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人是萬物的尺度。新聞易碎。打撈碎片,拼出來路和去向的,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活的意義,每個人的回答都不同。我們願捕捉這些不一樣的夢想,以及為夢想付出的那些努力。
嘉興大地,無數夢想和努力,正抽芽生長。有跌倒、有閃亮、有堅持。勤善和美,是他們向內的執著;勇猛精進,是他們朝外的進發。
所謂嘉人,在水一方。浙江新聞客戶端嘉興頻道推出人物欄目《嘉人》,記錄嘉興各行各業平凡的人和不凡的夢想。
這些天,在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故鄉桐鄉,一則「太空新添小行星『豐子愷星』」的消息在街頭巷尾熱傳,風雅桐鄉的魅力令百萬市民無比自豪。
這其中就包括巨匠建設集團董事長、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鄉賢聯誼會會長呂耀能,他幾十年如一日,秉持「高質建華廈,誠實樹巨匠」宗旨,專注建築行業,將一支只有十多人的農村建築隊,發展成了嘉興首個超百億產值的建築龍頭企業。
呂耀能。
樹高千尺不忘根。企業做大做強後,呂耀能不忘回報社會,除了扶貧幫困、捐資助學,他還挖掘桐鄉名人文化,出資3000多萬元,在家鄉湘莊村興建了一座太虛故裡文化苑,不僅讓附近村民有了休閒散步好去處,還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鄉風文明。
致富不忘回報桑梓
端午節臨近,呂耀能像往常一樣,又準備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打算回老家的時候,給一些生活困難的鄉親們捎去。
哪怕工作再忙,呂耀能也要抽出時間,經常回到湘莊村走走看看。早在2008年,他在走村串戶時,發現許多家庭特別老年人日子過得艱苦,回到公司便動員大家開展了「巨匠溫暖送百家」活動,每年從當時的高橋鎮挑選100戶貧困家庭進行幫扶。
呂耀能回報桑梓的想法,立即得到大家的呼應。巨匠集團是由原騎塘鄉的建築社逐步發展壯大而來的,公司不少元老都是現在高橋人,大家發家致富後,都不忍看著家鄉落後,所以在呂耀能帶動下,紛紛捐資出力,這一堅持就是十多年。
對於呂耀能的家鄉情懷,湘莊村黨委書記徐明強連連豎起大拇指:「他不僅逢年過節慰問貧困戶,還出錢為村裡修路,我們成立慈善工作站,他頭一個響應,一出手就捐了20萬。」
心有大愛,企業才有大未來。呂耀能至今難忘小時候他奶奶的一番教誨,「要相信付出總有回報」,自幼「做好事、行善事」的意識根深蒂固。隨著企業做大做強,做慈善也內化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和擔當。這些年來,在呂耀能帶動下,巨匠集團在助推桐鄉社會事業發展中不斷彰顯自己的擔當。每年參與捐資助學、資助貧困學生超萬人,2011年在桐鄉慈善總會設立500萬元巨匠慈善救助基金,連續十多年開展「巨匠溫暖進萬家」慰問活動,捐資100萬元用於桐鄉五水共治,捐贈100萬元用於嘉興社會福利院和兒童福利院的建設,歷年來累計捐贈超過1000萬元。
心懷感恩勇擔責任,才能走得更遠。回望巨匠走過的發展之路,按呂耀能的話來說,這是嘗到了福報:從10多人的小作坊到3000人的大集團,從掛靠品牌到自創品牌,從欠員工薪資5個月到每年財務支出20多個億,從瀕臨破產到年產值超過百億,從偏居桐鄉一隅到經營範圍覆蓋全國多個區域甚至跨出國門,從無小輩到榮登中國建築業最具成長性企業雙首強榜單。日前,巨匠集團被評為2019年度浙江省建築業先進企業,呂耀能榮獲「2019年度浙江省建築業優秀企業家」稱號。
文化「賦彩」鄉村振興
最近兩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批美麗鄉村脫穎而出。而呂耀能所在的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騎塘集鎮,由於區位偏遠,逐漸成為被遺忘的地帶,這令他寢食難安。
「讓鄉村形象變臉這很容易,要讓村民過得充實幸福卻很難。」呂耀能時常思考如何給湘莊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出一把力。思來想去,他決定從文化入手,振興了鄉村文化,也就有了靈魂。
在經過一番調研後,他得知本村就走出了一位桐鄉先賢--一代高僧太虛大師,生於1890年1月,圓寂於1947年3月。俗姓呂,名淦森,浙江桐鄉人,近代著名高僧。大師少年出家,佛學精湛,學貫中西,著述等身。太虛大師一生投身於中國佛教革新,不僅是受人敬仰的佛教理論家和佛教實踐家,更是現代中國佛教愛國、愛教的楷模。
呂耀能很是興奮,他當即決定出資捐建太虛故裡文化苑,規劃了50畝地,正好與湘莊農民公園合二為一。走進其中,只見全苑以太虛湖為中心,小橋、流水、假山、亭臺樓榭,草木蔥蘢,曲徑通幽,飄逸著民國江南園林風韻。苑內有大師雕像、功德碑、潮音閣等建築設施。其中,潮音閣底樓和二樓分別布置「太虛大師生平業績展」和「太虛畫傳圖片展」;祖居內陳列「桑梓情深·大師與故裡主題展」;苑內草坪、山石和建築物上散落著大師的「詩詞書畫展示點」和「海內外行跡示意點」。
文化苑小巧而精緻,充滿著濃烈的太虛元素和人文氣息。自今年1月正式開放以來,前來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也成了村民茶餘飯後休閒散步的好去處。「最主要的,是讓鄉親們記住了身邊走出的名人太虛大師,引領大家向善向美,讓鄉村由內到外散發美。」呂耀能說,接下來,還打算嫁接一些旅遊產業的業態,推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困難群眾增收致富。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