停推出,昔日的紫禁城與今天的普羅大眾的距離被一再拉近,一座莊重沉鬱的遙遠宮廷,成為了一段典雅趣味的親和風景。因此,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五年後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播出環境,與此前已經截然不同。
  • 高分紀錄片揭秘600歲故宮保養日常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3日電(記者 上官雲)日前,一部跨年播出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又圈粉了諸多觀眾。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一磚一瓦,講述紫禁城的故事  紀錄片的第一集,提到了此前在午門展廳舉辦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並藉此將古建築保護工作娓娓道來。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設立於1958年12月,負責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宮殿建築本身也成為展品。所以,策展任務成為古建部的重要工作。
  • 故宮,六百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0日電 題:故宮,六百年!  記者 宋宇晟  我叫紫禁城,今年600歲了。  從皇家禁宮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見證了明、清兩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現代,在年輕人眼中,我是「網紅」。
  • 我發現了寶藏?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居然還有同名大電影
    記得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一個月的時候,點擊量接近200萬,彈幕數也超過6萬條。而紅遍視頻的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同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新的視角探尋古老故宮深處,通過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堂」與「江湖」的互動,呈現文物醫生和他們文物復活術的故事,展示文物修復師的日常生活與修身哲學。
  • 《我在故宮修文物》——泱泱大國,匠人精神
    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重點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從故宮六百年讀懂人生
    談故宮六百年:  「我最關注的,是六百年來,那些跟皇宮、故宮相關聯的人,人的命運,人的奮爭,人的喜怒哀樂。」  記者:您在講座中表示故宮值得每一個人去看看,那我們去看故宮,主要看什麼?  閻崇年:北京故宮,文化元素紛繁燦爛,琳琅滿目,但其核心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  其一,是建築。
  • 故宮、央視聯合出品重磅紀錄片
    2016年,央視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