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究竟是《復聯4》吞噬了五一檔的國產片市場,還是國產片將市場主動相讓。去年五一檔在沒有「復聯」的情況下,徐崢主演的《幕後玩家》總票房為3.58億元,而13.61億元總票房的《後來的我們》還被質疑票房造假。
就質量而言,在去年五一上映的幾部影片中,《幕後玩家》和《後來的我們》豆瓣評分均不到6分,陳偉霆和林允主演的《戰神紀》3.5分,張家輝、徐靜蕾、何炅主演的《低壓槽:欲望之城》4.4分,《復聯3》豆瓣上則高達8.1分。
與成熟的好萊塢電影工業和培育多年的頂級IP相比,起步較晚的國產電影質量整體偏低可以理解,而從數量上,國產電影也亟需向精簡化的轉型。
去年底,有影視投資和製作人對《稜鏡》表示,從審批報備和院線數據來看,2019年暑期開始到2020年下半年,能夠上線的電影項目數量將減少——2018年的停拍導致了來年供應量下降。
觀眾對於影片質量更加苛刻的要求也讓國產電影不再追求數量。去年底,一位製片人籌備的電影準備利用國產片保護月在今年暑期檔上映,但由於投資方更為謹慎,該片不僅延期,還有可能從院線電影退而求其次到網絡電影。
該製片人對《稜鏡》表示,目前院線和投資人對電影項目的效益評估呈現兩極化,越來越傾向於極低成本的小製作和極高成本的大製作兩類,同時對大製作的風險偏向保守。
大公司也不再隨意揮毫灑金。今年2月,王中軍就曾表示,華誼兄弟業務開展中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項目選擇的精準度不達預期,開發項目能力發揮失常,導致2018儲備匱乏;二是已有項目的市場定位和市場風險研判不足,導致執行力度不到位。王中軍表示,從2019年開始自己會參與公司所有的電影項目,從孵化開發到宣發落地,全面強化對電影業務的管控,回到電影公司的綠燈委員會,擁有一票否決權,不會再犯「幾個億成本的戲兩句話就拍了」的錯誤。
與其說口碑和數量處於下風,導致了《復聯4》在這個五一「秒殺」了國產電影,不如說是高質量影片從低口碑電影中拿走了本該有的份額,畢竟《戰狼2》、《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國產高口碑電影,同樣也獲得了高票房回報。基於市場規模的人口紅利不再是中國電影應該追求的競爭力。以2018年暑期檔為例,根據貓眼研究院數據,在檔期內上映的137部影片當中,1000萬元以下票房電影佔比68%,而前10部影片票房佔比由2016年的60.45%上升到了73.4%。
《復聯4》橫掃「五一檔」已成定局,而對國產電影來說,接下來進入更為重要的暑期檔或許才是真正的大考。2018年暑期檔依靠《我不是藥神》和《西虹市首富》的出色表現,總票房同比增幅7%,而在今年春節檔,票房同比增幅趨近於零。
目前,定檔暑期的主要國產電影包括華誼兄弟出品的戰爭片《八佰》、新麗傳媒出品的《素人特工》和《誅仙》、文投控股的《鼠膽英雄》、貓眼和光線出品的《銀河補習班》,他們能扛起暑期檔國產電影的票房重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